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Native 公司怎么建?Cursor CEO:3 个反直觉选择,拉开差距

黄仁勋在 CNBC 上公开表示:

“我们公司 100% 的工程师都在用 Cursor。这不仅是工具的提升,而是生产力范式的改变”

(黄仁勋,多个公开场合中多次表达了对 Cursor 的积极评价)

他说的是 Cursor,一个不到两年时间、几乎没有销售团队,却做到了年收入破 1 亿美元的 AI 编程工具公司。

但 Cursor 的真正特别之处,不在于模型多强、功能多全,而在于它从第一天起就没有按常规走:

  • 先不碰模型,先做一个能用的 IDE;
  • 先不搭平台,先把招聘机制和团队步调统一;
  • 先不追求技术完备,先让产品跑出真实反馈。

2025 年 11 月 10 日,Cursor CEO Michael Truell 在访谈中说:

我们的行业, 正在从“iPod时刻”的工具范式, 转向“iPhone时刻”的生态范式。

而他的另一个判断更直接:当 AI 工具趋于成熟,真正的较量在于谁能先把组织建起来。

在硅谷,Cursor已被视为 “AI-Native 组织”的典范之一。

但什么是 AI-Native(AI原生)?

不是引入几个工具、接个模型 API,而是从工作流程、招聘方式、组织协作开始,整个公司就是为 AI 时代重构的。

这篇文章讲的,就是 Cursor 如何通过 3 个反直觉选择,走出一条真正的 AI-Native 路线。

第一节|AI-Native 的产品入口:从使用行为出发

在 2022 年,大多数 AI 编程团队的第一反应是:做一个自己的大模型、搭一个智能体系统、做平台以管理全链路工作流。

Cursor 却反着来。

这家公司在起步阶段不建平台、不开发代理,甚至不去训练模型。他们只做了一件事:从零做了一个代码编辑器 IDE。

不是插件,也不是 Copilot 的前端皮肤,而是从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 IDE。

Michael Truell 在访谈中回忆说:我们从最早一开始就不是 fork VS Code。我们是从头构建了一个我们每天写代码用的编辑器。我们自己也在用。然后才放出来给别人用。

这个决定在当时非常少见。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工程师不会换他们的代码编辑器。

很多人用惯了 Vim、IntelliJ 或者 WebStorm,切换成本太高。团队外部甚至有人说他们疯了,直接质疑:谁会为了你家编辑器放弃多年积累的环境?

但 Cursor 团队自己有过一次切换经历,比如他们当初就是为了用 Copilot,才从 Vim 转向了 VS Code。

Truell 的判断是:我们知道门槛高,但我们也知道,如果你真的做出一个好用很多倍的工具,是可以让人换掉原来习惯的。

所以他们放弃从模型做起的路线,也没有贪做平台入口,而是把全部资源都集中在一件事上:我们就想,怎么把这个编辑器做成一个真正的入口?只要你写代码,就离不开它。

他们很早就明白一件事:AI 工具的关键不在于你给了多少能力,而在于你接入的是哪个工作界面。

编辑器,就是工程师工作里最核心的界面。

这也是他们决策中的关键句:别想着一开始覆盖所有路径,先占住那个工程师一天会打开 100 次的东西。

这个判断决定了 Cursor 的走向:

  • 没有智能体那套复杂的 Prompt 路由(任务分配逻辑)
  • 没有跟风炒作“全能”代码助手的夸大宣传
  • 没有自己的大模型,也没有依赖某一个模型供应商

他们选的,是一个专注 + 可验证 + 可用性闭环的路径。

“我们一开始根本没触碰模型,不去搞架构,唯一在意的是:今天能不能有更多人装、打开、写一段代码。”

从这个角度看,Cursor 的第一个决策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只做一个真正可落地、每天能用、反馈明确的工具。

这就是 Cursor 做出的第一反直觉选择。

第二节|AI-Native 的组织建设:先找人,再确立架构

很多初创公司在融资之后第一件事,是招够人,把工程、产品、市场、销售的团队配齐。

Cursor 却不是。

他们最早的 10 人团队,有一半时间都在做一件事:研究怎么招人。

不是开 JD 贴在招聘网站上等简历,而是整家公司亲自上阵,围绕具体某个人,主动出击。

Michael Truell 透露,他们一开始做的并不是像外界想象那样工程优先、产品优先,而是:我们最早其实是在搞招聘系统,我们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比如飞去世界另一端见某个人……甚至在被拒绝之后,过短时间再假装办个活动把他请来。

这不是段子,是真实操作。

他们有一个内部 Slack 频道叫 #hiring-ideas,每天都在更新潜在人选,不是从岗位出发,而是从人出发:

  • 谁写了一篇特别强的博客
  • 谁发了条产品 demo 在 X 上很有想法
  • 谁在别的公司参与了某段重要系统的构建

一旦团队觉得这个人值得接触,就会在 Slack 中启动一个策略小组,像开项目一样制定方案:

“我们会问:他最擅长什么?他喜欢什么挑战?Cursor 当前哪个问题最能打动他?谁跟他同事过?谁去联系他?"

