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有这种特质的人会越过越好,别不信

提到“脸皮厚”,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些不太正面的形象:没有羞耻感,死皮赖脸,得寸进尺。

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职场晋升、商业谈判乃至日常生活中,那些脸皮厚的人,似乎总能得到更多,过得更好?

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科学地理解,脸皮的厚薄到底是什么。

它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个体对社会评价的敏感度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1、生理特征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脸皮薄的人大脑杏仁核(处理恐惧、焦虑等情绪的区域)天生就更容易被激活,对社交信号(如别人的表情、语气)更敏感,并体验到更强烈的羞耻感和尴尬感。

而脸皮厚的人则更为钝感,不容易感到羞耻或尴尬。

2、认知差异

脸皮薄的人,往往自尊水平较低或不稳定,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的积极评价。

脸皮厚的人,要么是拥有稳定且强大的核心自尊,不在乎无关紧要的评价;

要么是一种虚假的高自尊(如自恋),通过否认和无视负面反馈来维持表面的强大。

3、环境影响

在强调集体和“面子”的文化里,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种环境自然会培养出更多脸皮薄的人。

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个体表达和个人权利被放在首位,脸皮厚的人相对就更多。

例如,美国穿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就远多于韩国(韩国连衣服穿得颜色鲜艳都会被人鄙视)。

总的来说,脸皮薄的人,往往是高敏感度 + 强道德感 + 依赖外部评价的组合;

而脸皮厚的人,则更多是低敏感度 + 自我中心 + 功利价值观的组合。

脸皮薄固然让人懂得自省、尊重他人,但过度了就会畏手畏脚、错失良机。

反之,脸皮厚虽然可能招人厌烦,却让人勇于争取、抗压性强。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脸皮厚在短期和特定领域(如事业开拓、财富积累)确实可能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这背后,藏着四个关键原因。

01

更自信

脸皮厚的人有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其本质源于一个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健康的,来自强大的核心自尊。

这样的人,自我价值感不依赖于外界的即时反馈,如同有了压舱石的巨轮,不会因风浪轻易摇摆。

例如,史蒂夫·乔布斯就是典型。

乔布斯对自己产品的审美和判断有着近乎偏执的自信。当工程师和市场部都认为他的想法(如去掉键盘、单一按钮)不可行时,他能顶住所有质疑继续推进。

他认为,苹果应该引领客户需求,而不只是顺应客户需求。因为如果你去问马车时代的人要一辆什么交通工具,他们只会说要一辆更快的马车,而不会想到要一辆汽车。

另一种则是病态的,来自自恋式的防御机制。

这样的人,通过否认、歪曲事实来屏蔽一切负面信息,建立自己的虚假世界。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就是极致的例子。

无论面对多么尖锐的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甚至是确凿的事实反驳,他都能通过“另类事实”、指责对方为“假新闻”等方式,来维持自身伟大和正确的形象。

但无论是健康的自尊还是病态的自恋,结果都是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不易被他人评价所左右,表现出极强的行动力。

这种自信的行为,脸皮薄的人如何借鉴呢?

关键是将评价的重心从外部拉回内部。

1、建立“事实-观点”分离思维

当听到负面评价时,先问自己:“这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

例如,领导说“你这个方案做得不好”,这只是一个观点。但如果他说“你方案里第三页的数据引用错了”,这才是你需要关注和修正的事实。

对观点保留判断,对事实积极修正,你就不会轻易被外部评价绑架。

2、区分“能力圈”与“意见圈”

在你的专业领域(能力圈)内,要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对于圈外非专业人士的意见(意见圈),可以参考,但不必奉为圭臬。

例如,一个专业的厨师,不必因为一个食客说“盐放少了”就怀疑自己的烹饪方式。

3、练习“自我肯定日志”

每晚睡前,写下三件自己做得不错的小事,无论多小。

例如,“今天准时完成了报告”、“开会时勇敢地提出了一个问题”,甚至只是“主动帮同事带了一杯咖啡”。

这种练习就跟储蓄一样,会慢慢累积起你不依赖于他人的内在成就感。

02

抗挫力强

强大的抗挫力,源于对失败的认知不同。

脸皮薄的人,常将一次失败视为对个人能力的永久性否定,心里想的是:“完了,我这个人就是不行。”

这会引发强烈的羞耻感和自我怀疑,陷入情绪内耗。

而脸皮厚的人,则将失败视为一次独立的、偶然的事件,是一次宝贵的信息反馈。

他们关注的是:“这次为什么没成功?下次如何改进?”

而不是:“我怎么这么失败?”

