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跟张雪峰报志愿,我们在另一条路上“上岸”了

上周,我们发起了一场关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的讨论。在收到的上百条评论里,没有轻巧的胜利者,也没有绝对的失意人。每一份庆幸和后悔,背后都是个体真实的人生选择。

我们看到,有人当年听从“理科学不下去才读文”的劝说,咬牙学了理科,成了工程师后依然向往历史与诗歌;也有人凭着热爱坚定选择文史哲,在现实的碰撞中学会了将洞察力转为竞争力,重新定义了“有用”。

回望那个可能决定一生的抉择时刻,有人感激当年的笃定,那份坚定的选择至今仍然滋养人生;也有人感慨,看似偶然的选择,已经把人生推向了一段始料未及的道路上。这时我们都明白了,文理之争经年不休,并不是要争个高下,而是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个人如何理解世界、安放自身,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值得一过的路。

一庆幸:选人文社科,是找到自己的一种方式

人文社科常被误解为“不实用”,可是不从就业角度切入,选择人文社科能让我们在细读文本时学会共情,在回溯历史时看见规律,在批判思考中锻造独立的精神。这份滋养是内在的、沉默的,却构成了我们应对万变的真正内核。

(图/unsplash)

@喵喵喵

学的文科,已毕业,正在考新闻的研究生,正是那会儿风口浪尖被张雪峰老师口诛笔伐的文科代表,其实很庆幸选了新闻。虽不像有硬就业的专业对口,但文以载道,时常感到站在一遍遍思辨、写作的思潮中获得更新的自我,同时对社会现象也看得更加深入。至于就业方面,真的专业定生死吗?实际中的就业不是看自己个人能力,能否符合企业的具体招聘要求吗?选文选理,自己的兴趣导向更加重要,没有专业有用论或者无用论一说,只有你自己这个人品质、能力等方面有没有用这一说。若硬要说专业有用论,无非就是专业能否赚更多钱,归结到职场中,实则还是自己个人能不能赚更多钱、有没有用一说。那么每个行业薪水应届毕业生进去平均水平都是一万以下,文科行业、理科行业天花板水平也都是一个层级,只看自我的发展而已。选文选理,都是有用的,但不是天生有用,而是来到了你身边,你尽己所能把它变成对自己有用的学科。

@凡尘的一束光

我理解的是,文科是知识,理科是技术。短时间内我们需要技术,但是千秋万代还是得看知识。

@疏影

我是文科生,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十年前读研究生时很厌烦,跟导师抱怨说不喜欢这个专业,导师问我:那你喜欢什么专业?我说我喜欢工科专业,有一技之长的,我觉得将来走到哪里都有饭吃(大概就是张雪峰推荐的那些)。导师沉默了一会儿,说:时代变化是很快的,现在你觉得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将来不一定还有饭吃,但你现在学的这些,是人生的智慧,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这些年时代的发展完美印证了我导师的这番话,我也早就不讨厌我学的专业了,更不讨厌文科。我渐渐发现,文科和理科的不同只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其实学到最后都是通的。一定要说区别,那文科看起来比理科门槛低,“会背就行”,但想学好学深入更难,需要有扎实的基础,还要有高屋建瓴的能力。学习的最初目的是就业,终极目的是从中获得快乐。

@晴雨

我们那年高考流行一件事和一种言论:“让专家帮你填志愿”和“张雪峰劝你别学新闻”。我两个都没听,也庆幸自己没听。或许专家说的有道理,但那不是我想过的人生。我选择了文科,后来学了新传大类下的网媒专业。对我个人来说,我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拥有共情和理解的能力,懂得审慎和思辨,能清晰地向这个世界表达、和他人沟通。对所谓“实用性”来说,我认为创造力、共情力和跨文化理解力等等是人工智能无法学习的,而它们是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的关键。我也不是完全理想主义,我觉得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定位和明晰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事。高考和努力的意义,不就是让我们有机会、有底气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吗?

@W王王王先生你好

新闻无学。但是这个专业能让我清楚地知道新闻理想的现实意义,坚定地选择非专业工作。工作和人生为什么一定要专业相关呢?新闻传播最有意思的是教会我如何思考问题,分析洞察。

@叶桑

文科生,也是新传生。当初毕了业确实没找到好工作,但是也不能完全归结于专业问题,同年级的总有工作签得好的。我的实习经历遍布报社、新媒体和电视台。新传本行业的就业难并不是这个专业本身的问题。但是我依然不后悔选择这个专业,因为一路走来我遇到了很多美好的人,也喜欢我阅读过的书。目前正在国外读传播学的博士,虽然文科博士现在前景也不明,但是每次思索课题的时候总觉得乐趣无穷。

@大鱼嗷嗷嗷

2016年毕业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后暂时不想工作就又去日本读了个服装设计,2021年回国后找了一圈服装业,发现生态太差,放弃。目前在传媒公司做文案/策划,文旅/文化方向。待遇上朝九晚六,中午休息两小时,周末双休,有五险一金。工作内容没啥压力,人文的东西都蛮好玩(对我自己来讲)。公司小,工资在成都算中等偏上一些,领导、同事基本全是文科生(文学/新闻/传媒),互相之间关系扁平轻松,没那么多复杂的职场规则,打卡请假啥的都很宽松。没后悔过学文科,至今依然感谢自己热爱文学,坚持阅读。

@不要长大

我本科录的是金融,学到期权期货的时候觉得太虚无了,决定转专业,于是二年级跳到新闻。我觉得这是我一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虽然对我们大家来说,专业与就业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但我个人觉得,在不是特别刚需的前提下,如果有喜欢的事情,首先做自己喜欢的,因为喜欢的事情永远是当下最能抓得住的。单纯从经济学、量化分析的角度出发选择专业,事实上也会充满不确定性,毕竟世界万物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最重要的是,人类需要文科,人类社会也需要文科。如果社会这艘行驶在茫茫海洋中的大船的一切设备都很精良,但是缺少瞭望塔,无法观测海面状况,那么我们也很难判断人类到底该驶向何方。

