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代销市场打得一片火热时,银行理财代销市场却悄悄换了天地。
最近,看到了一份关于银行理财代销的统计数据,其中出现的一些变化很值得关注。
2025年以来,不少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数量呈现「火箭式」增长。
从增量Top 20来看,至少有14家银行新增代销的理财产品数量超过1000只,10家银行代销的产品数量较去年底实现翻番,增幅最大的甚至超过200%。
注:表格及本文涉及的各银行理财代销产品数量,数据来源均为法询货币网,数据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31日,由于更新时间问题较真实情况略有出入,仅供参考了解,以管理人实际情况为准
这其中,有一些股份行和头部城商行,即便前期布局的基数已经不小,也还在加快脚步。
比如兴业银行和北京银行,前者无论是代销产品的总量还是增量,都稳居行业Top 1;后者代销的产品总量则从去年的行业第九攀升至第四。
而另外一批银行,过去对于理财代销的布局并不算多,却在2025年突然加码杀入市场。
典型如常熟农商银行,2025年新增代销产品数量力压民生、平安和招行,冲进前三。
同一时间,其理财代销规模也迅速起量,2025年上半年,常熟农商行的理财代销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55%。
注:数据来源为常熟农商银行财报
而这些银行加码理财代销,也直接反映在了业绩上。
作为行业头部代表——理财代销产品总量超过7000只的招行,今年前9个月的理财代销收入达70.14亿元,同比增长18.14%,在大财富管理收入中维持着较高的占比。
与此同时,北京银行前三季度的理财代销规模增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超10%;常熟农商银行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7%,主要归功于「代理理财业务等手续费收入增加」。
此外,近两年,银行理财代销赛道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民营银行。
尤其是头部的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截至2024年末,两家银行合作的理财子公司数量分别达到25家和23家,代销「朋友圈」的广度仅次于「同业之王」兴业银行,代销产品总量均在2000只以上。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银行理财代销市场的关注度并不算高。
因为大多数银行理财子公司都是依附于母行生存;相应地,很多银行为了「照顾」自家产品,对于同业的产品多有限制。只有兴业、招行等几家股份行,很早便开始引入他行的理财产品。
但这样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
很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快马加鞭地布局理财代销业务,也是想抢占一个「窗口期」。
随着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负债端的成本压降本就是个大工程。许多中小银行受限于区域,优质资产更加稀缺,还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更要在负债端下功夫。
前几天,刚有一家村镇银行直接取消了五年期定期存款产品,说到底,也是因为扛不住成本压力。
但毕竟,这些银行有着稳定的客户基础,在存款搬家的大趋势下,用银行理财来承接是相对稳妥的选择。
根据此前披露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下简称「银行理财三季报」),尽管三季度理财产品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有所下降,但银行理财代销规模仍创下新高,突破32万亿元;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39亿,同比增长12.7%。
这也折射出了普通投资者的现实需求——低波、稳健成为理财刚需,银行理财则成为存款替代的最优选择。
随着1年期存款利率跌破1%,截至9月末,现金管理类理财7日年化收益率为1.33%,固收类理财年化收益率为2.42%,仍具有优势。
不过,对于一些中小银行来说,随着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开展自营理财业务虽然没有被叫停,但不管是他们的投研能力,还是操作空间,都相对有限。
按照业内流传的时间表,未设立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需要在2026年底前将存量业务清理完毕。
根据银行理财三季报,由银行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同比减少28%,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银行在压缩自营理财规模,部分银行甚至直接清零。
从半年报也可以看到,以上海农商行、广州银行为代表的一批中小银行,一边在大力压降自营理财规模,一边在批量上新代销理财产品。
也有一些中小银行自营理财规模不降反升,自营和代销同时发力,这也可能是在为申请牌照蓄力。但无论如何,打好代销的基础总归不会错。
再加上,自10月1日起,《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代销业务的标准和流程也更加清晰。
当然,中小银行积极布局理财代销也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对于仍在「创业期」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中小银行所辐射的市场,以及积累的客群也是他们所需要的资源。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聊到过,在前两年,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的「三驾马车」——兴银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都是积极拓展外部渠道、在「下沉市场」挖掘增量的典型代表。
如今,连母行资源最丰富的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也在加快脚步,去拥抱中小银行。
典型如中银理财,根据官网披露,截至8月11日,其代理销售机构数量达到159家,其中大部分是农商行和农信社。
根据银行理财三季报,在全部32家已经开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中,只有1家仅由母行代销。与之对应的是,截止到三季度末,市场上有583家机构跨行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增加35家。
银行理财的代销之变,或许才刚刚开始。
从当下的市场格局来看,母行渠道依然是银行理财子公司最大的依靠。今年一季度,整个理财行业由母行代销的金额占比降至65%以下,创历史新低。但在之后的半年里,这一数据又回升至接近70%。
注:图片来源为《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相对复杂,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可能在于,他行的「代销能力」亟待挖掘。
不同于母行渠道的「血脉」连接,跨行代销还是遵循市场化的逻辑。毕竟,银行理财子公司要拿出真金白银向代销渠道付费,还要花费精力去维护和运营,甚至为他们反向定制产品。
因此,代销渠道的客户基础、运营能力、交互方式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比如,我们惯常认为像微众和网商这样的互联网银行,有着庞大的流量和客户基础,只需要把「货架」填满,自然就会有销量。
但从财富管理服务的角度来看,完全依赖线上渠道的他们,触达客户的方式还是相对单一,客户的需求也相对集中,那些波动太大、结构复杂的产品并不适配。
互联网银行的头部玩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那些客户基数可能更小、结构更加单一、运营能力也相对有限的中小银行。
事实上,这两家银行对于产品上新都很克制,尤其在代销数量超过1000只后,增速都明显放缓。
并且,近一年时间,网商银行一直在「小微理财」上发力,围绕小微客群的需求定向匹配理财产品,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提升理财产品交易转化的效率。
换言之,和公募基金代销一样,银行理财代销比拼的也不只是谁的产品多、跟踪热点快,更要有与之匹配的服务能力,包括对客户需求的深入洞察、提供更多的财富管理方案等等。否则,随着理财代销市场竞争加剧,以后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长期来看,不管是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还是银行财富管理板块来说,养老理财都是下一个发力的方向。
尤其,10月3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打开了养老金融的市场空间,将养老理财试点从之前的10个城市扩大至全国。
眼下,市场参与者们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过去几年,在养老金融需求持续扩容的大背景之下,养老理财业务发展却一直有些「卡壳」。
截至目前,虽然有1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得资格,但有5家并未发行相关产品,且最近3年再无新机构获批;在51只产品存续的格局之下,自2023年以来,也再无新产品发行。
如今这份名单将扩容至29家,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加速「上新」,他们对于销售渠道和养老理财服务的需求也将随之爆发。
就看谁能抓住这波机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馨金融”(ID:Xinfinance),作者:抛砖引玉的,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4 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