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动力 —— 无线能量传输行业研究

行业研究是投资的源动力。元禾控股推出“元动力”系列行研分享,编辑部据此推出《元动力》行业研究专栏,旨在交流行业研究成果,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探讨未来投资方向。

本期《元动力》行业研究专栏聚焦无线充电技术与投资思考,分享者是元禾控股研究中心(博后站)分析师孟一村,将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应用与竞争格局、投资机会等维度展开。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概述

什么是无线能量传输?

无线能量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是指不借助任何物理导线或电接触,通过电磁场、电磁波、磁场共振等方式,将电能从电源端隔空传输到用电设备端的技术。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主要由能量发射端(Tx)、能量耦合/传播通道能量接收端(Rx)三部分构成,并由安全与能量管理技术实现全程调控。

发射端负责将电网交流电或电池直流电转换为高频电磁场或激光、微波等,其核心包括高频逆变器、谐振线圈/天线、阻抗匹配网络及波束成形阵列。

能量通过耦合与传播通道在空间中进行高效定向传输,近场依赖磁耦合线圈或电容极板,远场则借助定向微波束、激光、毫米波或超声波等形式。

接收端的功能是将空间中的高频场或波重新转换为直流或低频交流电供负载使用,关键器件涵盖谐振天线、整流电路以及DC-DC稳压模块。为确保传输过程安全高效,系统还引入安全与能量管理技术,通过双向通信、闭环反馈、数字预失真和AI功率预测算法,实时监测异物活体、位置偏移与功率需求,动态调整频率、相位、占空比或波束方向,在保障人机安全的同时最大化传输效率。

图1. 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方式

在无线充电系统工作过程中,充电板内置发射线圈,当电流流经该线圈时,会在其周围产生电磁场并形成能量辐射环;而需要充电的设备则内置接收线圈,用于捕获发射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场能量。为实现高效充电,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需保持近距离并精确对准。当两者邻近且对准时,发射线圈生成的电磁场会在接收线圈中感应出电流,该电流随后输入设备电池进行储能,从而实现与传统有线充电相同的充电效果。

四种常见的无线能量传输方式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包括电磁感应式、磁谐振耦合式、无线电波式电场耦合式四种类型,它们在原理、性能特点及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原、副边分离的变压器进行磁场耦合来实现能量传递。其传输功率较大,通常在1–20kW之间,适用于数毫米至数厘米的短距离传输,工作频率为kHz级别,充电效率较高。优点是适合短距离传输且效率高,缺点是若线圈发生错位则效率明显下降,线圈间存在异物时可能因涡流效应导致发热。典型应用包括电动牙刷、手机和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等

磁谐振耦合式利用磁场共振原理,当发射端能量遇到同频接收端时,通过共振效应实现电能传输。该方式传输功率大(可达20kW),传输距离在数厘米至数米之间,使用频率范围为kHz至MHz,具有高传输效率。其优点包括适合中远距离大功率传输,缺点则是能量损耗相对较大、技术难度较高。常见应用场景为工业机器人和电动汽车。

无线电波式通过微波源将电能转化为微波,再经天线发射和远距离传输后由接收天线捕获,并通过微波整流器转换为电能。其传输功率较小(约0.1W),传输距离一般大于10cm,使用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充电效率较低。优点是可实现远距离随时随地充电,缺点是传输效率低、充电时间长。主要适用于远距离供电场合。

电场耦合式利用垂直方向耦合的两组非对称偶极子产生的感应电场传输电能。传输功率较小,一般为1–10W,传输距离在数毫米至数厘米之间,使用频率为kHz级别,充电效率略低于磁感应式。其优点包括充电时位置自由度大、电极薄且不易发热,缺点是体积大、功率小、充电时间较长。目前主要应用于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等领域。

图2. 四种无线能量传输方式总结

无线能量传输的发展史

无线能量传输的发展史始于1891年特斯拉首次进行无线电能实验验证,1900年进行了沃登克里弗无线传输电能塔等尝试,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发明可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的定向天线。

随后在20世纪中期随微波技术进步得到推动,1959年雷声公司实现微波转直流,1971年新西兰教授用磁场耦合技术为小车供电,1975年NASA首次实现“空-地”微波能量传输验证。

