眼科巨头密集并购,必押哪些赛道?

近期的眼科行业,热闹非凡。

自8月爱尔康官宣溢价51%收购STAAR Surgical至今,相关报道便霸榜眼科行业热搜;与此同时,蔡司、依视路陆逊梯卡全球两大光学巨头和KKR、Jana  Partners两大知名投资机构也相继宣布重磅并购项目。短短两个月内,全球眼科市场便发生了5起并购事件,且其间不乏巨额并购。

实际上,近年来,尽管遭遇市场偏冷的多重影响,眼科行业依旧维持着较高的热度与活跃度。因此,今年眼科行业的并购潮可视为往年眼科并购潮的延续。那么,在新的一波浪潮中,全球眼科并购是否出现了新的叙事?呈现出了怎样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为此,动脉网梳理了2025年迄今为止的全球眼科收并购事件,以期获得答案。

01

最高107亿!国内外眼科巨头疯狂买买买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1日,全球共发生24起眼科收并购事件,共有15起披露了交易金额。其中,爱尔康收购STAAR Surgical若成功交易,或将缔造今年眼科行业最高收购金额的纪录——约107亿元人民币。

从买方来看,中国企业参与的收并购事件共有8起(含爱尔眼科3起医疗机构并购、1起医疗用地并购和2起医疗经营并购),其余16起均为国外眼科巨头或资本发起。

关于国内外眼科并购数量悬殊的原因,行业人士认为,这很正常,也很现实。一方面,国内眼科服务市场已接近饱和,再叠加消费阶段性疲软因素,从而导致眼科医疗服务收入利润下降。在此背景下,国内眼科医疗服务上市公司更倾向投资并购海外标的;另一方面,国内眼药及器械尚处国产替代的发展初期,尚未具备全球化、平台化的能力。且现阶段国内眼药和器械尚处于VC投资阶段。而海外眼药和器械企业的体量都较大,因而更具并购价值。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尽管2025年至今国内眼科并购事件数量较少,但单笔金额却并不低。国内OK镜龙头欧普康视斥巨资3.34亿元收购宿迁市尚悦启程医院管理有限公司75%的股权,持续加码眼科服务终端;何氏眼科收购日本医道医学虽仅耗资4000万人民币,但这几乎已是何氏眼科2025年上半年的全部净利润。

或斥巨资,或“豪掷”全部净利润,国内眼科企业并购的背后是对国内乃至全球眼科发展潜力的极大看好。而如果说中国企业对市场增长的信心表露得相对克制,那海外眼科巨头对市场增长的信心更是毫不掩饰——爱尔康出手4次并创下了今年以来最高的交易金额,蔡司以每股200元的现金溢价25.4%收购亨泰光学,依视路陆逊梯卡(下文简称依视路)2个月接连出手两次。并且,除眼科企业外,今年还有两大由投资机构发起的眼科并购,即9月KKR宣布对拓普康的收购以及10月Jana Partners对Cooper Companies(库博公司)的收购。其中,KKR收购拓普康的金额达到了18亿美元。

多元的买方主体,频繁的并购事件和高昂的交易金额,都在印证着全球眼科市场现阶段的繁荣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巨大。那么,在这一轮新的并购潮中,全球巨头们,又在书写怎样的眼科行业发展叙事?

02

产品补强叙事下,眼科巨头疯狂押注屈光矫正

2025年,“补强”产品管线依旧是眼科巨头们收并购的核心叙事。

爱尔康通过收购Lensar、LumiThera和Staar Surgical持续完善全眼科的产品布局;蔡司收购亨泰光学,用意在于强化其在眼科消费医疗领域的竞争力;而依视路收购PUcore,背后原因则是进一步加强其在镜片领域的护城河。

我们分别以今年上半年、下半年融资金额最大的两笔并购为例,进一步分析国际眼科巨头的产品“扩张”策略。

“巧合”的是,这两笔并购均出自爱尔康之手。作为全球眼科领域的领先品牌,爱尔康构筑了丰富的产品体系,从外科手术到视力保健,从Centurion超声乳化机、Constellation玻璃体视网膜设备、显微镜和激光设备等眼科诊疗、手术设备,到用于矫正白内障和屈光不正的创新型人工晶状体,再到各类隐形眼镜、隐形眼镜护理液产品和干眼症治疗产品。其产品体系已覆盖药品、耗材和眼科诊疗设备,且完整覆盖包含白内障、青光眼、角膜、视网膜在内的全眼相关疾病。

其中,白内障治疗一向是爱尔康的优势领域,除其推出的多款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工晶体外,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系统——LenSx®系统也是其在这一领域的核心产品。

近年来,由于相较于传统白内障手术而言,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由于在精准性、安全性和术后视觉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更为显著,因此正在成为高端白内障手术的主流选择和发展趋势,也成为眼科巨头布局重点。

