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纳斯达克指数下跌了3%,这是自特朗普宣布全面关税计划以来最糟糕的一周。
AI八巨头一周内蒸发8000亿美元(约合5.6万亿元人民币)市值,当达沃斯论坛的科技大佬们从“AI颠覆一切”转向“泡沫何时破裂”的讨论,一场始于资本狂欢的AI热潮,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冷静时刻。
但这并非AI的终结,而是全球竞争格局重构的开始——华尔街的信心摇摆之下,中美两国早已在算力基础设施、技术路线和商业化落地的赛道上,展开了更深维度的博弈,而全球资本的流向变化,正成为这场博弈的重要注脚。
2025年11月的全球资本市场,AI成为最大“风暴眼”。截至11月7日,英伟达、微软等美股AI八巨头市值合计缩水约5.6万亿元人民币,纳斯达克指数单周跌幅超3%,创下4月以来最差表现。高盛更是预警,未来1-2年AI相关资产可能面临20%的回调,投资者对“市梦率”的容忍度正在快速下降。
前期资本的盲目追捧,将资源过度集中于通用大模型(AGI)的军备竞赛。然而,残酷的商业现实正在显现:OpenAI作为行业旗手,2024年研发投入超过150亿美元,但其商业化收入不足30亿美元,至今未实现正向现金流。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在宏观利率环境变化(降息预期降温)后,其高估值逻辑即刻崩塌。资本开始追问:天价的研发投入,何时才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利润?
市场的退潮并非一刀切,反而完成了一次精准的“压力测试”。资本正迅速从“讲故事”的企业撤出,流向已证明商业化能力的玩家。
垂直领域受捧:专注医疗赛道的Hippocratic AI因其在模拟诊疗和慢性病管理上的明确应用,估值在一年内翻番;推理创企Fireworks AI因大幅降低模型调用成本与延迟,融资2.5亿美元,估值达40亿美元。
国内案例印证:美年健康2025年前三季度AI相关业务收入同比激增71.02%,其CT“一扫多查”、AI智能主检系统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直接贡献了利润。这清晰地表明,资本的新标尺不再是模型的参数多少,而是解决特定行业痛点的深度与效率。
一个关键的转变正在发生:资本正从“纯技术押注”转向“资产绑定”。风险投资(VC)对早期模型公司的热情减退,而巨额债务资本正涌入AI的“铁公基”(算力基础设施)。
这预示着,数据中心、芯片工厂等重资产正成为AI时代更受资本青睐的、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抵押物,一场由债务驱动的AI基建狂潮已然兴起。
在资本退烧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的AI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呈现出一种有趣的“镜像”关系:美国追求技术的“制高点”,而中国构建产业的“根据地”。
美国的发展模式是“技术封锁+资本驱动”,旨在维持其全球技术霸权。
战略围堵:通过“芯片四方联盟”、不断更新的出口管制规则(如2025年进一步封杀华为昇腾芯片),试图构建“小院高墙”,垄断高端算力。
闭源垄断:OpenAI、Anthropic等顶尖模型坚持闭源策略,通过专利和授权构建护城河,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创新活力,形成了“精英俱乐部”。
监管内耗:全美各州AI监管法案林立(超过260项),形成“50套新规”的合规迷宫。加州、纽约州等地的高额罚款与复杂流程,让企业的合规成本飙升至数千万美元,形成了严重的创新枷锁。
成本高企:加州工业电价(约0.21美元/千瓦时)数倍于中国数据中心补贴后电价(低至0.056美元/千瓦时)。高昂的能源与监管成本,正不断侵蚀其技术先发优势。
英伟达CEO黄仁勋直言“中国将赢得AI竞赛”,其核心焦虑正源于此:在底层算力成本与顶层监管成本的双重挤压下,美国的创新生态能否持续高效运转?
中国的路径是“新型举国体制+市场活力”,以“普惠共赢”和产业融合为导向。
算力基建规模化:“东数西算”工程将大型芯片集群布局在贵州、内蒙古等能源富集区,直接对接廉价绿色电力。华为昇腾910B芯片在部分场景效率已达英伟达A100的80%,CloudMatrix 384超节点性能比肩H100,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38%。字节跳动批量采购10万台昇腾设备,标志着国产算力替代进入规模化阶段。
开源生态破局:华为CANN开源、DeepSeek等实验室推出高效模型,以三分之一的成本实现与GPT-5相当的推理能力。这种技术普惠策略,不仅在国内构建了繁荣生态,更在国际上吸引德国、法国乃至沙特的超算项目采用,打破了闭源垄断。
场景落地反哺: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制造业和互联网应用场景。红熊AI在运营商服务中实现98.4%自助解决率,降本40%;美年健康将全国近600家体检中心变为AI“试练场”。这种“应用-数据-技术”的正向循环,构成了中国AI最独特的产业优势: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迭代技术。
华尔街的退潮,迫使整个行业思考AI的终极价值所在。答案越来越清晰:AI的价值不在于其技术本身有多“炫酷”,而在于它能否重构业务流程、提升产业效率。
AI的真正潜力是“流程创新”,而非“功能增强”。
国际案例:Spellbook将法务合同起草效率提升数十倍;Vic.ai将会计师从繁琐的记录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更高价值的规划分析。
国内实践:红熊AI通过“多模态大模型+记忆科学”,打通了企业客服、培训、知识管理的全流程闭环,证明了“AI驱动业务流程”才是商业化的关键。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建设需1.5万亿美元资金,这背后正是AI价值落地对算力基建的刚性需求。
面对封锁,中国算力产业链在芯片设计、封装、整机集成等环节持续突破。成都华微的射频直采ADC芯片、奕成科技的板级高密产品量产,以及华为昇腾供应链本土化率超85%,都标志着国产算力生态正从“可用”向“好用”迈进,为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达沃斯论坛的共识是,AI治理需要“创新萌芽期少干预,扩散期强监管”。中国的实践正在寻找平衡点,如《“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既设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也划定了数据安全与临床验证的合规底线。行业自发形成的安全标准与“数据信托联盟”等机制,正在探索一条“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可持续道路。
短期的市值波动,掩盖不了AI作为通用目的技术(GPT)的革命性本质。华尔街的“退烧”不是对AI的否定,而是对非理性炒作的修正。
这场由资本退潮引发的冷静期,恰恰是AI产业从青春期步入成熟期的标志。当资本不再为“概念”买单,真正的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才能浮出水面。
对于中美乃至全球的参与者而言,最终的赢家,将是那些能真正俯下身去,将AI转化为千行百业“电力”的人。华尔街此刻的犹豫,或许正是长期主义者最好的机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山自”,作者:Rayking629,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0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