进入21世纪,谐振结构等关键技术突破显著提升了传输效率与距离,无线能量传输开始向商业试水迈进。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引入谐振结构大幅提升能量传输效率,2009年德国公司推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还有英特尔研发中远距离无线充电装置。2010年以后商业应用蓬勃发展,开始进入标准之争。2012年诺基亚首次在手机上引入Qi标准无线充电,2017年苹果的加入加速了商业普及。近年来,DARPA实现了公里级激光输电突破,展现了从近距离感应充电到远距离高效传输的持续演进与未来潜力。

图3.无线能量传输发展历程

无线能量传输行业主流标准

无线充电标准早期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WPC、PMA、A4WP。其中以WPC对应的磁感应标准--Ql应用最为广泛,直到目前,也以WPC标准为主:

Qi协议由WPC(Wireless PowerConsortium)主导制定,其会员机构包括了华米OV以及苹果、三星等终端大厂因此覆盖的终端产品较多,生态体系亦较为完善,Qi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存在自由度、距离等方面限制,因此作为i代表成员的三星,高通开始投向A4WP的怀抱。Qi协议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为了使磁感应和磁共振在接收端融合,增强场景互通,19年A4WP和WVPC两个标准进行了融合,成为新的AirFuel联盟。新联盟包含了195家机构和公司,其中高通、Intel等大厂均在其中。其会员机构与WPC也有部分重合,主要推进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相对来说市占率偏低。

图4. 三大主流标准对比

无线能量传输的产业链分析

图5. 无线能量传输产业链

无线能量传输行业的产业链如图5所示,上游为核心材料与方案设计环节,主要包括电源芯片、磁性材料、线圈等核心材料和方案设计、模组制造及软件系统集成整合。其中方案设计在行业利润占比高,无线充电模组制造是成本占比最大的环节。

产业链中游为技术整合与产品制造,包括提供成品的无线充电器、模组等的无线充电产品供应商以及为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无线充电解决方案的无线充电技术方案服务商。可穿戴设备、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慧医疗、移动电源等中游整合型产品方向。

下游应用市场多元,按价值划分消费电子占36%居首,工业17%、汽车与航空军工各10%、医疗8%;按出货量接收端占70%、发射端占30%,整体呈现消费电子驱动、多领域同步渗透的格局。

上游环节

方案设计: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关键位置,该环节在行业利润中占据上游整体利润的40%。方案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无线能量传输的原理应用、不同场景下的适配性、与其他硬件组件的兼容性等。例如,在为智能穿戴设备设计无线充电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设备的小巧体积、低功耗需求以及佩戴的舒适性,从而设计出紧凑且高效的无线充电方案。

电源芯片:包括发射端Tx芯片接收端Rx芯片。Tx芯片负责将电源的电能转换为特定频段的无线电信号发送出去,Rx芯片则负责接收这些无线电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能为设备充电。其关键性能指标至关重要,最大输出功率决定了充电的速度,转化效率影响能源的利用率,反向充电功能为设备间的电能共享提供了可能,异物检测功能则保障了充电过程的安全性,防止因金属异物等造成电路故障。

磁性材料:是无线能量传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用于增强磁通量、提高传输效率和精准定位。海外的TDK、村田等企业在磁性材料领域起步早,技术成熟,产品质量高,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国内的横店东磁、信维通信等企业也积极布局该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不同类型的磁性材料,如铁氧体、非晶、纳米晶等,在导磁率、效率等方面各有优劣。铁氧体磁性材料成本较低,但在高温环境下性能可能会有所下降;非晶和纳米晶材料导磁率高、损耗小,但成本相对较高。

线圈:由防磁片和铜制线圈组成,在无线充电模组制造成本中占比高达40%。线圈的品质直接影响充电效率,其匝数、线径、绕制方式等参数都需要精心设计和优化。不同的充电线圈方案,如WPC密线线圈、FPC线圈、MQPRF扁平线圈,在制作工艺、厚度、效率和成本上存在明显差异。WPC密线线圈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但能实现较高的充电效率;FPC线圈具有轻薄、可弯曲等特点,适用于对空间要求苛刻的设备;MQPRF扁平线圈则在兼顾一定效率的同时,能更好地适应一些特殊的外形设计需求。

模组制造:分为发射端和接收端模组制造。该环节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国内厂商在成本控制生产规模上具有优势。模组制造企业需要与芯片厂商紧密配合,对各项参数进行优化,以确保整个无线充电系统的性能稳定。此外,模组制造企业通常会通过入股芯片企业或为其代工等方式,积累技术和资源,逐步切入利润更高的环节。

