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襄阳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55.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为9.2:41.4:49.4。在此之前,同为中部非省会强市的“老对手”宜昌和洛阳已率先公布数据。
前三季度,洛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4.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6个、0.2个百分点。同期,宜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3.2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个、1.0个百分点。
中部竞速,非省会第一城是近年来的一大看点。洛阳曾是绝对的“领跑者”,其GDP一度比合肥、南昌等省会城市还高,不过在2022年到2023年的两年时间内,洛阳被接连赶超——2022年,湖北襄阳GDP超过洛阳,成功晋位;2023年,襄阳继续守擂,同期湖北宜昌也实现反超。
随后,中部非省会第一城的竞争在湖北两城之间展开,2024年宜昌、襄阳GDP双双突破6000亿元大关,最终宜昌以6191.12亿元的GDP总量,超过襄阳的6102.41亿元。这也意味着,在2023年超越洛阳后,中部非省会第一城,再度易主。
今年前三季度,襄阳GDP4355.46亿元,同比增长4.0%。这一增速低于全国平均线1.2个百分点,放在湖北全省来看,也略显逊色——今年前三季度湖北GDP增速达6.0%,居于全国前三,襄阳的增速低于全省2.0个百分点。即便与襄阳自身相比,增速也较上半年下滑了1.3个百分点。
眼下,襄阳前三季度相关经济细分数据均未公布。以去年全年情况来看,曾有专家指出,“襄阳过去因汽车而辉煌,现在也被汽车扯后腿。这部分下滑的份额很难一下子被其他新兴产业弥补起来。”但另一方面来看,一旦襄阳汽车产业转型集中见效,当地产业发展也会整体走入新的阶段。
这一点,在洛阳身上同样适用。关于洛阳的“失速”,当地专家的切身体会是,当合肥等经济总量曾经落后于洛阳的城市已经在发展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业,洛阳还是和几十年前一样,在做重型装备、轴承、耐火材料等传统产业。
今年4月当地曾表态,如果不能重塑产业格局,就会在产业变革浪潮中被淘汰出局。眼下前三季度数据公布,洛阳GDP总量4454.9亿元,反超襄阳约100亿元;增速5.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0.6个、0.2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1—9月,洛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速4.5个百分点;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6%,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速5.5个百分点。
在当地统计局对前三季度的经济解读中特别提到,从产品看,锂离子电池累计生产1658万千瓦时,“实现了从零星生产到成为全市重要行业的转变”。就在不久前,宁德时代(洛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研发等。
据报道,作为宁德时代在全球范围布局的十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洛阳基地按照“灯塔工厂+零碳工厂”标准,分四期建设,全部建成后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超2000亿元,助力洛阳成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部非省会城市中,目前“6000亿级”经济体量的仅有宜昌、襄阳两城,去年,洛阳GDP5818.6亿元,距离再上一个千亿台阶,一步之遥。根据年初的既定目标,洛阳今年GDP预期增速为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作者:杨欢,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4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