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行网点 “瘦身”力度空前。数据是最直观的体现,截至笔者发稿时,全国获批终止营业的网点超过8500家,较2024年全年增长近200%。
其中四季度加速收缩,仅四季度初就有601家网点退出,同比多增511家,农商行占比较大。
过去,银行网点热衷于跑马圈地,大规模扩张;如今,“消失的银行网点”正成为银行业的普遍现象。从全国数据来看,银行网点的“退场潮”正以更迅猛的姿态跃进。
近年来,银行网点的退出规模呈现阶梯式上升。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商业银行获准裁撤、退出的网点达2649家,2024年这一数字略有回落至2483家,2025年再度迎来高峰。
图:近年来银行网点退出数量
截至笔者发稿时,年内已有超过8500家网点获准退出,新设仅6815家,净退出1698家,其中,四季度退出522家,较上年同期激增432家。
从机构类型看,中小银行是退出主力。2024年农商行网点退出1278家,占比超五成;国有大行中,邮储银行以206家退出量居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位列二、三,分别退出170家、122家。
今年上半年,退出数量再创新高,仅农商行就关停2350家分支机构,占同期退出总量的八成以上。从退场方式看,有被合并吸收的,但更多是被迫“瘦身”。
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的局部收缩颇具代表性。2023年7月,本溪银保监分局批复同意建设银行本溪建工支行、中街支行、溪湖支行终止营业,相关业务并入其他支行。
图:国有行同样迎来“瘦身潮”
不同于建设银行,2024年工商银行上海大统支行、建行上海胶州路支行等多家长三角地区网点获批关停,是因为业务量下滑完成历史使命。
中小银行大多由于“业务下滑、经营压力大”,默默拉下了卷闸门。2025年6月,山西20家银行网点集体关门,涵盖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及本地山西银行,覆盖太原、长治等多地,监管文件明确提及“业务下滑、经营压力大”等原因。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高达2626.80万亿元,手机银行交易总额达365.51万亿元,服务个人客户31.95亿户、企业客户0.43亿户。“金融即服务”的无界体验正日益受到用户青睐。
这也意味着,数字金融迅速发展,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就能提供高效、即时的金融服务,线上渠道在安全性和体验感上也在不断提升。相比之下,线下网点成本高的问题更加凸显,促使银行在不影响客户金融服务的前提下,选择撤并部分网点。
未来,数字金融与银行网点将长期并存,线上和线下一体化协同是商业银行优化网点布局的重要方向。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网点数量可能继续减少,但不会全部消失。线上渠道更适用于提供标准化、便捷化的基础服务,有效降低银行运营成本。
图:移动支付对银行网点造成冲击
而线下渠道则在处理复杂业务、服务高端客户或需要深度交互的场景中,提供更具温度的个性化服务体验。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未来银行服务的新生态。
近年来,中小银行的化险改革是行业的重头戏,而国有行的业务下沉也加速了这一变革。营业网点是银行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优势,也是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重要窗口。
在去年的年报中,上市银行大多提及了网点的持续建设情况,其中,优化网点布局是重要工作之一。
比如,邮储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对分布密集且发展潜力受限的网点实施迁撤,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全年共完成70个网点的优化调整;建设银行2024年共实施营业网点迁址240个,新设营业网点35个;工商银行完成了527家网点的优化调整工作。
图:建设银行无人网点VR体验区
对于大行来说,网点持续下沉、填补空白区域是调整优化的主要方向。工商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去年向县域乡镇地区投入网点104家,新增覆盖11个空白县域,网点县域覆盖率提升至87.4%,网点资源与地区社会经济资源匹配度稳步提高;建设银行在去年新设的35个营业网点中,县域机构网点达到26个。
农业银行在保持网点总量稳定的同时,持续优化网点布局,推动网点向县域、城乡结合部和重点乡镇等区域迁建,不断延伸县域服务渠道。同时,各家银行都在持续强化网点服务能力,通过科技能力建设,提高网点的运行效率。
比如,工商银行聚焦网点对公开户等高频痛难点业务,加速场景化流程重构。全面建设客户全旅程服务,推广网点预约服务体系,提升到店客户识别引导能力,促进网点由传统“等、候、迎”模式向主动服务转变。
农业银行持续提升全流程智能化办贷效率,深入推进运营流程优化,网点客均等待时间压降了20%;中国银行提升网点智能化服务水平,全面推广厅堂智慧屏,丰富智能柜台地方特色政务服务品种。
另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推进,银行网点也在同步提升适老化程度,比如中国银行线下持续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已建成敬老服务达标网点10265家、养老服务示范网点1145家,对外营业网点敬老服务达标率100%。
图:内蒙古农信社银一体化服务网点
工商银行全面启动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建设,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适老服务标准,不断提升网点养老金融服务和适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打造养老金融旗舰、标杆网点超700家。
而股份行则在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进行微调。比如,民生银行去年持续优化网点布局,加强社区网点布设,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渠道覆盖面,保障金融服务惠及更多欠发达地区,完善线下服务网络。
招商银行去年存量营业网点迁址优化100多家,通过科学优化网点布局,有序推进网点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点有效覆盖范围。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一年半以来,如何做深、做实“五篇大文章”,成为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作为接触、服务居民和企业的第一抓手,线下网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各家上市银行的年报中,“五篇大文章”相关的网点建设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特色名片。
图:天津银行儿童友好型示范网点
以数字金融为例,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智能化改造”成为高频词,商业银行网点的科技度不断提升,以提高业务办理能力和客户体验感。
比如,中国银行全面推广厅堂智慧屏,丰富智能柜台的地方特色政务服务品种;农业银行则提升全流程智能化办贷效率,网点客均等待时间压降20%。
此外,线下网点也是商业银行推进养老金融的重要切口。中信银行年报显示,该行网点适老化改造率达100%;中国银行年报提及,该行线下持续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已建成敬老服务达标网点10265个、养老服务示范网点1145个,对外营业网点敬老服务达标率100%。
而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赛道,许多银行着力打造科技专精特新、绿色、普惠小微等专业支行。
比如,平安银行表示该行正积极开展绿色低碳网点试点建设,以场景物联、智能感知为核心,实现用电安全监测、智能物联自动控制和智能屏幕展示,建设安全高效、绿色节能的低碳网点。
图:招行在某景区推出景区网点
青岛银行则在济南打造了科技金融专营中心,推动5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建设,升级迭代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截至2024年末,该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1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7%,超过了全行贷款平均增速。
未来,网点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办理场所,而是银行与客户交互的“触点”,甚至成为品牌形象的展示窗口。一方面智能化设备的投入和维护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中老年客户对线下服务的依赖度仍然较高。
银行网点的退场,本质是金融行业适应数字时代的自我革命。从实践来看,网点不会彻底消失,而是以更精准的布局、更智能的形态延续价值。
未来,银行网点的缩减趋势仍将持续,但速度或将放缓,精细化运营、差异化定位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楼卓昊Fintech”,作者:楼卓昊,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4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