软件系统集成:负责将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对无线能量传输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比如,通过软件设置充电的优先级、监测充电状态并实时反馈给用户等。

中游环节

中游环节主要包括模组与方案设计,其中无线充电系统方案商通过为消费电子、工业设备和电动汽车等下游应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来布局市场。中游的模组制造分为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主要负责铁氧体、充电线圈等部件的集成,而接收端则涉及线圈、芯片、基板及其他元件的组装;该环节需与上游芯片厂商紧密协作,以优化电感、电容等参数,实现系统性能最佳。然而,由于模组制造本身技术门槛相对较低、难以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中游企业往往通过入股或代工等方式积累技术,并逐步向产业链高利润环节延伸,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盈利。

下游环节

无线能量传输产业链的下游已广泛渗透至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在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及智能家居等小功率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最为成熟,正朝着中远距离隔空充电、边玩边充等便捷化场景发展;而在工业制造、智慧交通与医疗设备等大功率或高要求场景中,应用正逐步落地并趋于规模化,例如工业机器人及AGV的自动充电、新能源汽车与无人机的一对多无线充电,以及在医疗领域为植入式设备提供安全、无接触的电力支持,展现出无线充电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应用与持续拓展的潜力。

无线能量传输的技术应用与竞争格局

市场规模

图6. 无线能量传输的全球市场规模

如图6所示,全球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在2024年已达到307.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372.8亿美元。市场增长势头强劲,在2025年至2032年的预测期间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预计将达24.4%,到2032年市场规模预计将扩大至1721.7亿美元。从区域市场来看,亚太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在2024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2.88%。从行业垂直领域来看,消费电子是目前的市场基石,而电动汽车被视为未来最大的增长动力。此外,工业领域(如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与医疗领域则被视作高价值的“蓝海”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对同时充电解决方案的需求激增,而趋势则体现在电动汽车中无线充电应用的日益增多。

电子设备(小型设备)无线充电行业竞争格局

当前电子设备(小型设备)无线充电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以下特点:该领域尚未出现专门以无线充电设备为主营业务的独立上市公司,这表明行业仍处于整合或依附于更大生态系统的阶段。无线充电功能更多地是作为消费电子巨头(如手机、可穿戴设备品牌)产品生态的一部分,或是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业务板块。

技术层面,竞争格局由Qi标准主导,该标准由无线充电联盟(WPC)推广,并已成为实现跨品牌设备互联互通的行业基石。这种高度的标准化意味着,竞争的核心并非在于基础协议的争夺,而是转向了在统一标准下的性能优化、生态整合以及用户体验的竞争。因此,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现有的大型消费电子公司和配件制造商之间,它们通过在Qi标准框架内开发具有差异化性能(如私有快充协议)和极致便捷性的产品来争夺市场。核心价值在于为用户提供无缝的充电体验和无孔化的产品设计。

海外市场,竞争主要由拥有前沿技术的专业公司主导。例如,WITricity Corp专注于磁共振技术,充电距离可达90厘米,并已获得西门子领投的F轮融资,其主要方向是为汽车等大型设备开发无线充电站。另一家代表企业Energous则主攻射频技术,其“WattUp”技术已获得FCC认证,实现了最远4.6米的超远距离充电。这些公司通常处于技术探索的前沿,致力于定义下一代无线充电的标准与应用场景。

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则呈现出与成熟产业链紧密结合的特点。参与者多为已上市公司或获得风险投资的技术企业,例如深交所上市的奥海科技和信维通信,以及完成A+或B轮融资的斯普奥汀和宁波微鹏。国内公司普遍采取多技术路线并行的策略,同时布局磁感应和磁共振等技术,但当前商业化应用更侧重于中近距离(厘米级至1米)的解决方案。它们的核心优势在于将无线充电技术快速集成到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汽车乃至共享充电座等广泛的消费电子和商业场景中,实现规模化量产与应用落地。

图7. 无线能量传输的行业竞争格局

奥海科技

奥海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公司在手机充电器领域具有显著的市场地位,2024年全球市占率约18%,位居行业第一。主营业务以充电器及适配器为主,2024年该部分营收达49.32亿元,占总营收的76.79%。近年来,公司业绩持续稳健增长,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44.67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64.23亿元,归母净利润也由4.38亿元稳步增至4.65亿元。

