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节点,任何电商动作都会被成倍放大。
最近有媒体报道,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App小范围测试带货功能,商品均来自抖音电商品牌旗舰店,聚焦服饰、配饰等与短剧内容强相关品类。
根据商业新研社的体验,该功能已覆盖红果短剧上《盛夏芬德拉》、《好一个乖乖女》等主流剧集。当用户暂停观看时,系统会自动识别剧中服装、饰品等商品并弹窗推荐,点击即可进入详情页;未自动弹出时,也可通过右上角“识图搜同款”定向识别,服饰、家居等高频品类识别准确率较高。
而当用户轻触屏幕,最终下单购买,实现高效转化后,也意味着内容经济正在完成进一步的进化。
这场“短剧+电商”的变革中,不再是抖音、快手的独角戏,淘宝、京东、拼多多、美团等传统电商巨头,甚至更多的平台、机构,都纷纷携重金与资源下场,试图在“短剧带货”这片新热土上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从纵向看,视频电商正从最开始的短视频电商、直播电商,正向短剧电商扩张,不断拓展视频形态的商业价值。而横向看,短剧电商也从在剧集播放间隙插入广告,到品牌定制短剧将产品植入剧情,再到将购物小黄车挂到剧中,让用户真正做到“边看边买”,短剧带货的模式不断进化,商品链接从幕后带到台前的同时,也让免费短剧平台找到了盈利的新途径。
以免费模式起家的红果短剧,此次尝试“短剧带货”的模式,其实并非偶然。
据QuestMobile数据,到今年3月时,红果人均使用时长已经达到19.36小时/月,追赶上爱优腾等头部长视频平台,成为短剧行业内的第一名。今年上半年,在用户规模增长方面,红果短剧同比增长率达178.99%,月活用户达2.12亿,增长率位居在线视频类APP第一,全行业APP第三。
红果的带货路径,以近期爆款短剧《盛夏芬德拉》为例,点击剧集暂停时,画面上会显示剧中人物服装、配饰等“搜同款”选项,点击后便出现剧中人物同款穿搭的链接,这些商品链接来自抖音电商的品牌旗舰店,用户可以直接丝滑支付购买,不用跳转任何第三方应用。同时,红果App还内设订单菜单可以查询购买商品状态,甚至还有配套的商城可以直接在里面逛起来。
在看剧中买同款商品,用户也并不陌生,最开始也是由电商平台做起的。早在2023年,当短剧市场还在野蛮生长时,淘宝就已经开始试水短剧营销,在平台内部上线了淘宝剧场,2024年还推出了“百亿淘剧计划”,丰富自己平台上的短剧供给。淘宝内的短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纯剧情短剧,另一种是品牌定制剧。而淘宝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品牌定制剧上,希望构建一个“看剧-种草-进店-成交”的闭环,通过与海蓝之谜、海尔、三星等头部品牌合作,打造了《我的美妆日记》《婚姻日记》《爱在怦然心动时》等自制短剧,取得了显著的ROI效果,最高商业转化率可达30%。
和淘宝纯卖货的广告味短剧相比,拼多多、美团则将免费短剧当作吸引C端用户的附属内容,以“强冲突、强反转”的爽剧抢夺用户注意力,增加用户停留时长和粘性。比如,2024年4月,多多视频下方的二级频道新上线了“短剧”入口,上线了大量免费短剧,虽然拼多多没有在视频内容中添加商品链接或植入商品,但是将带货短剧混合在短剧信息流中,通过大数据推荐给感兴趣的用户,提高商品的曝光效率。
目前,拼多多、美团上的短剧大多为采买来的二轮短剧,很少有自制短剧内容。这两家还都推出了现金激励政策,用户每看几集短剧,就会有几分钱的现金到账,显然也都是为了深度留住用户。
今年初,腾讯也在微信内上线了一款名为“火星短剧社”的小程序,这也是腾讯首款独立的短剧产品,内容由腾讯视频及合作方独家提供,主打竖屏免费短剧,用户看广告后可解锁剧情。而且微信也上线了新的“短剧”入口,不仅可以查找短剧内容,还有独立的播放界面。
此外,京东与快手星芒短剧也达成合作,在今年“双十一”期间联合推出7部精品短剧,覆盖爱情、家庭、职场等多元题材,集结翁虹、严屹宽、何泓姗等知名演员,同时整合快手“边看边种草”全链路电商功能,用户可一键跳转京东商品页下单。
在商业新研社看来,随着电商流量的见顶,各电商平台都在寻求新的增量空间,通过加大短剧这类内容领域的资金与资源投入,来构建内容电商的新通路,以此带动用户活跃度和交易转化的效率。但各家在短剧电商的具体做法上又有所不同,其中,淘宝更倾向剧情种草模式,将商品作为道具自然融入内容,与美妆、服饰等自身优势品类高度适配;拼多多的核心打法是通过算法,以土味爽剧吸引用户引导消费;京东入局最晚,但更注重品牌深度合作,通过定制精品化短剧传递产品核心卖点,实现品效联动。
此前广发证券发布的研报也指出,随着短剧渗透率飞速提升,内容红利逐渐消化,2024年国内短剧付费规模见顶,而IAA短剧(免费+广告)的流量价值水涨船高,商业模式正从IAP(内容付费)向IAA分流。拼多多、淘宝、百度等头部互联网平台上线“短剧”板块,使短剧成为全景流量生态中的重要一环,这既有助于提升短剧的流量价值,也令其在互联网平台生态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作为当下最热的赛道之一,短剧已经成为电商平台竞相角逐的新战场。
一方面,短剧本身拥有巨大的盈利能力。相较于长剧或者其他影视项目,短剧往往制作周期短、投入成本低,但所能获得的收益回报率却高得多。另一方面,短剧作为一种和短视频、直播相似的传播形式,身上有着天生的电商带货基因,这不仅丰富了平台的内容生态,还成为缓解流量焦虑的有效途径。