其中,爱尔康的LenSx®系统在眼球总负压吸引时长、对接便捷度、飞秒激光数量级以及能量精准度、精细度方面具有优势。自2013年引入中国市场,爱尔康LenSx®系统已升级至第三代,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装机量已达到200台。

然而,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市场,爱尔康正面临来自强生这位强劲对手发起的直接挑战。且随着与强生专利纠纷以爱尔康赔偿近2亿美元收尾,爱尔康也亟需寻求技术升级。而Lensar的ALLY机器人白内障激光治疗系统则是爱尔康找到的“技术升级”的答案。

据悉,收购Lensar ALLY机器人白内障激光治疗系统至少会为爱尔康在FLACS领域提供三大助力:其一是核心治疗技术性能的提升。首先,基于集成的双模态激光技术,该系统可同时完成组织切割与实时成像,且速度相较于传统设备可提升4倍;其次,配合虹膜配准技术,该系统可自动计算角膜的切口角度,实现了低于0.5度的误差率和高达95%的术后视力预测准确率;最后,该系统尤其适合应用于亚洲人群的小脸裂患者,配合中国刚上市的椭圆型患者接口,可提升60%的手术舒适度。

其二是自动化水平的提升。ALLY机器人白内障激光治疗系统是全球首个可在单一无菌环境中完成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全流程的手术机器人平台。其可将原本需多台设备操作的切口、撕囊和核碎等环节整合至单一平台,进而可将手术时间缩短30%。据相关媒体推测,提升FLACS自动化水平是爱尔康收购Lensar的主要原因。

其三是潜力市场覆盖速度的提高。该系统的“AI导师”模式可将新手医生的培训周期从原本的6个月压缩至3个月,且可提升50%的手术标准化程度,创伤性白内障等复杂病例的二次手术风险也从3%降至了0.8%。在此基础上再叠加前文所提及的该系统尤为适用于亚洲人群小脸裂患者治疗的特性,该系统在下沉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极具应用潜力。

至于爱尔康收购Staar Surgical,则旨在提升其在屈光矫正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而言,尽管爱尔康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屈光矫正产品管线,但尚未覆盖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是现阶段主流的屈光手术术式之一。相较于LASIK和SMILE这类需通过激光切割角膜改变角膜形状进而永久性地改变眼睛屈光能力的角膜屈光手术而言,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涉及任何角膜切割,而是在虹膜和自然晶状体之间植入可移除的人工晶状体,因而不会损伤角膜组织,产生不可逆的副作用。

这使得全球多家企业争相布局该赛道。而在其中,STAAR Surgical的Evo ICL是最具竞争力的存在。

原因在于,首先,其核心材料Collamer™较为特殊,由60% 的聚羟甲基丙烯酸甲酯、36% 的水、3.8% 的二苯甲酮和 0.2% 的猪胶原蛋白组成,可使晶状体更轻、更具亲水性的同时还能促使气体和营养物质更好地进行交换。而更为“特别”的是,该专利早已在2014年到期,但至今为止,全球仍无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复刻其专有智造工艺并生产出性能相似的材料。

其次,Evo ICL系列仍在不断创新迭代,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组合。例如,2020年,用于矫正或减轻有晶状体眼和无晶状体眼的老视和近视的创新老视矫正型EVO Viva™获批上市;2022年,可用于矫正近视和伴有散光近视的EVO/EVO+ ICL 及其散光型在美国均获得 FDA 批准。

最后,Evo ICL系列的商业价值已经过市场验证。以其重点布局的中国市场为例,据STAAR Surgical财报,2021年-2023年,其在中国市场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0%、38%和25%。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市场的营收自2024年Q4开始急剧下滑,但多位行业人士认为,这仅为中国宏观经济疲软和消费者信心下滑所带来的阶段性影响,在未来极有可能实现困境逆转。爱尔康溢价收购和自并购消息官宣后STAAR Surgical股东公开反对的态度,便是行业对中国屈光矫正市场增长潜力和STAAR Surgical业绩增长抱有信心的有力证明。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尽管爱尔康收购STAAR Surgical的原因还包括其多年深耕中国市场所积累的市场渠道资源和实力,但这无法抹去Evo ICL系列产品本身便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事实。

03

基于数智化,实现眼科全产业链深度整合

持续加码眼科数智化诊疗,实现硬件-软件-服务的全产业链整合,是2025年眼科行业并购的又一底层逻辑。

2025年至今,全球眼科巨头共发起了3起眼科数智化相关的并购事件,即依视路并购Optegra、RetinAI和蔡司并购Ocumeda AG,而无论哪一起并购,买方“身份转变”是其共同特征。

先来看依视路的两起并购事件。尽管依视路也是全球眼健康领域的知名品牌,但与蔡司、爱尔康、强生等不同的是,依视路此前的优势领域在于消费属性更为明显的眼镜镜片。但自2019年起,这家以眼镜为主营业务的光学公司开启了向眼科严肃医疗的扩张之路,并在6年时间里发起了10余起收购。其中,2024年7月收购的海德堡工程80%的股份,可为其提供了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实时图像处理分析和数字手术导航技术方面的能力;2024年12月收购Espansione又补充了依视路在干眼症、眼表疾病以及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能力;2025年2月收购加拿大初创公司cellview补充了依视路在超广角视网膜诊断方面的能力。