在技术布局方面,奥海科技自2011年起深耕电磁感应技术,构建了覆盖“材料-模组-系统”的全栈研发能力,形成了消费电子、智能穿戴、个人护理和机器人四大领域的无线供电解决方案。公司于2023年成为全球首批通过WPC Qi2.0 MPP认证的企业,其超薄磁吸模组在行业中具备创新引领力。在智能穿戴领域,其无线充电器已获头部品牌认证并实现量产;在个人护理领域完成全品类专利布局;在机器人领域,大功率产品开发已达650W,技术领先。

此外,奥海科技于2022年通过控股智新控制切入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领域,拓展了车载与大功率无线快充等新业务方向。公司以“三横三纵”技术生态为框架,纵向深化磁感应技术,横向拓展空间充电等多场景应用,持续构建多维技术矩阵,推动其在消费电子与新兴产业中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图8. 奥海科技的主要产品

信维通信

信维通信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泛射频解决方案提供商,总部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公司业务范围广泛,核心涵盖天线及模组、无线充电模组、EMI/EMC器件、高精密连接器、汽车互联产品等。

在无线充电领域,信维通信具备从核心磁性材料(如纳米晶、非晶)到线圈模组的一站式研发、生产和测试能力,年产能可达数亿级。公司自主开发的高频功率低损耗磁性材料是下一代无线充电技术的核心,并储备了NFC无线充电、Qi2.0及高自由度充电等技术。其无线充电产品可定制化应用于智能手机、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及电动汽车等领域。

公司的客户网络强大且覆盖全球顶尖品牌。它是苹果、三星的主力供应商,提供天线、无线充电等多种关键模组。同时,与OPPO、vivo、小米等国内手机厂商保持稳定合作。在汽车领域,信维通信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为其Model 3/Y、Cybertruck等车型提供车载天线及15-50W无线充电产品,并获得了蔚来、小鹏、理想等多家造车新势力的车型项目。

从经营状况看,公司最新市值达264.63亿元。近三年营收与利润有所波动但整体呈现恢复性增长,2024年营业收入87.44亿元,归母净利润6.62亿元。通过其“泛射频”业务战略和横跨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领域的深度布局,信维通信正持续巩固其在全球无线充电与射频连接市场的领先地位。

图9. 信维通信的业务组成

斯普奥汀

斯普奥汀(Xpowerit Tech)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高科技企业,总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专注于中远距离无线充电技术及系统化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商业化。

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新一代磁共振隔空无线充电技术——“蕊磁”(RiCharge),该技术基于高频磁共振耦合框架,在充电距离、空间自由度和能量转换效率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最远充电距离可达50厘米,通过中继更能扩展至100厘米,并能在立体空间内实现一对多充电,系统能量传输效率最高达85%。

为实现这一技术突破,斯普奥汀攻克了中远距离磁共振领域的多项核心难题,构建了五大关键技术矩阵:磁场均衡分布技术确保了多设备充电的稳定性;磁场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提升了整体能量转换效率;E类差分射频功放技术有效抑制了杂散辐射;自适应匹配技术使设备在移动中也能高效传输电能;功率动态调配技术则能根据设备需求智能调整发射功率。

图10. 斯普奥汀技术在隔空充电盒无人机自动充电上的应用示范

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手机隔空充电(20W功率)和无人机自动充电(50.4W功率)等多个场景,展现出强大的商业化潜力。自2011年创始团队在加拿大启动研发以来,公司历经技术亮相、与OPPO合作展示方案等关键节点,持续推动着隔空无线充电的产品化进程,成为AirFuel无线充电联盟的重要成员。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行业竞争格局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主要由地面发射端车载接收端两套硬件构成:地面发射端包括铺设于地面的磁场发射装置,通过埋电线与地面控制总成相连;车载接收端则安装在汽车底盘,用于捕捉磁场并传输电能。由于电动汽车充电间隙约20-30厘米,磁谐振耦合式系统被视为最佳方案。该系统的主要结构包括整流电路、补偿电路、高频逆变、磁场耦合、发射端和接收端等组件。此外,国家标准WPT1/Z3规定了磁耦合机构方案,详细描述了地面侧和车辆侧的设计,如铁氧体磁芯、铝箔板和利接线托盘等元素。

