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双碳议题再次回归真实产业现场。
继首站走入郑州之后,36氪与东方证券及其旗下子公司东证创新、东证资本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双碳星物种·碳索计划”步履更加明确。
第二站,活动来到中国氢能产业极具代表性的样本地——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在会上,黄村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尹海晴、大兴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招商一部部长王红、36氪总副总裁谢作强、东方证券办公室副主任王世民、东证资本董事王哲、东方证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雪松、水木新创副总经理李姚姚、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产业服务部总监谢韬等嘉宾出席现场,共同见证双碳新思路、产业新逻辑。同期,现场还举办了氢能产业项目路演。
在“未来能源”的主题下,政府、产业、资本与链主企业共聚现场,一场关于氢能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
大兴,并不陌生于新能源产业的叙事,也不缺乏“亮点式”的报道。但这一次,“碳索计划”选择回到基础设施、回到工厂产线、回到质量检验的冷静现场。
目前,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已集聚200余家氢能企业,已完成落地80余家头部单位,涵盖了燃料电池、电堆材料、整车平台、检测系统等多个产业链关键环节。而本次走访中,与会者共同走过氢能国际交流中心、海珀尔加氢站、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再到应用端的海珀特、制氢端的海得利兹,氢电耦合的“零碳园区”示范项目等,共同见证了覆盖“制—储—运—加—用”的氢能完整产业链。
“我们不是在看一个行业热点,而是在验证一个产业系统。”36氪副总裁谢作强在开场致辞中所说,“三年前我们讨论电动车今天的渗透率时没人敢下结论,三年后讨论氢能,我们一样要放开想象,但脚要落在现实的产线和检测体系上。”
他口中的“现实”,已经落地。制氢与供氢环节的高密度协同之外,大兴已经建立起了平台级的基础设施。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聚焦大型商用车,涵盖六大实验室,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覆盖氢能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大兴正在试图以检测牵引标准,以标准牵引协同,以协同促进产业跃迁。
这些底座能力,决定了氢能是否有可能真正走出“示范园”,跨入全国各地更高强度的工业应用场景。
正如东方证券办公室副主任王世民所指出:“大兴区正是绿色发展的生动典范。”他进一步指出,“双碳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技术创新带来的硬实力突破,更需要资本赋能提供的软支撑保障。”
事实上,大兴的“领先”并不只是基础设施。
作为北京市唯一被纳入“十四五”未来产业布局的氢能发展核心区,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率先完成了针对研发、制造、场景、金融等环节的政策系统性打通,形成了10条“量化式支持政策”,并通过孵化器、检测平台、质量认证中心等关键设施,建立了一个“边运行边认证”的绿色验证体系。
“我们走到今天,最核心的不是有多少企业进来了,而是有没有体系支撑它们活下去。”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产业服务部总监谢韬在现场发言中指出,“我们在建设的不仅是一个园区,而是一个可运行、可监管、可验证的生态网络。”
产业平台之外,更复杂的考题在于企业是否具备真实能力、资本是否有足够耐心、场景是否已经准备好从“示范”跨入“商用”。
“大兴不仅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更为全国乃至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王世民指出,“堪称中国氢能发展的缩影与标杆。”
这种“结构嵌套”的能力,正在成为氢能产业下一阶段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在交流过程中,多位产业嘉宾提及,氢能项目的技术成熟度已非最大问题,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平台完成“从实验室到样品车,从样品车到商业场景”的快速验证路径。而这正是大兴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一个集“标准-检测-应用”于一体的验证型区域。
而更多的新力量,还在崛起。当氢能不再是“概念投资”,而成为“产业考题”,路演的定义也变了。项目不是来讲故事的,而是来解问题的。谁能融入产业链条中,谁就能获得资本的注目。
本次路演共计7家企业参与,涵盖电催化材料、质子交换膜、有机液态储氢、氢液化装备、氢内燃机等多个产业链环节。
整体来看,氢能产业正在经历从“技术验证”走向“系统落地”的过渡期。
一方面,技术方向正在多元化扩展。既有围绕绿氨、LOHC、氢内燃等替代路径的创新者,也有聚焦膜电极、电堆、液氢设备等底层环节的深耕者。各自代表不同场景需求与技术成熟度,体现了氢能行业不再押注单一路径,而是拥抱“适配即正义”的战略多样性。
另一方面,系统集成成为焦点。具备“制-储-运-用”全流程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正获得越来越多关注。多家路演企业在强调跨环节协同的同时,也提出“打通”才是效率之源,未来氢能将在真正“跑起来”的系统工程中实现降本增效。
值得欣喜的是,本次“碳索计划”见证了,一批以材料创新、系统集成、场景解决方案为核心能力的新兴力量,正在为氢能产业描绘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蓝图。
在“双碳星物种·碳索计划”走访北京大兴之前,7月的首站已经走访过郑州航空港区,探索了“未来交通”的真实产业场景;而此次“未来能源”主题的大兴之行,实质上更深一层地验证了:双碳已从“合规”变成“增长主线”。
大兴这一站给出的启示是清晰的:绿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产系统的内生变量。它必须落地于验证平台、锚定于基础设施、穿透至技术细节,并最终在真实场景中闭环。
从郑州到北京大兴,“碳索计划”的地图还在继续展开,而中国绿色增长的系统能力,也正在这些被一点点走过的链条里,逐步清晰起来。双碳星物种·碳索计划将继续向前,在每一个产业现场探索绿色产业增长的真实答案。
发布时间:2025-11-05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