而在近日,依视路又宣布收购RetinAI以进一步强化其在眼科数字化精准诊断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具体而言,RetinAI的旗舰平台RetinAI Discovery能够利用AI技术快速处理和分析大规模视网膜图像数据,进而可有效辅助医护人员更为精准地诊断和监测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青光眼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致盲性眼病。

当依视路通过并购持续深入眼科严肃医疗尤其是眼科精准诊断领域之际,一个问题也接踵而至——它需要为这些精准诊断产品乃至其他眼科产品找到落地场景以快速切入眼科严肃医疗市场。

不仅如此,在快速覆盖市场的同时,如果这一“渠道”还能为其提供临床医生的诊疗能力、与患者高效沟通的能力和积累、捕捉患者需求的能力,那这不仅将赋能依视路迅速且精准地切入市场,更能为其后续发展提供数据洞察和创新产品实践场景。

而能契合依视路种种需求的,正是Optegra这一平台。公开资料显示,该平台业务遍及英国、捷克共和国、波兰、斯洛伐克和荷兰五个欧洲的主要市场,运营着70余家眼科医院和诊断机构,可为依视路的眼科及眼健康产品落地提供场景支撑。不仅如此,Optegra所拥有的经验丰富的医生,也可为依视路提供临床诊疗能力,且其对患者的直接触达亦能为依视路提供获取患者需求和反馈的通道。

依视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Francesco Milleri 和副首席执行官 Paul du Saillant 曾表示:“完成对Optegra的收购后,依视路将迈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一个无缝衔接的平台上,为用户、患者提供全面的眼部护理、先进的诊断方法、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

而在诸多行业人士看来,收购Optegra,是依视路正式、大规模进军眼科严肃医疗的标志,意味着依视路正在从大众认知的眼镜公司蜕变为定义未来眼健康的全球医疗科技领导者。

同样在进行“身份转变”的还有蔡司。在2024年的中国市场,蔡司便发布了近视管理平台,并携手上海健康云启动了医院管理远程互联项目,以期通过数字化远程互联的创新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高效、高质、便捷的眼科诊疗服务。

而在近日,蔡司旗下视力保健宣布已与Ocumeda签署最终协议,将以10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8358万元)收购Ocumeda10%的股权并保留未来增持至25%的选择权。

与依视路选择Optegra的原因类似,蔡司选中Ocumeda的原因也在于其能够帮助蔡司在全欧洲实现规模化扩张并打通患者、验光师、配镜师与眼科医生之间的服务链路。

具体而言,Ocumeda是欧洲远程眼科领域的领军者,其构建了一个庞大且多元的眼科筛查与诊疗服务网络,在这一服务网络中,不仅有超过30万名活跃患者、700家眼镜零售店与专业眼科医生群体,还有 CSS Health Insurance 等保险机构。通过将平台检测项目纳入保险报销范围和数字化分级诊疗系统的应用,Ocumeda还能持续提高对目标用户的覆盖率。而这,也为蔡司相关产品的扩张奠定了市场资源基础。

此外,Ocumeda所具备的影像数据和远程诊疗能力,还可与蔡司的专业设备实现深度互通与有机协同。而这,也是数字化打破眼科传统产业边界,促使眼科“硬件-数据-服务”深度融合的例证之一。

而在这场产业边界融合的浪潮之中,不仅有国外巨头的参与,也有国内企业的身影。例如,国内几大眼科医疗服务上市公司均深度布局AI+眼科领域:爱尔眼科远程医疗中心建设成果显著,不仅覆盖了全国20余个省,入驻专家超过400名,2025年上半年还完成了超过20万的远程阅片;何氏眼科以眼科智能设备为入口,通过AI智能诊断,结合专家线上看诊,实现了眼部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早监测、早预警、早干预、早治疗”;朝聚眼科则基于DeepSeek 等多个大语言模型,成功上线了 AI 医生助手与 AI 知识库,开启了多模态 AI 眼科医疗应用的时代……

换言之,在部分眼科赛道中,中国创新力量正在崛起,且我们深信,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眼科创新力量的出现,中国也有望出现体量较大的眼科设备企业。届时,中国眼科并购市场,也必将是一片繁华景象。

参考文章:

1. 爱尔康鲸吞STAAR源于底层逻辑看多中国,青白视角

2. 31亿豪购!爱尔康押注眼科机器人,医深观

3. 爱尔康重磅出击!全球白内障治疗再添新品,眼未来

4. 再收购!依视路陆逊梯卡的医疗扩张之路,青白视角

5. 估值8亿+!蔡司千万欧元收购10%股份,青白视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动脉网”(ID:vcbeat),作者:王鑫雪,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6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