图1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主要结构

全球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到1亿美元,并在2024年增长至超过2亿美元。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和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无线充电技术有望加速普及,其市场规模预计将继续逐步增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也在快速铺设。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达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1%,为无线充电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领域,主要车企已展开积极的技术储备与市场布局。特斯拉作为行业先行者,技术储备已久,其为Cybercab车型推出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无线充电方案,峰值功率达25kW,系统效率超过90%,并正测试50kW液冷线圈,目标在2026年前将电量从20%充至80%的时间缩短至25分钟以内。

相比之下,国内汽车无线充电市场方兴未艾。在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政策引导下,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新车无线充电渗透率50%。目前中国市场已有两款在售的无线充电车型:智己L7和红旗E-HS9。

智己L7顶配版可选装11kW无线充电装置,充电效率约为同功率有线充电的95%,具备高防护等级和多项安全检测功能,选装价格为12,999元。红旗E-HS9 的无线充电模组选装价格高达3.6万元,采用磁共振耦合方案,峰值功率同样为11kW,系统效率为90%-92%。

从技术功率来看,国际车企如宝马、奥迪、丰田等的系统功率普遍在2kW至11kW之间;而国内车企与零部件供应商则展现了更强的技术实力,已推出覆盖从3kW到最高60kW的多种功率等级的无线充电系统,显示出中国在产业链上的积极布局和技术储备。

安洁科技

安洁科技是苏州吴中区的一家从消费电子精密功能件成功拓展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上市公司。公司通过前期收购切入汽车零部件赛道,并积极布局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的研发,建立了专注于该领域的科研中心。其技术储备的重要成果——高功率密度800V无线充电系统,目前已实现销售,显示出公司在无线充电技术上的实质性进展。

图12. 安洁科技汽车无线充电产品效果图

从财务与业务结构来看,公司的营收来源正经历战略性转变。新能源汽车业务已成为核心增长动力,其营收从2019年的1.88亿元快速攀升至2024年的17.5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也从6%显著提升至36.64%。与此相对,传统的消费电子业务虽仍是营收主体,但增长乏力,占比已从近八成回落至约53%。这一转型态势表明,公司将更多资源倾向于包括无线充电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为其在该领域的持续技术储备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威迈斯

威迈斯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科技创新企业,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479项授权专利及26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科技实力雄厚。从经营业绩来看,公司营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从2022年的38.3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3.72亿元。其中,车载电源产品是绝对主力,2024年营收达51.06亿元,占总营收的84%。

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领域,威迈斯是国内最早投入新能源乘用车配套无线充电系统研发并实现量产的企业之一。其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已获得多家主流主机厂的项目定点,并达到可量产状态。公司最新市值为148.93亿元,核心客户包括上汽、理想、吉利、奇瑞、长安等知名车企。威迈斯的无线充电产品具备显著技术特点:支持单相6kW与三相11kW充电功率;配备全面的FOD异物检测与LOP活体保护功能,确保安全;采用全数字信号处理控制,支持在线软件升级;充电平均效率达91%,并具备V2G车网互充功能。其系统具备良好的位置容错能力,并满足严格的电磁兼容标准,展现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完整的产品布局与技术领先性。

图13. 威迈斯主要产品布局

万安科技

万安科技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总部位于浙江省诸暨市,主营业务为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通过旗下国家级高新技术子公司——亿创智联,专注于中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其核心里程碑是在2022年全球首发量产了11kW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产品,成为业内首家实现大功率汽车无线充电产业化的企业。公司技术积淀深厚,早期通过与美国Evatran成立合资公司及与WiTicity进行技术授权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公司的无线充电产品线覆盖广泛,功率范围从100W到22kW,应用场景横跨消费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低速无人车和新能源乘用车。其主力产品包括已量产交付的11kW乘用车无线充电系统,以及更高功率的22kW系统。2024年,公司在杭州建成了年产能达20,000台的车规级制造基地,为其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经营状况看,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达43.36亿元,保持增长态势,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3.9%至2.11亿元。公司最新市值为80.45亿元,客户资源优质,已进入比亚迪、一汽红旗、北汽新能源等传统车企,以及蔚来、小鹏、理想、小米等造车新势力的供应链体系,展现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度布局。

图14. 万安科技主要无线充电产品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终极形态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终极形态旨在实现电能补给的无缝化和全域化,其核心表现为“静态多车并充”“动态行驶充电”两大场景的深度融合。在静态场景下,通过“地面功率池+磁共振阵列”技术,泊车位可化身充电节点,使多辆新能源车在驶入车位后像连接Wi-Fi一样,实现随停随充、即走即断的自动化电能供给,极大提升了充电便利性与空间利用效率。

