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光伏产业寒冬中,连曾经的巨头也难以独善其身。晶澳科技三季度再亏近10亿元,成为同类企业中少数未能扭转困局的光伏龙头。
这家光伏巨头仍在行业寒冬中苦苦挣扎。晶澳科技三季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29.04亿元,同比下降24.05%;净利润亏损9.73亿元,同比下降349.58%。前三季度累计营收368.09亿元,同比下降32.27%;净利润亏损总额已达35.53亿元。
在同行纷纷通过技术迭代、业务调整初步止血之际,这家老牌光伏企业为何成为少数未能展现改善迹象的龙头厂商?
光伏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而晶澳科技的财报数据成为最有力的证据。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该公司毛利率已跌至-2.60%,同比下降8.00个百分点;净利率更是低至-9.82%,较上年同期下降8.25个百分点。这种下滑速度在行业内罕见。
与同行相比,晶澳科技的困境更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光伏龙头企业同样深陷亏损,但部分企业已通过业务调整展现出减亏迹象。
而晶澳科技却连续三个季度亏损持续扩大,成为业内少数未能扭转局面的龙头企业之一。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残酷。回顾历史,晶澳科技股价曾在2021年11月摸高103元/股,随后一路下挫。截至2025年5月,其股价已跌至9.05元,近期在11元左右震荡。市值蒸发超过90%,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
晶澳科技陷入当前困境,首要原因是其过度依赖光伏组件业务。该公司超过90%的收入来源于光伏组件,这使得其在组件价格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显得异常被动。
2025年上半年,晶澳科技组件板块毛利率已降至-5.98%,同比暴跌10.51个百分点。曾经的盈利支柱如今已成为最大的“出血点”。全球光伏产业链的价格“雪崩”是导致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受产能疯狂扩张影响,2025年上半年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跌至历史冰点。组件价格同比降幅突破40%,这种价格下滑严重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国际贸易壁垒则让情况雪上加霜。2024年,晶澳科技欧洲市场毛利率已降至负值。2025年上半年,公司组件海外出货占比约45.93%,意味着近一半业务面临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挑战。
更为棘手的是,行业供需失衡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2025年5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曾创下92GW的历史峰值,但6月便断崖式下滑至14GW。剧烈波动背后是阶段性需求透支与产能过剩的尖锐矛盾。
尽管亏损持续,但晶澳科技在三季报中强调了一些积极信号。公司指出,其毛利率正在持续改善,第三季度毛利率为-0.88%,虽未转正,但已较年初有明显回升。
更为亮眼的是现金流表现。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46.95亿元,实现连续四个季度改善;公司货币资金储备超过242亿元,这为度过行业行业波动周期提供一定支持。
这些积极信号后藏着更深层的财务压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息负债高达447.1亿元,同比增长9.67%,有息资产负债率达到37.81%。同时,货币资金与流动负债比例为68.85%,短期偿债能力存在一定压力。
另一方面公司费用控制也面临挑战。2025年三季报显示,其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为20.71亿元,三费占营收比例达5.63%,较上年同期上升13.18%。在收入下降的大背景下,费用控制的难度正在加大。
光伏主业低谷时期,储能业务大量增长,成为晶澳科技业绩报表中少有的亮点。2025年上半年,公司储能出货量突破12GWh,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储能业务的快速发展正为业绩带来积极作用。2025年一季度,晶澳科技亏损16.38亿元,二季度亏损幅度环比收窄超40%,毛利率从一季度的-6.71%升至-0.95%。这种明显的改善普遍被市场认为是储能业务带来的。
与光伏组件业务相比,储能业务具有更高的毛利特性。根据行业数据,头部企业储能业务毛利率普遍在25%以上。晶澳科技凭借长期的“光储协同”战略布局,形成光伏协同优势,比储能企业多了竞争优势,其海外储能订单毛利率比国内高10-15个百分点,成为盈利核心来源。
面对行业严峻挑战,晶澳科技正积极推进多维度的自救方案。公司已立下2026年实现扭亏的目标,在员工持股计划中明确设定了该年度净利润转正的考核指标。
技术创新成为公司的关键突破口。晶澳科技正将研发资源集中于高效率、差异化技术路线,试图避免在成熟技术领域扎堆内卷。公司TOPCon组件转换效率已提升至25.5%、功率提升至700W+,保持领跑地位。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前沿技术,自主研发的商用大尺寸钙钛矿/晶硅两端叠层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突破31.27%。
这些技术突破对于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差异化竞争至关重要。
产能优化是另一大关键战略。晶澳科技决心淘汰落后产能,聚焦高效产能。公司n型倍秀电池量转换效率最高已达27%,通过工艺改进,进一步提升电池效率,提升产品优势。
市场开拓方面,公司正加速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晶澳科技凭借其全球化布局,在多地区均落地重要项目,公司目前加速推进阿曼年产6GW电池、3GW组件产线建设,规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投产,全球战略布局有望进一步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光伏行业的深度调整并非完全负面。在行业人士看来,这实际上是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
虽然短期内阵痛难免,但这也将推动产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从规模导向转为创新驱动。
政策层面已开始释放积极信号。今年下半年以来,多项旨在抑制行业过度竞争的“防内卷”措施持续发力并加快落地,逐步构建起覆盖产能治理与价格规范的双重防线。
随着这些政策的持续深化,光伏产业链有望逐步摆脱低价恶性竞争模式,迈入以技术升级和规范竞争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对于晶澳科技而言,其在费用集约、成本控制、资金实力与市场布局方面的优势依然存在。
这些优势预计将在未来逐步转化为业绩增长动力,一旦行业开始复苏,公司有望快速响应,抓住市场机遇。
光伏产业当前面临的深度调整是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虽然晶澳科技至今仍未摆脱亏损困境,但其连续四个季度改善的毛利率和现金流,以及储能业务的异军突起,为企业留下了一线曙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马家兴,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3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