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全球资本开始用真金白银为自动驾驶投票,随之行业从技术验证期迈向规模商业化的临界点,产业变革的信号也越发明确。小马智行港股上市背后的意义所在,不仅在于为企业自身募集发展资金,更为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和信心基石。在这个技术变革与资本周期交汇的关键拐点,自动驾驶行业的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
自动驾驶赛道宣告迎接“港股时刻”。
11月6日,国内头部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成功回港上市,创下2025全球自动驾驶最大规模IPO,也成为2025港股AI领域的最大规模IPO。
这距离其敲响纳斯达克股市的钟声尚不到一年时间。从美股“全球Robotaxi第一股”到“自动驾驶港股第一股”,小马智行在资本市场完成了一次快速的纵深跳跃,标志着其迈出“美股+港股”全球双主场战略的关键一步。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小马智行港股落地的三个月前,被誉为“女版巴菲特”的Cathie Wood(木头姐)旗下ARKQ基金首次布局中国L4级自动驾驶公司标的。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内,ARKQ三次增持小马智行(NASDAQ: PONY),让资本市场嗅到了一丝熟悉的气息——像极了“木头姐”在特斯拉早期阶段的投资风格。
为何国际资本在此时重新押注自动驾驶?小马智行的二次上市是否预示着行业拐点的到来?
一个细节是,“木头姐”旗下ARKQ基金是在小马智行二季报披露后的当天买入,首次建仓斥资1290万美元,不到一个月后又于9月17日和18日分别再次加仓88335股和31764股。
从业绩报表来看,小马智行今年上半年展现出强劲的奔跑势头。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54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4亿元),同比增长43.3%。作为核心业务的Robotaxi板块表现尤为亮眼,上半年收入达325.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32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78.8%。
被这匹“黑马”抢眼表现吸引入局的不止“木头姐”。二季度以来,英国柏基资本斥资超 1 亿美元重仓入股,更有富达投资、威灵顿管理等 14 家国际顶级机构集体增持,小马智行成为全球资本押注自动驾驶产业的 “核心标的”。
一众国际资本巨头中,最引起市场关注的当属“木头姐”与柏基资本:前者以捕捉“颠覆式创新”闻名,旗下ARK Invest专注投资具有“破坏性创新潜力”的科技股;后者是基业长青的百年资管巨头,见证了无数产业成长型科技股的诞生。
二者都是以长线投资著称的标志性机构,历史上曾共同在特斯拉、英伟达早期阶段大量押注,而后获取数以十倍的回报,因此也一度被视为观察全球成长型科技股发展潜力的“风向标”。
从模式看,小马智行的阶段特征与特斯拉2009–2012年高度相似:在技术爬坡期持续投入,财务上承压,但研发强度和专利储备快速增长。这种“早期非共识”的结构性机会,促成了两大“风向标”再次不谋而合的选择。
另一方面,港股市场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制度优化、估值优势与国际化资源方面,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战略需求提供了发展沃土。
当前的宏观利率环境与AI叙事背景下,成长型科技股的估值逻辑也正在发生深刻变迁——低利率环境为长周期、高投入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友好的融资条件,而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则为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注入了新的动能。
因此,国际资金开始重新评估自动驾驶板块的长期成长性。资本集中布局的背后,不仅是对小马智行这一标杆企业的资本认可,更是看准了中国Robotaxi行业即将迎来商业化落地井喷的时机。
在ARK基金最新发布的《ARK Invest Big Ideas 2025》报告中,Robotaxi被视为未来五年最具颠覆性的产业之一,预计到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美元,行业总估值更是高达34万亿美元。
这一发展前景的判断得到多家国际机构呼应。近年来,自动驾驶行业一直备受资本瞩目,此前亦经历了泡沫与低谷。“木头姐”曾指出,“Robotaxi 的成败,关键是成本模型能不能跑通”,如今他的种种行动已表明:时机快要成熟了。
事实上,能否跑通成本模型的成败标准,几乎适用于多数科技赛道的玩家。从成长性科技公司的发展规律来看,技术研发投入、阶段性亏损与低毛利常态是其商业化落地前的必经阶段。
想要跑通成本,科技公司首先要跑赢资金、技术和市场。因而,量产路测能力首先成了衡量Robotaxi企业实力的重要维度之一。
目前,小马智行拥有超过720辆Robotaxi及170多辆Robotruck,预计到年底Robotaxi车辆数量将达到千辆规模。小马智行CEO彭军认为,“自动驾驶一定要在中国,这里有全球最丰富和复杂的道路数据,通过测试反哺研发。”
而在中国,小马智行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均取得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许可并开展全无人收费运营的企业。同时,其Robotaxi服务在广州、深圳等地已提供7x24小时全天候运营。
截至2025年,小马智行已累计测试与运营里程超7000万公里,其中全无人驾驶路测里程超1000万公里。
如果说量产路测能力是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底盘,那么技术驱动则是跑通成本模型最关键的发动机。
6月以来,小马智行与北汽、丰田、广汽合作的第七代L4级Robotaxi开启量产,现已完成产能爬坡进入稳态生产,并在北京、上海、广州获得L4级自动驾驶示范许可。
