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0%的创新业务都失败了?

最近,我在和很多企业家交流时,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创新的话题。

每家企业都在喊创新,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好像不创新你就没有活路了。

但为什么90%的创新都失败了?很多企业既不缺乏创新的点子,也不缺乏创新的土壤,为什么创新还是无法转化为成果?

根据我的经验,核心就在于,这些企业都是在用老思维做新业务。

旧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的,如果你在对创新业务的认知上,在团队搭建上,在机制上仍然是用老一套思维去做,那肯定是做不好创新的。

为什么这么说?今天我们讲讲这个话题。

01

认知不够,抓不住真需求

创新业务最大的挑战,是老板对这个事情的认知是不够的,没有抓住本质。

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决策者一遇到业务增长瓶颈,就开始跟风喊创新,但他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其实根本没有为客户解决需求,创造价值。

通常,他们会陷入两个误区:

第一个,把伪需求当成真痛点。

我们首先一定要知道,创新的本质,不是创造,而是解决未被满足的真实需求。

然而,很多人却陷在自以为是的需求假设中,在“创造需求” 的陷阱里越走越远。

就比如,前几年风口上的 “共享雨伞”。为什么最后失败了?

就是因为团队只看到 “雨天忘带伞” 的表象需求,却没有考虑到雨伞的使用频次低,单价低,可替代性强,它并不是用户的真正的痛点。

不倾听用户的真实需求,而是想当然地做创新,自然难以成功。

第二个,成功者的诅咒。

雷军说过这么一句话:

“很多大公司做新业务容易死,因为他们有偶像包袱——觉得自己有品牌、有人才、有技术、有钱,就什么都有了。其实忘了自己进了一个新的行业,自己是zero。”

确实是这样的。为什么大公司做创新反而容易失败?

因为他们有成功者的诅咒,有路径依赖,会下意识地用旧逻辑判断新事物,从而看不见真正的创新机会。

为什么做功能机世界第一的诺基亚,会被智能手机淘汰了?

为什么做线下零售的,做线上电商业务却往往失败了?

究其根本,就是陷入认知陷阱,在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定义未来的创新方向。

所以,创新的第一步,是转变认知。

不要把“伪需求”当成“真痛点”,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市场需要我做什么”。

你不能坐办公室里琢磨怎么创新,而是应该躬身入局,去客户那里,听客户的声音,听他们真实的痛点和需求;你要去了解市场,去了解竞争对手,你要有正确地定战略的能力。

认知对了,创新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坚实的起点。

02

人不对,没有搭建创新班子

有了创新的点子,接着,你要去找人,把这个事干成。

很多时候,创新的点子非常好,但因为人不对,最后创新仍然失败了。

你一定要理解,创新的团队和执行的团队是两个不同的人群。

比如,成熟业务的团队,你只要简单照做,执行力强,然后有些狼性,基本上可以做好。

但创新业务不行,制度、流程、标准这些东西,都会成为创新的阻碍。

通常而言,一个真正的创新班子,必须具备3个特质:

1.好奇心

所有的创新,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首先来自好奇心。

很多失败的创新团队,成员大多是被动接受任务,领导说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主动去观察用户、研究市场,更不会质疑方向是否正确。

如果你对做的事情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想要认识它、改造它,优化它,也不会有创新。

字节跳动为什么能持续推出抖音、今日头条等创新产品?

核心原因之一就是 “好奇驱动”。

张一鸣在内部反复强调 “保持 Day 1心态”,鼓励团队成员多问为什么:为什么用户喜欢短视频?为什么这个功能用户不用?

这种对 “用户行为背后逻辑” 的好奇,让团队不断推出新产品。

2.简单地相信

做创新业务,没有人知道能不能成,这个时候,如果团队里面有人一天到晚在怀疑,在抱怨,在给团队泼冷水,那么这个事大概率是成不了的。

历史上很多变革为什么失败了?最关键的,就是猜疑,上面的人有质疑,团队里的人不相信。

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一个人怀疑就会传染成两个人怀疑,慢慢地团队里大多数人都觉得创新不可能成功。

这时候,心态就不对了,就很难真正成功。

所以,创新业务是怎么长起来呢?一定是整个团队傻傻地、天真地相信这个领导,相信这个业务一定能做出来。

只要你相信,很多事情都会水到渠成。

3.All in

很多创新业务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团队缺乏 “All in” 的决心。

要么投入度不够,核心成员同时兼顾多个业务,精力分散;要么退路太多,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不是死磕,而是止损撤退。

创新不是业余爱好,它需要大家要有All in的精神状态。

你不能是“打工者”心态,必须是“创业者”的心态,你要全情投入,在这个项目上死磕到底,投入全部的热情、智慧和资源,不成功便成仁。

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的人,才真的有可能在那一片迷茫中、黑暗中,大家手拉着手,找到那缕微光,走向光明。

好奇心、简单地相信、All in,只有具备这3个特质的团队,才能真正地让创新发生。

03

没有容错,创新就不敢试错

创新,是需要试错的,在未知的领域中,通过不断尝试、调整,找到正确的路径。

但很多老板,对于创新的容错度是很低的。

往往是,对创新业务还没有想清楚,就火急火燎地去干。干着干着,就变得雷声大雨点小。一旦创新业务没有干不出来,或者有了亏损,就马上裁人,把业务砍掉,最后干创新业务的老大背锅出局。

做创新业务,你不能断掉他们的后路,如果做错了就“清算”,那么也没有人敢去做这件事。

当年王坚做云计算,也遭遇了无数的挫折,被人骂骗子,王坚博士也非常委屈,他说:“这两年挨的骂甚至比一辈子挨得多。”

但最后集团还是决定一年投十亿,即便是坚持10年也要做成这件事,最终云计算成功了,成了阿里又一条增长曲线。

所以,对于创新业务,你一定要有包容性,企业一定要有容错机制。

具体说来,就是你不能用“成熟业务的考核标准” 要求创新业务。你以老业务的方式考核KPI,肯定没有人愿意做,而且做了也肯定是失败,因为这完全不符合创新业务从0到1的发展规律。

因此,你要找到和创新业务适配的一个机制。

比如,在绩效考核上,传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关注的是业绩结果指标,奖励“成功”,惩罚“失败”。而这在创新中几乎是毁灭性的。

做创新业务,你的考核要根据节奏走,不能一上来就直接看结果,而是要关注过程指标。

比如,创新的第一阶段,你可以考核有没有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第二阶段,你可以考核商业模式有没有闭环;第三阶段,你才可以考核业绩指标有没有完成。

只有这样,大家才敢于冒险,才会有试错的勇气。

最后总结一下,为什么90%的创新业务都失败了?核心有3个原因:在认知上,没有抓住本质,抓住客户的真需求;在团队上,没有搭建创新班子;在机制上,缺乏容错机制。

创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工程,是认知、组织与系统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创新也不是某一个时刻的灵光一现,而是在长期客户导向的价值观支持下,坚定不移地去做我们认为重要且正确的事情。

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