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短剧演员进组、没有灯光、摄影等工作人员、“导演”磨练几天就能上岗,凭借AIGC“生成”短剧内容的时代到了。
最近,短视频平台上的《奶团太后三岁半》《九尾狐男妖爱上我》《兴安岭诡事》等剧均有不错的市场反应——前两部累计播放量突破2亿,超过了许多真人短剧,后一部仅在抖音就取得30万的付费收入,它均有一个共同的标签,“AI生成真人短剧”。
相比于风头正盛、热度飙升的AI漫剧,AI真人短剧目前并未受到太多关注。虽然AI漫剧已经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工业化流程,且找到了最为适配的题材类型,AI真人短剧在这两方面都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受制于目前AIGC技术的进展。
如果说AI漫剧的出现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内容赛道,与传统的短剧模式并行不悖,AI真人短剧则有着颠覆现有短剧生产形态的巨大潜力,且题材类型的适配度远超AI漫剧。因此,AI真人短剧还有着种种亟待突破的瓶颈,但无论是爱优腾芒、TVB等视频平台,百度、昆仑万维等技术公司,抑或是嗅觉敏锐的短剧创作者都已经纷纷入局。
AI真人短剧不会像AI漫剧一样在短时间内如火如荼,却可能会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短剧行业的内容生态。当用户察觉到热门短剧中AI浓度日益提高之时,应该也会从一开始的惊讶好奇回归到习以为常,直至越来越难以分清真人与AI之间的界限。
目前,AI真人短剧在短剧市场中仍然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从观众反馈可见,大众对这种新生事物仍保持“围观者心态”。这既意味着超出内容质量之外的关注度,也意味着会被放在聚光灯之下仔细审视。
在《奶团太后三岁半》的观众留言中,多数评价是积极和肯定的:“这下好了,都不需要演员了,演员要失业了”“除了嘴巴动得有点不太舒服,其它的都可以取代电视剧了”“厉害厉害,大师是用什么工具做的?”
据媒体报道,该剧的制作方为“雪宝”,而他的另一重身份是短剧的导演和编剧,今年2月开始涉足AI真人剧。受限于当时的大模型底层技术,《奶团太后三岁半》在呈现上略有不足,例如口型对不上,语气和情感过渡上比较生硬等。即便如此,突破2亿的播放量至少意味着目前AI真人短剧足以胜任“萌宝”“宫斗”等题材。
在新榜发布的“抖音AI短剧榜”中,我们还看到了另一部题材近似的作品《奶团太后宫心计》,应该是希望复制《奶团太后三岁半》的成功。我们可以把这份榜单视为观察目前AI真人短剧的一个“横截面”,与AI漫剧的热门榜单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着鲜明的反差。
在AI漫剧领域,末日、重生等题材占据了热度榜的半壁江山,这主要是由于AI对于“废土场景、变异生物” 的低成本特效呈现,相比传统影视短剧,能够营造出观众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在AI真人短剧榜单上,至少有两部末日题材高居前列。
与男频当道的AI漫剧不同,AI真人短剧基本上都是以女频为主,甚至末日求生的主角也换成了女性。我们猜想,在奇诡恢宏的视觉特效之外,AI真人短剧也适合细腻动人的情感表现,因此与女性观众的追剧需求更为契合。
不仅如此,从这份榜单来看,无论是古装、现代、重生、玄幻等女频题材,AI真人短剧都有着吸引观众的潜力,蕴藏着比AI漫剧更大的创作可能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AI技术在影视剧制作中多处于辅助角色,直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AIGC+短剧”的碰撞,实现了AI对短剧制作的全流程渗透,使其在短剧创作过程中“变客为主”。尤其是今年国庆期间,Sora2推出后,其迭代功能之一就是在视频中自动添加音频、视频和对话。这意味着,AI真人短剧中,音视频同步更新的支持技术出现了。这无疑给短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业界捕捉到“AI真人剧爆发的节点,提前来临。”
