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公司三季报全面披露,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这9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也相继公布了前三季度成绩单。
整体来看,前三季度9家股份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12万亿元,同比下降2.56%;净利润4060.98亿元,同比下降近1%,行业整体盈利增长呈现承压态势。
凤凰网财经《投资观察》发现,各家银行则表现出不同的冷暖分界,4家银行营收净利均“双降”,营收增速分化明显,也有银行逆势向上,实现营收盈利双增长。
相较于国有大行和城农商行,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群体,股份制银行凭借不同业务特色竞争也更为激烈。2025进入收官倒计时,透过三季报中的核心数据,或许在年末股份行将迎来久违的变化。
从资产规模来看,头部股份制银行领跑扩张态势明显。截至三季度末,招商银行以12.64万亿元的资产总量稳居股份制银行第一,兴业银行10.67万亿元位居第二。紧随其后的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资产规模也即将迈入10万亿元俱乐部。值得关注的是,浦发银行在这四家银行中增速最快,较上年末增长4.55%,资产规模距离第三的中信银行仅差59亿元。
在总体经营情况方面,凤凰网财经《投资观察》注意到,上市股份行前三季度营收和盈利水平整体呈现承压态势。
数据来源:Choice
营收端,仅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增幅分别为6.74%和1.88%,其余7家银行营收同比均下滑,并呈现强弱分明的特征。营收金额位于前三甲的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分别小幅下滑0.51%、1.82%和3.46%,位居后四位的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营收降幅则均超过了6%,其中平安银行营收同比降幅达9.8%。
盈利方面,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余5家银行下降。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4家银行出现营收、净利双降,民生银行则呈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其中,仅有浦发银行营收、净利实现双增,并以净利10.21%的同比增幅位居首位,成为股份制银行中盈利增幅的“领头羊”。
浦发银行在三季报中表示,前三季度该行服务实体经济能级提升,并强化了主动资产负债管理,压降低收益资产近千亿元,净息差降幅明显收窄。
浦发银行公告截图
利息净收入作为银行营业收入的核心指标,其表现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凤凰网财经《投资观察》发现,前三季度,9家股份行中,仅有3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实现增长,6家下降。其中,招商银行利息净收入总额稳居首位,为1600.42亿元,同比增长1.74%。浦发银行以3.93%的同比增幅成为利息净收入增长最快的银行,民生银行也实现2.40%的同比增长。
在其余6家利息净收入下跌的银行中,平安银行降幅最大,为8.25%。光大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分别同比下滑5.11%、3.23%、2.06%和0.56%。
利息净收入的表现与银行净息差密切相关,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净息差压力依然考验着所有上市股份制银行。
截至三季度末,仅民生银行净息差逆势微升2个基点,达到1.42%。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及浙商银行的净息差均出现下滑,降幅在5至16个基点。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净息差持平。
其中,招行仍然一枝独秀,净息差处于较高水平,以1.87%居9家股份行之首。中信银行净息差降幅最大,从去年同期的1.79%降至1.63%,下降16个基点。
对于净息差问题,多家银行管理层预计未来有望逐步收窄。兴业银行指出,监管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保证适当息差、稳定发展基础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光大银行称,预计银行业净息差总体呈现降中趋稳态势,净利息收入增速有望企稳回升。
在资产质量方面,多数银行不良贷款率实现下降,招行表现最优,不良贷款率为0.94%,也是9家股份行中唯一低于1%的银行。
其余8家股份行不良贷款率处在1%-1.5%的区间。除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较2024年末抬升0.01个百分点外,其他银行均持平或下降。其中,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9%,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降幅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风险抵御能力上,除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外,其余7家银行拨备覆盖率较去年末有所下降。其中,平安银行从250.71%降至229.60%,降幅达21.11个百分点,在行业内降幅最大。浙商银行降幅也比较明显,为19.11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拨备覆盖率虽以405.93%高居第一,但较2024年的411.98%下降6.05个百分点。浦发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98.04%,较上年末大幅提升11.08个百分点,是拨备覆盖率提升幅度最大的银行,风险抵补力度显著增强。
从三季报整体数据对比看,招行无疑仍是断崖式领先,浦发银行凭借在盈利增长以及风险抵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表现,在股份制银行阵营中掀起一阵波澜。
随着即将迎来的年末冲刺,低利率环境下,如何收窄净息差?股市回暖后再度出现的“存款搬家”又该如何应对,考验着各家股份行的结题能力,细微的进退之间或许将带来久违的格局变化,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也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财经”,作者:凤凰网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6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