例如,汉初名将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旁人看来,这是尊严扫地的奇耻大辱。但韩信的关注点不在于“当下的面子”,而在于“未来的大业”。

他将这次羞辱定义为“实现最终目标的暂时性忍耐”,剥离了事件与自我价值的绑定,才有了后来的登坛拜将。

这种抗挫力,脸皮薄的人如何借鉴呢?你可以按下面的三步来:

1、拥有“B计划思维”

动手前,就先想下如果失败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以及你的应对方案。

例如,这次晋升答辩如果失败了,最坏的结果无非是维持原职,但我依然会收获宝贵的经验。

当你知道最坏的情况也并非世界末日且有预案时,行动的恐惧感会大大降低。

2、降低“初次尝试”的心理预期

动手时,告诉自己,任何新技能、新项目的第一次尝试,目标都不是“完美成功”,而是“完成并收集反馈”。

把“失败”这个词从你的字典里换成“测试”、“迭代”或“学习”。

3、进行“失败复盘”而非“自我批判”

最后假如真的失败了,就拿出一张纸,左边写下导致失败的客观原因(如市场变化、信息不足),右边写下你可以改进的主观行动。

把注意力,从“我好差劲”,转移到“下次我能做什么”。

分享一个我每天、每周、每月都在用的复盘模板,只用花5-10分钟。

我已经梳理成sop表格,你直接照抄即可。

03

更敢争利益

在争取利益时,脸皮薄的人往往是关系导向的。

他们会优先考虑:“如果我提这个要求,对方会怎么看我?会不会显得我很贪心?会不会破坏我们的关系?”

脸皮厚的人则是目标导向的。

他们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才能达成我的目标?”

他们将人际关系,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而非束缚,因此在谈判、提要求时更直接、更坚决。

例如,我刚毕业参加工作时,有两个大学同学跟我一起来深圳,而且他俩正好还在同一家公司。

A同学,技术强工作也很努力,但就是面子薄,每次都不好意思去主动要求加薪,而且哪怕领导主动找他谈薪时,还会扭扭捏捏地说:“公司觉得加多少合适就行,我都可以。”

而B同学,技术实力差A同学一截,工作也没A同学努力,经常晚上A同学还在公司加班时,他已经来找我玩了。

但他敢于开口跟公司要加薪,一年能提好几回。有时我跟他开玩笑说:“就你这工作态度,怎么好意思老提加薪的?”他却理直气壮地回复:“打工加薪,天经地义!”

结果,不到一年,他的薪资就比A同学高了将近50%。

这就是脸皮厚的收益。那脸皮薄的人如何借鉴呢?还是三点:

1、练习“角色扮演”

在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要求前(如要求加薪),想象自己是一名专业的谈判顾问,你的任务是为你的“客户”(也就是你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这种角色抽离可以瞬间减少你的个人情绪负担,让你变得更客观、更专业。

2、使用“预设脚本法”

提前把你准备说的话写下来,并对对方可能的拒绝进行预判和回应准备。

例如,“我知道公司有规定,但是考虑到我过去一年的超额业绩……”、“如果这个要求暂时无法满足,我们是否可以探讨一下其他的激励方案?”

有备而来,能极大增加你开口的勇气。

3、从“小处着手”练习提要求

从更小利益的事情开始尝试,让自己逐渐脱敏。

例如,去菜市场买菜时尝试让老板多送一根葱,或者网购时跟客服申请一张优惠券。

每一次成功的争取都会累积你的信心,让你明白提要求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

04

更会利用资源

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人脉资源。

脸皮薄的人在求助时,内心会进行复杂的“成本核算”:我要欠人情了、万一被拒绝多尴尬、会不会显得我能力不行……

这些高昂的心理交易成本,让他们宁愿自己熬夜死扛,也不愿开口求助。

脸皮厚的人,心理交易成本则极低。

他们心里想的是:“问一下又不会损失什么,成了血赚,不成也无所谓。”

这种更功利的价值观让他们能更轻松地开口求助,从而开启合作、获取信息和帮助。

例如,我家里的亲戚,有些很不愿意麻烦人,像我有个表哥,小时候大家关系很亲近,他如果有什么事找我,我还是很愿意帮忙的。

但自从我工作后,他怕麻烦我就很少找我,结果变得一年都说不上一句话,越来越生疏。

但还有些亲戚,明明关系挺远,但就敢来找我让帮忙这、帮忙那。

虽然帮多了我心里觉得烦,但站在他的角度,他已经从我这儿获得了他要的资源。

脸皮薄的人如何也能做到敢于开口求助呢?重点是扬长补短。

1、转变“求助”观念

不要把求助看作是“单向的索取”,而应视为“链接的开始”或“价值的交换”。

你今天寻求帮助,明天可以在其他方面回报对方,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社会互动。

2、遵循“互惠原则”,先付出

脸皮薄的人在人际上,其实是更受欢迎的,所以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这个长处。在求助前,先给对方提供一些帮助。

例如,主动分享一条有用的信息、在对方忙碌时帮个举手之劳的小忙,慢慢建立起你的“人情账户”。

这样,当你需要帮助时,开口就会自然得多。

3、让请求更具体、更简单

不要模糊地说“能帮帮我吗?”,这会让对方感到压力,更容易被拒绝,后续就更不敢求助了。

而是改成提出一个清晰、对方容易做到的请求。

例如:“您能否花5分钟帮我看一下这份报告的第三段,看逻辑是否通顺?”

具体的请求更容易被接受,也极大地降低了你被拒绝的概率,会让你以后越来越敢求助。

05

小结

如果把“过得好”简单等同于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世俗利益,那么脸皮厚无疑是一条捷径。

但如果我们追求的“越来越好”,是一种可持续的、全面的幸福——它既包括事业成就,也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安宁——那么,单纯的“脸皮厚”或“脸皮薄”都非最优解。

真正能越过越好的人,懂得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切换模式:在需要争取时拿出“厚”的勇气,在需要共情时保留“薄”的智慧。

这,才是真正能越过越好的处世之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ouCorer”,作者:YouCore王世民,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5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