在动态场景中,通过在地下预埋发射线圈与供电导轨,构建“无线充电高速公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系统可自动识别并定位车载接收端,通过磁感应实现电能传输,从而让电动汽车实现“边开边充”,有效缓解里程焦虑,并支持长途连续驾驶。

这一终极形态与高级别自动驾驶(如L4/L5级Robotaxi)的发展紧密耦合。全自动的无人驾驶车辆可自主利用静态与动态无线充电网络,实现能源补给的全程无人化操作,构建起一个高效、低耗、安全的未来智慧出行生态系统。此前行业实践如高通在2017年进行的动态充电道路测试,车辆以100km/h速度行驶中实现20kW充电的实验已验证了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为未来全域无线充电网络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投资机会思考

基于当前消费电子无线充电领域的发展现状,其投资逻辑已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路径。基于传统Qi标准的贴合式无线充电技术成熟度高,市场竞争激烈,已成为红海。其根本局限在于未能彻底解决“接触”充电的痛点,在用户体验的便捷性和自由度上提升有限。未来的核心增长潜力和投资价值在于能够实现“边用边充”的隔空无线充电技术。该技术满足了消费电子和一般工业领域对远距离、一对多、三维空间充电的刚性需求,是高自由度充电的未来方向。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来看,无线充电产业呈现出典型的“微笑曲线”特征。这意味着高利润环节并不在终端的组装制造,而是集中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研发与芯片供应领域。因此,投资应重点关注在材料、芯片和核心模组上拥有技术壁垒和专利布局的企业。就市场前景而言,智能手机虽然是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和创新的主战场,但增长动能正逐渐多元化。可穿戴设备、TWS耳机和智能家居等品类正持续渗透,构成了行业发展的第二成长曲线,带来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投资机会。

图12. 无线充电产业链“微笑曲线”

电动汽车领域,无线充电技术的投资前景呈现出明确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目前,静态无线充电技术(功率覆盖11-22kW)已实现商用,其充电效率与速度接近传统充电桩,是当前市场发展的绝对主导。然而,整体市场化水平仍低,受限于终端价格高昂、应用场景有限及散热等技术瓶颈,产业尚处早期阶段。

未来的增长潜力在于两条并行赛道:静态充电将随国家标准出台和产业链规模化逐步渗透;而更具革命性的动态无线充电(行驶中充电)目前尚处实验室阶段,未来在示范高速公路及港口、机场等封闭场景的落地,将带来设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增长弹性。

从长期驱动力看,自动驾驶(L3-L5级)是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推动因素。无人驾驶车辆需要无线自主的能源补给方式,这使得无线充电成为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必要环节。因此,伴随国家技术标准确立、安全规范完善和产业链成本下降,电动汽车隔空无线充电市场的想象空间非常可观。

无线充电技术的投资价值正随着其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而日益凸显。除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主赛道外,其潜力正渗透至多个新兴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工业应用中,它为AGV和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实现全自动、不间断作业的能源基础,是智能制造的关键一环。更为前沿的是在医疗设备领域的应用,例如助听器、植入式设备乃至胶囊内窥镜,无线充电技术能极大提升设备的便利性与使用体验,实现过去难以实现的功能。此外,服饰穿戴等日用消费品中也初步展现了技术与日常物品融合的无限可能。

这些多元化场景的探索,其最终愿景是实现“空间能量网络”,让设备在环境中随时随地获取电能。因此,投资机会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其赋能百业、重塑产品形态与用户体验的潜力,这些分散但刚性的需求将共同构成无线充电市场的巨大长尾。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我们尽可能保证本文信息准确可靠,但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往期推荐

元动力① | 光伏行业投资实践与思考

元动力② | 医疗器械投资的变与不变

元动力③ | Micro LED行业分析与投资思考

元动力④ | 从中日医药产业发展看创新药行业周期

元动力⑤ | 固态电池行业概论与投资思考

元动力⑥ | 商业航天与卫星互联网行业研究

元动力⑦ | 人形机器人概述及投资分析

元动力⑧ | 一体化压铸行业研究

元动力⑨ | 癌症细胞信号通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

元动力⑩ | AI大模型带来的芯片投资机会

元动力⑪ | 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进展与产业应用

元动力⑫ | 车用电机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

元动力⑬|内窥镜行业研究及投资机会分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沙湖基金小镇”,作者:元动力,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5 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