@Emma

当初的我选了自己热爱的文科,等到报志愿的时候发现文科的选择是如此的狭小,周围的同学大多学了师范专业,而我阴差阳错读了哲学专业。这个专业是如此小众,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当老师,毕竟哲学专业的同学们不是继续深造就是考公考编。家里人也会埋怨为啥不学理科好就业呢,但是一直忠于自己内心是文科所带给我的底气。大学老师说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当时的我对此还懵懵懂懂,但越经历得多,越了解哲学是如何带我走进自己的精神世界。是的,学文科学哲学并不能让我赚到很多钱,也不符合实用主义,但是丰盈的是自己的内心,当面对困境时总会从那些文字中汲取力量,深刻地感受到无用之大用;当处理生活琐事时,也会感悟到书中的哲学智慧。回看过去的选择,有时也会想,要是读了理科会不会变得更工具理性一点?但我从来不后悔。忠于自己、发现自己是我一生的课题,而选择读文也只是找到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

遗憾:无意中已丢失对生活的敏锐度

或许,所有的选择都暗含着阴影。当我们走上文科的小径,便很难再体会理科世界里那种逻辑自洽、答案分明的确定性之美;当我们投身理科的疆域,也常会怀念在人文领域中,与伟大灵魂对话、探索生命深度的精神自由。这种“遗憾”的感受,总在我们的某个疲惫或出神的瞬间,眺望起那条“未走之路”的风景。

(图/unsplash)

@鱼枫鸿

毕业十年,现在看当年工科理科或者是搞金融体育的都还可以,小日子比较滋润或者还过得去,学文的出来早的考公的都还不错,没考公的日子还行的基本做的东西跟学科沾边了。没那么多文科岗位的,“普通人普通家庭”学个文科还是要考虑后路。

@婷婷猪就是珍珠麻麻呀

高中分文理班的时候我因为喜欢并擅长文科报了文科,等分班发现我在理科班,跟学校一问才知道是我爸瞒着我把志愿改了,当时真的气得要死。而我确实也不太擅长理科,最后只勉强考了一个不怎么样的211。后来我跟我爸妈讨论这个问题时,我说如果让我报文科,当年全县的文科状元应该就是我了,因为那年的状元一直以来成绩确实比我低。但是后来长大了工作了,觉得理科也还行,确实好就业一点。反正不管文理,学进去了并且顺利就业了就会喜欢自己的学科了。

@闪闪发光的静静

看了一圈评论区,学文科的只剩下理想、情怀、豁达。对找工作这事儿绝口不提。也不是说完全找不到,只不过真的是难以找到高薪的好工作。成家过日子,还是得挣钱啊。本新闻生已经后悔了。

@嘉祐二年

对外汉语+新闻学,妥妥的文科生。选择文科是因为喜欢,也因为理科能力欠缺。曾经憧憬的用笔尖书写自然风水、人情冷暖,实际上已经在办公室写报告总结讲话稿数年。有时看到好的文字内心还是很有触动,但要像以前自己写点什么,才发现能说的只有三两句,只有感受,少有思考。文科是我的工资收入,也是我无意中丢失的对生活的敏锐度。

坦荡:无需被专业束缚,想学什么就自己补!

在我们还困在文理科的抉择中时,有一种声音率先跳出窠臼:他们不执着于阵营归属,而是专注于问题本身。真正的解题者,并不在意文科还是理科,而是选择自己寻找课堂里没有学到的“另一半”。

(图/unsplash)

@清澈与求救

文科,谈不上庆幸也算不上遗憾。今年法本刚毕业,在律所做实习律师,压力特别大。但如果重新选择,未必比现在的自己做得更好。愿你我都不被过去所束缚。共勉!

@如水

我当时想学文科来着,我班主任说文科不好找工作,所以学了理科。想说的是,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重要也不重要。如果真的热爱文科,完全可以上大学了自己研究呀。文理双全,不是更好吗?

@#信使Eden

初中的时候休学了,一点理科都没有学,所以当跳级到高中的时候没有理科基础,虽然生物在学到呼吸系统之前都还可以,但后面是真的学不下去。再后来艺考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学制片与市场,发现自己的文科修养和影视传媒真是相辅相成的。在这里引用肖仰华老师的话:我们现在做AI,本质是在“仿人”。关于人的一切学科(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学等)对发展AI都至关重要。我常说“AI发展的尽头是人文”。计算机是实现手段,人文社科提供原则、标准、目标与边界。把文科一削了之,是短视;应大力发展“新文科”。

@金博

文理中间这道沟壑分明的线,本是人想象出来的。无论是算法驱动的短视频推送、音阶中的数学原理、借鉴病毒传播的新闻传播分析,还是结合统计学的社会科学,如果课堂中只教了一半,那自己就得补齐另一半。

@襄襄1136

目前状况就是理科比文科好就业,现实生活中大都是普通老百姓,就业是第一生存要素。

@大智若愚

如果你连人生中自己要干什么都得听别人的,那以后的路更难走。

写在最后

感谢每一位参与讨论的朋友。

你们用亲身经历证明:在“现实”与“理想”的拉锯中,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属于个体的、不可复制的生命轨迹。

选择文理,不是选定成败,而是选择一种认识世界、进入世界的方式。而人生的开阔,往往始于我们突破标签、看见可能的那一刻。愿我们都能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走得宽阔,走得自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邱邱,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0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