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成新能10月22日最新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呈现出一幅矛盾的图景:营收增长、亏损收窄与紧绷的现金流、高企的应收账款并存。
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12.79%,净利润亏损2.65亿元,较上年同期有所减亏,扣非净利亏损6.2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9.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23%;净利润亏损9503.39万元,扣非净利亏损9851.81万元。
从巨亏8.51亿元到亏损幅度收窄,易成新能正在从业绩谷底向上攀爬。但在这份看似向好的财务数据背后,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为-3.57亿元,同比减少4.06亿元。
易成新能的业绩变迁是一部行业风口追逐史,也是一部战略调整的试错史。
2024年,公司遭遇了上市以来最严重的业绩滑铁卢,营收34.22亿元,同比下降65.38%,归属净利润巨亏8.51亿元,创下近年来最差业绩记录。营收暴跌主要源于两大业务支柱的坍塌:电池片销量大幅减少以及石墨电极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回顾易成新能的发展历程,这是一家屡次站在风口却也屡次陷入困境的企业。
公司前身为新大新材,曾是国内主要的晶硅片切割刃料供应商,市场占有率一度很高 。
然而技术迭代的速度摧毁了它的根基,2017年初开始,晶硅片切割行业技术上发生重大变化,金刚线切割技术对传统砂浆切割技术替代的步伐加快,从而导致晶硅片切割刃料和废砂浆回收再利用业务严重下滑。
为了自救,易成新能关停了大部分晶硅片切割刃料业务,开启“并购求生”模式。
2017年,其收购平煤隆基50.2%股权,进军PERC单晶硅电池领域。当年旗下电池片产品帮助公司扭亏为盈,占营收比重的50.08%。历史又一次重演,七年后该项业务成为其巨大负担。
2019年,易成新能又以57.65亿元天价收购开封炭素,进军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比四年前估值溢价超7倍。
可这些并购并未带来持续盈利,从2017年到2024年,扣非净利润,只有2022年是盈利状态,累计亏损达33.86亿元。
202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数据显示,易成新能确实展现了一些积极迹象。
公司当期销售毛利率为6.31%,同比增加1.72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1.16%,但同比增加15.97个百分点。
在这些表面向好的指标背后,公司的现金流状况持续恶化。
前三季度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剧减816.14%,公司的应收账款高达22.46亿元,较年初增长37.34%;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合计的应收款项约为27.0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89.78%。这意味着公司绝大部分销售额都停留在纸上富贵,未能转化为实际现金流。
偿债能力同样令人担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为12.85亿元,而有息负债高达43.63亿元。
货币资金/流动负债仅为30.83%,短期偿债能力明显偏弱。
面对困境,易成新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战略重构。
公司已明确将业务重心聚焦于“高端碳材”与“新型储能”两大主业,并剥离了亏损严重的光伏电池片业务。
在高端碳材领域,公司今年上半年成功并购重组了具备资源优势的山西梅山湖公司。
这一并购为易成新能的石墨电极产能升级提供了战略支点,“收购梅山湖科技后,易成新能石墨电极全产业链产能将突破13万吨,预计今年整体盈利能力有所增加。”易成新能总经理李欣平表示。
在新型储能方面,公司近期收购了主要生产、销售智能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储能公司,加上已经拥有的行业先进的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公司将实现全钒液流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互补。
公司还积极拓展合作网络,2025年3月与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中州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储能项目框架合作协议》,预计到2025年储备储能框架项目规模合计500MWh。
公司规划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也在推进中,预计至2026年将达成3GW光伏及风电电站全容量并网目标。若此目标顺利达成,将为企业注入全新增长动能。
控股股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支持也是公司战略转型的重要依托。
2025年8月,公司公告控股股东正与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战略重组,这可能为易成新能带来新的资源整合机会。
站在开封炭素的工厂里,能看到易成新能布局的高端碳材产业链;在全钒液流电池生产线旁,能感受到新型储能的技术潜力。但这些布局能否真正扭转局势,仍存悬念。
易成新能的案例揭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在技术迭代与市场波动中,企业既要有追风口的勇气,更要有坚守的定力。战略重构非一日之功,现金流危机仍是悬在头上的利剑。
对于易成新能而言,扭亏为盈只是第一步,实现健康的现金流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是真正的重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马家兴,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9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