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压力若能合理引导,便是成就的基石。以下方法可以助你将压力化为卓越工作的动力。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tatomm/Adobe Stock]
尽管公司高管们斥资数十亿美元购买冥想应用、瑜伽静修和健康项目,但员工们的压力水平仍在持续飙升。最近一项针对90个工作场所健康干预措施的研究发现,大多数都没有积极的效果,有时甚至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我们去年的研究表明,多数人试图消除压力时反而压力倍增,这简直是恶性循环。
我们正竭力消除压力,但职场焦虑已经达到危机水平,恰逢人工智能颠覆浪潮将人们推向崩溃边缘。
残酷的真相是,职业生涯(乃至人生)中永远无法彻底消除压力。但作为压力生理学家,我要告诉你这其实是好事。我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减压的执念存在根本性谬误。最成功的人士并非在对抗压力,而是学会驾驭压力。
唯一零压力的人是死了的人,但我们的目标不该是这个。以下五项基于实证的策略,将重塑你与压力共处的模式。
重要演讲前心跳加速时,大脑会发出“危险警报”。但这种生理反应——心率加快、警觉性提升、能量增强——与兴奋状态完全相同。关键在于解读方式。
哈佛研究发现,演讲前声明“我正处于兴奋状态”的参与者,其说服力与自信度评分远超试图“保持冷静”者。尽管紧张情绪相同,表现却显著提升。
不要告诉自己要冷静下来。压力反应是天赋而非缺陷。要告诉自己:“这份能量正助我突破极限”。压力反应并非破坏者,而是升级你操作系统的引擎。
将未读邮件视为猛兽追击,这是人类大脑进化出的机制导致的。这种本能曾造福祖先,却在现代职场引发混乱。当压力袭来时,请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会在三分钟内致我于死地吗?”
若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就是我所谓的“纸老虎”压力源——看似危及生命实则虚惊一场的压力诱因。一旦识破虚惊,你就能将能量转化为生产力,而非陷入“战斗或逃跑”的瘫痪状态。
面对看似无法克服的挑战时,兴奋感可能荡然无存。此时愤怒将成为你的盟友。研究表明,相较于中性情绪状态,愤怒能增强目标驱动力并激发更高创造力。
关键在于将怒火指向问题本身而非他人。与其对难缠的同事怒火中烧,不如将这股能量用于解决系统性问题。将“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转化为“这个问题需要解决,而我要找出解决之道”。
愤怒能催生行动。但请将其指向正确方向。
压力常源于被庞大目标压垮的无力感。将令人望而生畏的项目拆解为微小行动,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每完成一个微目标,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形成令人上瘾的进步循环。
当我们以为必须一跃登顶珠穆朗玛峰,或因人工智能而需彻底重学工作技能时,大脑会自然陷入无助状态。但只要付诸行动,哪怕微不足道的举动,我们便能重获掌控感。这种“可行的希望”终将打破习得性无助的桎梏。
问问自己:“最小的前进步伐是什么?”然后迈出这一步。胜利会形成神经系统的成瘾机制。
最具变革性的思维重塑,是将视野拓展至个人利益之外。当目标锚定于服务更宏大的存在,比如团队、客户、社群时,大脑恐惧中枢便会沉静下来。
回到工作场所健康研究,在90个工作场所压力干预中,唯一能持续改善员工幸福感的是为他人服务。当压力服务于超越自我的目标,它便会从负担转化为动力。
下次重要会议前,请将思维从“如何避免搞砸”转向“如何服务听众”。压力依然存在,但此刻它正驱动着更有意义的事物,并提醒你:压力往往只是你关切程度的晴雨表。
奥运选手不会在训练中打破世界纪录。当压力达到顶峰时,他们才会成就伟大。你职业生涯中最重大的突破,往往发生在压力最大的时期,而非最平静的时刻。
这并非美化职业倦怠或毒性工作文化,而是说要认识到压力若能正确引导,便是成就的基石。目标不在消除压力,而在转化压力。
压力无处可逃,但你与它的关系足以改变一切。别再试图消除压力,开始将其转化为天生的高能燃料吧!关键不在于今日是否面临压力,而在于你是任其击垮自己,还是将其化作腾飞的跳板。
译者:Teresa
发布时间:2025-10-29 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