今年年初广电总局办公厅也发布通知,呼吁行业“运用微短剧创作传播优势,充分联动各行各业、深度赋能品牌发展,鼓励带动品牌方、制作方、广告方等通力合作,共同讲好中国品牌创新发展的故事,搭建起品牌与消费者生动互动的重要桥梁,助力企业文化传播”。
短剧与电商的融合,分析来看对电商行业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首先是流量重构上,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进化。短剧实现了从“搜索电商”到“情感电商”的跃迁,用户在观看这类强情节、快节奏的剧情时,并非带着明确购物目的而来,而是在沉浸式的内容体验中,因情感共鸣和场景代入而产生消费欲望,这也塑造了一种更高效、更精准的“货找人”模式。
其次是信任建立,从“产品功能”到“情绪消费”的认同。以往电商购物时,用户面对的是较为常规的商品介绍页,信任来自于品牌、店铺等级、客服问询、用户评价及销量等,同时还可能会进行比价、看评测,最终需要自行判断商品是否适合自己,这个决策过程比较长且容易流失。而短剧通过故事和人物,将商品无缝植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尤其是在剧情高潮或者反转时弹出购买链接,可直接将情绪价值转化为购买行为,实现“一秒心动,一秒下单”,决策路径较短,转化率也高于传统模式。
最后是生态激活,为商家提供品销合一的新场域。对于商家而言,短剧既是高效的销售渠道,也是难得的品牌建设阵地。一个成功的短剧,能同时实现产品爆卖和品牌故事的有效传达,这是传统广告和图文中难以实现的。
尽管短剧电商有着鲜明的优势,但也有潜在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内容与商品的关系,当内容过度商业化,短剧就变成了加长版的广告片,会影响体验引起用户反感。而且内容同质化加剧引发用户审美疲劳,对流量稳定性构成考验,这也是为什么电商平台开始投入做一些精品短剧,以形成差异化内容。另外,短剧能在短期内引爆一款商品,但也对商家的供应链形成巨大考验,一旦出现发货延迟、质量不符、售后服务等问题,负面口碑将在社交媒体上被急剧放大,对平台和品牌造成反噬。
根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达到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2%。而用户方面,截至2025年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占网民总数比重接近七成。
在这种市场迅猛发展的当下,无论是短剧行业本身,还是“短剧+”的商业效应,都会有新的发展变革。
一方面,是整个短剧生态会走向正规化、精品化和商业化。目前除了短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微信小程序、独立短剧APP等,像电商、网文、MCN等一些平台或机构,也都在加速进入短剧市场,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与此同时,精品化正成为平台与制作方的共同追求,这也带动成本的上升,以往只需一二十万的成本,现在可能需要投入上百万了,这就更考验制作方后续的变现商业模式,包括会员付费、品牌广告植入、效果广告以及电商化等,一旦模式跑通实现盈利,那么未来的想象空间也会更大。
另一方面,电商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焦点,也会因短剧的“蝴蝶效应”而被打破和重构。比如抖音、快手这类的短视频新势力,可以凭借庞大的内容生态和用户粘性,进一步打造 “兴趣电商”闭环,让用户“看到即买到”,目标是成为新的电商基础设施。而淘宝、京东、拼多多这类的传统货架电商,则能利用短剧作为 “引流工具” ,将内容带来的流量引导至品牌店铺和会员体系,反哺其强大的货架电商和供应链体系,构建“内容+货架”的全域模式。未来,也很难再有纯粹的“货架电商”或“内容平台”的区分,融合会成为必然趋势。
整体来说,短剧电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在技术优化、内容创新与规范治理上下功夫。既需要利用AI提升商品识别精准度,探索“非侵入式”导购,平衡商业化与用户体验;也需要完善分成机制,激发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打造优质内容生态。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规范行业秩序,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从整个趋势来看,内容电商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场景在不断进化,短视频和直播间的流量逐渐见顶,消费者需要新的刺激,而短剧是个新的选择。对电商来说,短剧市场是未来新的增量和广阔蓝海,但电商最终的基石,依然是信任、效率与供应链,这场由短剧点燃的战火,最终仍将回归零售的本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商业新研社”,作者:商靖,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6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