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网友对AI做的视频,认知和接受度仅限于两年前风靡网络的“甄嬛吃汉堡”,作为一种片段式的鬼畜文化来猎奇娱乐。
最近,在B站上出现了一个长达近7分钟的“纯AI综艺”,讲全世界6位厨师如何把灭绝了6500万年的远古沧龙做成6道菜,收获了700多万点击。有人压根没看出来这是AI做的,还以为是美国烹饪竞技真人秀《地狱厨房》出了续集。
这部AI综艺对行业内最大的启发是:加入了作者主体性的AI长视频内容,是否会成为各平台UP主和创作达人,一个升级版的内容赛道。在这之前,据说有50%的网友对AI做的内容是“排斥的”。
沧龙是一种海生爬行动物,有“史前水生蜥蜴”之称,有时候凶残起来连同伴也吃进肚里。
在这部名为《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的AI综艺里,肉质可期的沧龙,被来自世界6个国家的主厨,各自做成了一道家乡菜,参与厨艺大赛,争夺黑衫。
图 | 综艺截图
提前释放的上、中两集,共出场了4位厨师,一位来自印度的厨师,做成了一道加入了西红柿酸奶的“大肠咖喱”,结果因为“太糊”被淘汰出局。
而来自东北亚中日韩三国的厨师,则分别献上了上海融合菜“恐龙红烧肉”、“泡菜炖沧龙尾”、“沧龙生鱼片plus土豆煮白子”。后两者因为泡菜的齁咸和过度包装的日系热血故事被扫荡出局,上海女大厨暂时晋级,她将在还未发布的下集里,迎战最后一位来自欧洲厨师的挑战。
来自上海的上班族、UP主@黄浦江三文鱼,制作了这部AI综艺。他曾在美国留学,回国后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一直想在内容领域做点什么新花样。
为了制作这部作品,他一般白天上班,晚上回家从8点做到深夜,在国庆节期间,花了将近一周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毫无人工加工、全部由AI制作的综艺。
弹幕里的近5000条弹幕,对他的作品展开了“精密检视”。有趣的情节、脑洞大开的创意,让这部综艺赢得了关注度。细分观众,这里面蕴含着各种派别。
●找Bug派。对这部分网友而言,找AI幻觉的Bug,类似于一种夹娃娃游戏。但他们多数人无果而终,似乎只从画面的一把勺子那里,找到了破绽。
●被诱拐派。不少网友是抱着看一部经典综艺的续版,被“骗”进来的。有些人是在看了近1分钟后才意识到,这是一部AI综艺。
●惊叹派。知识属性强的网友,关注科技赋能。目前5000条弹幕里,目测高达9成以上,对这部用AI制作的精良综艺表达了惊叹,刷新了他们的认知,增加了他们在AI+内容赛道的关注粘性。
●转化派。很多人提起AI制作的一切东西,都充满排斥,而这部作品成功用“精良内容”转化了他们中的部分人。
这些“派别”体现了内容赛道看客们的多样心态,而一个一个的新生内容,将不断动摇大众们对AI长视频内容的认知与行动力。
很多人觉得有了AI,任何内容都能制作出来。然而UP主@黄浦江三文鱼用亲身实践说明,要做出高质量的内容,创作者需要掌握超高的AI驱使技能。
日前,这位UP主在对话《真故研究室》时,首次揭秘了他背后的创作工作流。
●原始创意,来源于自己是美食爱好者;
UP主@黄浦江三文鱼表示,之所以想到会做美食综艺,灵感来源之一是自己是美食爱好者,“既是广州人,也是上海人”。
在广东长大时,UP主就尝试过一些猎奇的食物,比如沙虫、河虫、桂花蝉,这些过往记忆成为如今创作灵感的一部分,比如想出烹饪沧龙。
自己的创作动力,也是希望给市场提供一些新的元素,比如此次以一种AI综艺的形式,去完成一部有剧情、有审美、原创性、能突出作者主体性的作品,而不是创作者要被AI牵着走。
●人机合作,找到人与AI的分工;
在影视制作中,传统导演需要把剧本、脚本写到很细,再去制作。
而这位UP主表示,“自己很懒”,只想要负责最核心的创意,包括六位厨师的人设(包括性别、衣服、人物背景)、以及核心剧情——通过烹饪怎样的沧龙,来竞争厨艺奖杯等,全部是自己只想个大概方向,其余交给AI去完成。
UP主并不想从一开始就把一切都搞得很细,“以减轻工作量压迫”。
●分镜头与撰写20万个提示词;
待这些具体的文案由AI生成、且自己调整好后,UP主基本上会根据生成好的片段,来写提示词。
每个分镜头,基本上都会写1-2套提示词,甚至更多。它属于一种精修过程。第一套提示词生成后的效果不好,就再次修改和生成,直至满意。
写提示词的经验是:将人物的动作、穿着、外貌、神态以及它所表现出的感觉,进行“分段叙述”,而不是将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叙述,以减少“AI幻觉”。
通常,这位UP主会把10道提示词为一组,交给AI去跑,跑出的结果,效果好的画面留下,效果不好的画面重新调整提示词跑,以保证效率和节奏。
UP主介绍,“难的镜头,提示词会写一页word。简单的镜头,提示词可能就三分之一word。”
图 |UP主的提示词写作(非本作品)
●深入了解每个AI工具的特长,共用了十几个AI工具;
现在大部分AI视频生成工具,是一次生成10秒,Sora Turbo可以生成20秒视频。按10秒计算,7分钟视频,这位UP主理论上需要生成42个片段,但实际上生成的各类片段高达1000多个。
这些画面并非一个AI工具来生成的,而是使用了十几个AI工具。这位UP主使用的比较多的工具如下:
Veo 3人工智能生成模式(谷歌于2025年5月发布):承担了这位UP主80%的视频画面生成,优点是:能生成真实度比较高的片子,缺点是不熟悉中国题材;
Wan2.2(阿里于2025年8月发布):属于开源模型,免费使用,在动作生成方面有优势;
可灵(快手发布):优点是熟悉中国题材,容易生成东方人要素,承担了这位UP影片里80%的东方人物,甚至中餐里的爆炒画面;
其它模型,比如负责高清修复的,在Liblib上下载。
UP主建议:Veo 3和Sora 2虽然在视频生成上质量都不错,但不要混用,会影响影片风格的统一性。
图 |每个视频生成模型,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短板
●硬件配置与成本支出;
为制作这部AI综艺,UP主共花费了4000余元,主要是部分付费大模型会员费用和token费。
这位UP主的设备投入主要是一张40开头的英伟达显卡,已经烧坏一张,现在用的是第二张,成本1万多元。再加上CPU、主板,加起来设备投入2万多元。
●最大的难点:人物、菜品一致性;
这是很多视频生成软件此前常会出现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一些技术方式去解决。这位UP主解决的方案,是在每次新的提示词中,跟AI重复强调他要的元素,并采用了一些方法。
比如打括号,把自己想要的人物形象、菜品形象在括号里强调,告诉AI,括号里的内容为最高优先级,让它保持生成质量的一惯性。
●不要相信AI会与作者生出感情,操控它的关键在于上下文记忆;
时下,不少用户与AI陪聊产品之间,产生了一些暧昧或依赖,这造成了一种观念的泛滥:使用AI工具久了,这些AI工具是否会更懂自己?
这位UP主表示,AI那种能顺着创作者思维的说话方式或情感表达,只是一种工具属性上的“上下文记忆”,并没有什么特别。这带给创作者的启发是:反复在提示词中跟它强调自己的关切,以防止它走偏。
可以看到,这位UP主在创作这部AI综艺作品时,也是一路升级打怪,最终掌握了科技与内容的平衡规律,从而创作出了好作品。
前三四年,市场上还只是流传着AIGC的概念。当快手发布第一代可灵时,在B站这样的平台,以大众熟知的IP【甄嬛传】为中心,出现了一波“AI爆改视频”——比如甄嬛吃汉堡包,初步对市场进行了AI影像的可行性教育。
后来AI生成视频技术不断被用在各种影视领域,包括3分钟级以内的影视宣传片、影视制作(比如优酷的AI技术,可以生成虚拟布景、P出许多虚拟路人,而不用聘请真人路人演员),包括快手也出了“AI短剧”,但当时一些AI影片导演澄清:AI虽然能够诞生一些有意思的片段,但要将这些片段连起来,还是需要人工团队来进行“调整”和“缝合”。
现在,像《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这样一部完全用AI制作的7分钟长综艺,之所以能够在平台获得关注,在于它带来的几点启发:
●发挥创作者主体性,AI长内容能够转化一些对AI内容不感兴趣的观众;
之所以目前还有很多人不喜欢AI生成的物料,并不仅仅在于“对AI有天生的疏离感”,也包括这些作品没有遵循“内容规律”——即首先让人们喜欢。
AI长视频首先仍是内容创意排第一位,AI纵使能生成很多创意,“但全部交给它,剧本还是会无聊。”UP主@黄浦江三文鱼表示。
●各类AI驱动技能,成为创作者立足的标配;
AI生成视频的工具箱越来越多,从国内快手的可灵、到阿里的Wan2.2,再到百度推出的视频生成模型“百度蒸汽机”,以及到海外的Sora 2、Veo 3,它们通过充分竞争,正在快速推动AI生成视频行业的发展,但这也对国内创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考验。
很多创作者在实践中,都是国内外混合模型混用。这对大家的语言能力、提示词能力,以及对每个工具产品性能的掌控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图 |掌握各类AI生成工具,将成为创作者标配
●平台上正出现“AI内容爆发”趋势;
在B站上,除了像这种AI综艺之外,还出现了AI生成的NPC歌唱大赛。比如UP主@漫游会议室就在利用AI,带领《西游记》中的诸神进军人类音乐界。UP主用一首首AI作词、AI制作画面、AI配音演唱的作品,在B站开启了“3A音乐时代”。
关键是这些AI作品不再是数万、数十万级别的播放,而是数百万级别的播放量,可见平台用户对这类内容的接受能力,正在快速提高。B站有望出现“AI内容爆发”趋势。
在其它平台,快手此前依靠可灵大量出海,争夺海外市场,但今年和接下来,快手方面称,希望用可灵更多赋能平台内创作者,期待平台内产生更多高质量的AI长内容。
百度方面也在依托文心APP,最近上线了“魔法漫画”功能,只需要一张图片一句话,就能生成高质量AI连载漫画。而在播客平台,AI赋能的“AI播客”也开始蔓延。
可以预见,AI赋能的长内容,未来成为一个独立专区的可能性将加大,成为各类创作者的新战场。 而未来的竞争,一定是AI掌控力和人类创意力结合的集团作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作者:龚正,编辑:脸叔,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0 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