常规状态下,在AIGC的工具平台上,制作者输入一句话,机器学习后会自动分解出分镜头,最后再合成一段短视频。随着AI学习的深入,在某些专业的视频生成平台上,AI真人的表现效果已经可以以假乱真。
举个例子,输入提示词:“女人深情的看着远方,眼角落下了一滴泪水,她缓缓地下了头,头发飘动,衣服飘动,雪花不停落下有一些落在他的头发上。”
技术条件的成熟,为AI真人短剧的落地提供了核心动力,行业困境也催生出一批业内人士尝试寻找新赛道。近两三年,短剧发展迅猛,成本却在节节攀升,2023年一部短剧的成本为二、三十万,到了今年上半年涨到七、八十万,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整个市场上还会量产两三百万元成本的微短剧,在我看来,未来一段时间成本还会增长。”
AI真人剧在降本增效上更有优势。今年初,据创作团队夫子AI透露,其团队创作的十集短剧由3人十天内完成,仅耗资5594元。工作流程全程为AI辅助创作——AI取片名、辅助出剧情大纲,再用AI辅助做分镜,让AI生成详细的画面描述指令,Stable Diffusion软件生成图片,再用图片生成视频,之后输入人物对话音频,AI对口型,最后剪辑完成。夫子AI透露,5594元是可灵和即梦的包年费用。
另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AI微短剧《白狐》的制作团队仅有4人,依靠ChatGPT生成剧本,通过AI工具创造视听画面,将传统需要三个月的制作周期压缩至两周,制作成本由每分钟数万元降至整体约万元。
传统短剧的拍摄成本构成一般分为:剧本成本、制作成本、宣发成本。其中,制作成本包含导演、演员、摄影师、道具、化妆、场地租赁、后期制作的费用,占总成本的50%到80%。AIGC生成式真人短剧,基本上省去了制作成本的开销。就这样,影视工业出现百年以来的导演、演员、摄影师等“标配”,在AI真人短剧面前彻底被替换掉,一部剧的“拍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去剧组化。
如果说此前AI真人短剧还是少数创作者单打独斗的“技术实验”,随着爱优酷芒、TVB等视频平台的大举投入,百度、昆仑万维等技术公司的高调入局,在行业各方的合力鼓风之下,星星之火正在快速地在行业蔓延。
最近,爱奇艺、腾讯视频“不约而同”地发起了AI短片创作大赛,正是想以此为契机,将AI创作领域的能人异士揽至麾下,从而在刚刚起风的AI真人短剧领域抢得先机。
目前,两家平台都已经公布了AI短片创作大赛的入围作品,从这两份片单中可以看出相比画风“统一”的AI漫剧,两家视频平台都致力于挖掘AI视频创作在叙事影像上的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家的入围作品中除了赛博朋克、3D动画、水墨水彩等AI动画作品外,有近半数作品都在追求媲美真人的视觉表现力,可以归入"AI真人短片“的范畴。
从这些入围作品中,文娱价值官看到只要剧本足够扎实,AI短片的出片效果和情感力度不亚于真人短剧。而且在奇幻、玄幻、科幻作品之外,完全能胜任现实题材,很难想象短片中有70%以上的内容由AIGC完成。
以入围腾讯视频大赛的短片为例,《半岛长夜》讲述抗美援朝老兵战场上失去战友的故事,旁白为四川口音老爷爷的口述回忆;《贵客来茶楼》为民国故事,讲述了被欺压的茶楼老板设计杀害黑帮三恶的故事;《人之初》为纪实类故事,还原了2023年河北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杀害同班同学的事,引发了对未成年人量刑标准的讨论。
不同于此前抖音发起的“AIGC微短剧大赛”、快手推出的“星芒短剧×可灵AI大模型‘AI创想剧场’”,爱奇艺、腾讯视频发起的AI短片创作大赛,更加追求通过AIGC还原传统影视的风格质感,也是在为AI真人短剧的题材可能性探路。
就连近年被唱衰的老牌电视台TVB,也在尝试通过AI真人短剧彰显“朝气”。今年9月,“TVB首部真人短剧”《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上线,内容定位为校园青春剧。这部剧的场景的还原度,角色的仿真度获得了业界一致好评,“演员”的表情和动作栩栩如生,剧中的AI男主女主,还在中国香港地区开启了个人社交账号,与粉丝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优酷虽然没有声势浩大地举办AI创作大赛,却在紧锣密鼓地将各个平台上优异的AI短剧作品收入囊中。今年4月,小红书博主@老杨AI利用Claude 3.7+Minimax,制作了一部6集AI真人短剧《白咒》,很快被优酷发现并纳入会员频道内容库中。对于在短剧领域发力较晚的优酷而言,发力AI真人短剧不失为一种弯道超车。
