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黄牛“大逃杀”,就看清了茅台的实境

茅台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慢”下来。

2025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600519.SH)实现营业收入1309.04亿元,同比增长6.32%;归母净利润646.27亿元,同比增长6.25%。

看似稳健的整体表现下,第三季度增速显著放缓:单季收入398.1亿元、净利润192.2亿元,同比分别仅增长0.35%和0.48%,近乎停滞。

与此同时,长期被视为行业标杆、“不可撼动”的茅台价格体系,出现了结构性失衡。

渠道层面更能体现这种变化。其三季度直营渠道收入155.46亿元,同比下降14.87%;曾是增长核心的i茅台平台,酒类收入仅19.31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7.24%。最终还是传统批发渠道扛起增长大旗,以235亿元收入、14.39%的同比增幅,成为业绩的主要支撑。

和茅台的“滞”相比,其他头部酒企与二三线品牌的财报,让这个提前入冬的秋天显得更冷。

第三季度五粮液(000858.SZ)营收同比下滑52.66%,净利润下降65.62%;洋河股份(002304.SZ)营收同比下降29.01%,出现亏损;口子窖(603589.SH)同比双降,其中净利润暴跌达92.55%。

从头部品牌到区域龙头,再到地方中小酒企,全国白酒行业无一幸免。

过去几年,资本市场对茅台的增长逻辑,几乎笃信不疑。甚至现在,基于白酒过往的高利润率,看好白酒的投资者仍有不少,将惨淡的三季报视作“带来利空出尽的加仓机会”。

但今年以来,茅台价格的持续下行,正挑战这一信仰。

10月31日,“25年飞天茅台原箱”跌至1675元/瓶,继9月跌破1800元心理价位后再创新低。

图源:今日酒价

不到一年,茅台酒的市场价格经历了从高溢价到逼近厂价的逆转,渠道商的出货价出现倒挂,部分地区散瓶茅台甚至低于出厂价。

业内人士透露,经销商从茅台酒厂进货,因为需要强制搭售飞天之外的系列酒,成本约为1800元;而如果从电商平台或囤积大量飞天急需“回血”的黄牛处买飞天,只要1600元甚至更低,倒逼经销商从市场渠道进货。

图源:电商平台

茅台的一路走低的行情,也让此前不少以套利飞天为生的黄牛苦不堪言。

该人士进一步透露,新董事长陈华的任命宣布后,茅台方面随即放出“大货”,市场行情下跌至1万/箱。有黄牛此前从下单的茅台才刚到货,算上100元-200元“人头费”,一箱茅台亏损300多元。

图源:电商平台

所谓“人头费”,是指黄牛参与的“出厂价买茅台”活动的一种套利玩法。

比如,茅台机场长期有乘机抽购酒资格的活动,在今年10月两次抽购中,乘坐指定航线的旅客抽中后能以1499元/瓶的价格买2瓶53%vol500ml飞天茅台,中签率最高达90%。贵州还有酒店推出住宿换抽签资格的活动,花3000元入住指定房型,可凭消费积分参与抽签,中签即可以1499元/瓶的价格购买1瓶上述同规格飞天茅台。

图源:贵州酒店乐旅商城

为了最大化获取购酒名额,黄牛采用“批量找人、统一运作”的模式。他们会招募普通人充当“人头”,但不仅要承担这些人的住宿、机票等基础费用,还要给“人头”支付工资作为报酬。

原本这种规模化操作是为了摊薄单瓶酒的综合成本,但飞天茅台市场价格持续下滑,打乱了盈利节奏。

10月时,飞天散瓶批发价已跌至1735元/瓶,部分渠道甚至低至1650元。把住宿、飞行、人工等成本都算进去后,单瓶飞天的采购综合成本约1800元,相对市场价出现了“倒挂”。

有黄牛倾囊上百万元进行如此操作,单一个季度就亏了10万。

从黄牛囤酒暴亏的困境管中窥豹,茅台最大的困境,或是市场失去了接盘的热情。

“接盘”的社会资本消失,进一步与社会库存形成了反身性。

白酒本身弱保质期的特征,也带来超长的去库存周期。

自2016年白酒产量达到高峰后,2024年白酒产量已缩水近70%,但沉淀在流通领域中的库存仍居高不下。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今年上半年,有58.1%经销商库存增加,整个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已达900天,较上年同期增加10%,存货量同比增加25%,经销商库存达到历史高位。

长期以来,以茅台为代表的头部品牌白酒,被视为可存储的“类资产”,支撑了厂家压货、渠道囤货的惯性循环。在消费旺盛时期,这种模式可以带来财务弹性;但当终端需求停滞,库存就变成了无法消化的沉淀。

从“抢不到货”的时代,走向“卖不动”的阶段,库存累积、动销疲软,部分渠道被迫削价出清。对于一个高度依赖价差支撑的行业而言,已是利润体系的坍缩。

回到前述市场中“模式仍在的抄底论”,白酒行业的盈利模型建立在三个支柱之上——渠道管控、稀缺定价和刚性需求。茅台是这一模式的顶点,也因此最能反映裂缝的出现。

茅台的“慢”,正是整个行业从周期问题走向结构危机的缩影。

在周期层面,白酒经历过数次波动,但无论是2012年的“三公消费”调整,还是疫情期间的短期低迷,最终都能依靠价格体系和渠道修复实现反弹。

然而这一次不同。过去的恢复,根本上依赖的是需求回暖,而现在的下滑来自需求消失。

过去二十年,茅台带领白酒行业用“控价”塑造了财富神话;接下来的十年,它们可能要用去库存的耐心,去迎接一场漫长的清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尔法工场研究院”,作者:酹江月,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4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