作为背负着全无人驾驶规模化和商业化使命的L4级方案,第七代Robotaxi车型不再使用工控机,而是上车了小马智行自研的车规级域控制器——该域控制器由四颗英伟达OrinX芯片构成,从线束、连接器到固态激光雷达、芯片等100%采用车规级零部件。
小马智行是全球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使用车规级SoC计算芯片,实现L4级全无人Robotaxi的公司。全车规标准使得第七代自动驾驶硬件套件的生产物料(BOM)成本迅速下探,较上一代大幅下降 70%,整套硬件系统设计寿命长达10年60万公里,大部分第七代车型已前装量产。
花旗银行2025年9月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实现全无人对外运营的Robotaxi企业中,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的自动驾驶系统方案BOM成本最低。
小马智行副总裁、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业务负责人张宁表示,“在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中,当Robotaxi投放量在1000台时,运营才会达到盈亏平衡点,越过这个点,每增加一台车辆我们的成本会更低,毛利率会更高,进入正向的不断自我造血的阶段。”
而在Robotruck业务上,小马智行看到了更加清晰的盈利路径:
针对干线、专线等B端业务场景,复用Robotaxi 80%技术,推出自动驾驶货运服务,通过B端率先实现单线盈利,反哺和支持Robotaxi的长期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目前,公司自动驾驶卡车货运量超10.7亿吨公里,自动驾驶里程约为680万公里。
双线商业化提速下,小马智行已成功跨越“技术验证”阶段,进入规模化运营的加速周期,“盈利时间表”也越发明确。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一态势——作为其核心业务,Robotaxi的乘客车费收入在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实现约800%和超300%的同比飙升,全无人Robotaxi日均订单量超15单。
依照当前商业化落地速度,小马智行预计2025年实现单车运营盈亏平衡,开始迈向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之路。
事实上,当资本市场为小马智行的商业化进展喝彩时,其技术核心"世界模型(PonyWorld)"正在悄然构筑一道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世界模型是物理世界的仿真闭环。这个基于强化学习范式所生成的仿真训练环境,并非单一模型,而是一套覆盖感知、决策、控制的完整自动驾驶体系,更像是一个为车载模型量身打造的“AI驾校”。
小马智行基于此打造出适用于各类车型及应用场景的“虚拟司机”,借助世界模型的生成场景和传感器数据、高度逼真的仿真以及驾驶行为的多维度评估三大核心能力,以及每周生成的百亿公里的测试数据支撑,实现虚拟司机多种路径下的自我演进。
这一强大的技术壁垒也直接转化为安全与成本的双重红利。
安全层面,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实现50万小时全场景、全天候、全无人驾驶运营零事故,接管率低至1次/百万公里,远优于行业平均的1次/10万公里水平,L4自动驾驶安全性表现比人类驾驶高出10倍。
惊人的运营数据背后迎来L4级安全冗余系统的全方位升级,在仿真环境和真实场景中经过充分验证后,新升级的安全系统能够有效应对各类单点失效场景,为行车安全提供了安全基座。
而在成本层面,世界模型所提供的虚拟训练大幅减少了真实路测的车辆、人力投入,也大大缩减了新一代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周期 ——第七代Robotaxi从今年4月全球首发到同年11月正式运营仅用7个月时间。压缩研发成本的同时展现了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迭代能力。
这种以技术支点降低研发成本的竞争力还体现在小马智行的硬件自研能力上。其基于4颗NVIDIA Drive Orin-X芯片自主研发的域控制器,算力达到1016 TOPS,相比上一代,体积、重量、功耗降低超50%,成本方面降低80%,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可大规模商业化的L4全场景量产域控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向来以颠覆式创新著称的特斯拉不久前刚向外界披露了一个名为“世界模拟器”的最新项目。该系统旨在为其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项目打造一个无限逼真的虚拟训练场,与“世界模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而小马智行早在2020年就已率先完成技术路线转型,采用"learningbypracticing"(虚拟训练)模式,构建起这个可实现无限场景生成的世界模型并开始迭代演进。也正是这种自主创新意识,构筑了小马智行技术护城河的底色。
从小马智行港股双重上市的资本运作,到Robotaxi与Robotruck双线商业化的加速推进,再到世界模型构筑的技术护城河,这家自动驾驶领军企业的发展轨迹清晰地标示出行业的演进路径——自动驾驶正在从技术验证期迈向规模商业化的临界点。
国际资本的密集布局、商业模式的持续验证、技术壁垒的不断加固,这些信号共同指向一个结论:自动驾驶的"港股时刻"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资本里程碑,更是整个行业迎来价值重估的重要标志。
小马智行通过"美股+港股"的双重上市架构,既获得了国际资本的认可,又打开了内地资金的参与通道,为后续发展构筑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更重要的是,其以实践表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数科社”(ID:sktxs0),作者:北野,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6 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