国内不少技术公司也开始瞄准这块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比如,昆仑万维推出的AI短剧创作平台SkyReels,已经能支持30秒长视频生成、多主体场景搭建及首尾帧无缝衔接,为行业提供高效的创作工具。据悉,SkyReels的目标是“一键成剧”,也让“一人一剧”成为可能。10月,百度公司的短剧生成平台也官宣公测,百度公司不仅承诺资金支持、大流量扶持,还将帮助创作者孵化IP,达成IP长效变现等。
技术趋势清晰明了,商业变现未来可期,AI短剧的升温,在旁观者看来,似乎是突入一夜春风来,唯有局内人、那些始终跟随着影视业发展的业内人士,才能敏锐感知质变的临界点。
AI真人短剧之前,AI漫剧已经摸索过一段时间。从业人士称,“在AI世界里,做真人内容也好,做动漫内容也罢,流程高度相似,能力迁移的技术复用占比几乎达到七八成。”
至此,在短剧领域集齐了真人剧、AI漫剧、AI真人剧的形态,《奶团太后三岁半》的制作团队坚信:“只要短剧市场还在,AI真人短剧就一定有出路”。
的确,中国的短剧市场发展时间虽然不长,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占网民总数比重接近七成(数据截至到2025年6月,来源:DataAye)。依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达到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2%。
这样的用户规模以及市场增速,为AI真人短剧的商业化创造了条件。然而,处于起步期的AI真人短剧也存在诸多有待打破的瓶颈。
首先,题材侧有更大的拓展空间。今年四月,抖音的AIGC达人专场公开课上,就指出,当下AI短剧的两大内容风口是“男频”与“三幻”(玄幻、科幻、奇幻)。传统短剧,由于“三幻”题材所构建的奇幻场景需要大量烧经费,致使这类剧的发展受限,在AI短剧这里却得到反弹。尤其是AI漫剧,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剩下的交给工具平台去完成。AI真人剧与AI漫剧还略有不同,它所呈现出来的写实风格,使其表现题材可以突破三幻,拓展到更多空间。
其次,创作者更注重技巧的展现,而忽略AI真人短剧的本质仍然是故事和角色。宫斗剧的很多场景和对话,仍然在向传统影视剧“偷师学艺”,过多的重复呈现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青春校园剧、甜宠剧,在短短等一分钟内,只有情绪的流动,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推进。总之,AI真人短剧还需在内容上向传统剧本“取经”,毕竟AI真人短剧的本质仍然是内容。
AI真人短剧的出现丰富了短剧领域的表现形态,它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与短剧业碰撞、融合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颠覆了传统影视剧的生产模式,重构了短剧的生产逻辑,由此带来的市场前景让站在产业前沿的玩家纷纷布局。
然而,AI真人短剧站在技术前沿,却过度依赖技术,而忽略内容本质的一面,这将成为掣肘它走得更好更远的短板。
参考文章:
《AI重构微短剧产业》,瞭望新闻周刊,2025年4月
《欢迎走进短剧的“辛苦钱”阶段》,壹娱观察,2025年7月
《AI短剧:资本追逐的新风口》,Donews,2025年10月
《Sora 2发布之前,国内已经有AI真人短剧拿下超2亿播放》,短剧自习室,2025年10月
《成本降低70%,AI“导演”培训3天即可上岗,AI真人短剧进入爆发前夜》,AI新榜,2025年10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娱价值官”,作者:天 一,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9 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