很多公司把招聘外包给 HR,Cursor 是直接由创始人出手,一线工程师出手,全员参与设计路径。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判断是否合适这件事上,采取了一种很少见的机制:两天线下试用,不满意直接 Pass。

Truell 说:每一个加入我们工程和设计团队的人,都会来公司待两天,做一个完整的小项目。不是进行理论测试,而是直接投入真实项目。

这两天里,候选人会拿到一台笔记本和一份老版本的代码库快照,自由选择一个任务完成。

公司观察的不是写代码速度,而是这些:

  • 他有没有主动性(Truell 多次提到 agentic 是他们最看重的特质)
  • 他会不会主动提改进建议
  • 他怎么在不熟悉的环境里找信息
  • 他做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被别人直接接着用

Truell 对此的解释是:这能看到一个人真实工作状态,比所有面试都强,也让候选人自己判断是否适合这个节奏。

这种招人方式,即便公司规模已超过200人,他们依然保留着。

从 Slack 的人名推荐,到策略制定、上门招人,再到现场试用,他们不是先把岗位定出来,而是反过来:先找到真正适合 AI-Native 节奏的人,再为他们设计岗位,最后再让他们带来下一个节点上的产品迭代。

Truell 说得很清楚:

“我们很多功能,并非源于路线图的预设,而是新成员与团队共创的自然结果。”

这就是 Cursor 的第二个选择:不是先把人招齐,而是让每个新人都能推动产品迭代。

他们相信,产品差距的背后,是人才密度的差距,而人才密度的起点,

就是招对第一个人。

第三节|AI-Native 的技术路径:不是模型,而是先把数据用起来

Cursor 的技术路径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不碰模型训练,先用外部 API 把产品跑起来。

Truell 的想法很简单:我们最初根本没接触模型。没有建模团队,也没做调参。我们只是想发布一个能用的工具。

一开始的目标不是技术领先,而是先让工程师能在编辑器里完成真实任务。

为此,他们从外部模型供应商那里买 token,从不同渠道调度接口,然后专注做一件事:让产品的核心流程能够持续交付价值循环。

这在当时被很多人质疑:你们不掌握核心模型,未来不是受限于人?

Truell 给出的答案是:

“我们一开始不想碰模型,是有意为之。我们想把编辑器做出来,先让更多人用。用户一多,数据自然就来。”

他们的判断是:如果一开始就自研模型,会在性能和规模上被拉慢;而如果先用已有模型打通产品体验的完整流程,就能收集到真实的使用数据,未来反而能训练更贴近场景的模型。

于是,他们先做的是内部使用、外部同步、持续反馈,所有团队成员都在用 Cursor 写 Cursor:我们自己就是最重度的用户。每周上线一个版本,自己先用一轮再放给外部用户。

等数据积累够了,他们才开始轻量自研。

不是卷大模型,而是针对 Cursor 用户最常用的补全和指令,自己训练定制模型,例如用于代码自动补全的模块。

为了测试每次改动效果,Cursor 内部有一套文化机制叫 Fuzzing(模糊测试):每次大版本前,产品团队会拉一个集中测试会议,所有人坐在一起测试、挑错、记录,不是为了演示功能,而是暴露问题,为产品做一次彻底诊断。

这套机制,不是靠文档、流程或 那些条条框框来约束,而是靠整个团队的使用和反馈自然形成的。

Truell 反复提到一个观点:

“我们不是追求一个最好看的模型,而是让产品的每个细节都更好用。”

正是在这样的使用和反馈循环中,Cursor 才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模型能力。 也就是说,模型不是 Cursor 的起点,而是他们在组织和产品运转起来后,反向建出来的能力模块。

而最新的进展证明了这条路径的有效性。

2025 年 10 月 30 日,Cursor 2.0 正式发布,首次搭载了内部大模型 Composer。从最初完全不碰模型,到用外部 API 积累数据,再到推出自己的编码模型,Cursor 用三年时间走完了这个反向建模的完整路径。

这就是 Cursor 的第三个反直觉选择:不以模型为第一推动,先验证真实使用,再做微调和专属构建,让模型适应产品,而不是用产品去配合模型。

结语|组织,是 AI 时代的真正模型架构

Cursor 不是靠参数碾压,不是靠平台流量,也不是第一个做 AI 编程工具的团队。

但它成功拉开了与其它 AI 公司的差距,关键正在于:

  • 只做有真实反馈的 AI 工具
  • 筛出高主动性人才的机制
  • 从真实应用场景,来反推模型需求的技术战略

Michael Truell 说:我们做的不是一个 AI 项目,而是一个持续构建 AI 的地方。

很多公司在讲 AI 如何改变组织,Cursor 展示的是反过来:组织才是 AI 产品发展的天花板。

真正的 AI-Native 公司竞争,不是技术升级,而是组织的重建。

发布时间:2025-11-12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