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指标交易触碰监管红线,民泰新能源项目被终止

内蒙古能源局公告揭开了一场价值3GWh储能指标的交易内幕,违规操作暴露行业监管盲区。

内蒙古能源局近日的一纸公告,在储能行业掀起波澜。因涉嫌倒卖项目指标,内蒙古民泰新能源有限公司2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被紧急叫停,与关联公司合计500MW/3GWh的储能建设指标全数收回。

股权变更触及监管红线

2025年10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公告,正式终止民泰新能源和民控新能源的两个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公告明确指出,经过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查,项目业主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出卖股份、变更投资主体的协议。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内蒙古自治区独立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实施细则(暂行)》相关规定。民泰新能源的2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与民控新能源的30万千瓦/180万千瓦时项目,合计规模高达500MW/3GWh,在内蒙古储能发展布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就在终止公告发布后不久,11月10日,内蒙古能源局进一步发布了《关于规范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显示出当地对储能项目规范化管理的决心。新规明确规定:“清单内储能电站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在项目建设期内和建成后2年内不得通过代持、隐性股东或交叉持股等方式改变项目股东持股比例”。

同时明确了监管机制——每年1月31日前,盟市能源主管部门应将截至上年度12月31日前清单内储能电站实际控制人情况以正式文件报送自治区能源局。这些规定直指此次事件中涉事企业的违规行为,展现了监管部门对指标倒卖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储能产业的价值重构

储能项目指标成为倒卖牟利对象,背后是经济利益和政策红利的吸引。根据内蒙古能源局的新通知,2026年度独立新型储能电站向公用电网放电量的补偿标准为0.28元/千瓦时。这一价格信号,使独立储能电站具备了稳定的收益预期,大大提升了储能项目的经济价值。

对于总规模达到500MW/3GWh的这两个项目来说,未来的潜在收益相当可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会想方设法获取指标。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储能项目指标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此次事件暴露了新型储能行业监管的盲区。民泰新能源和民控新能源均为人民控股集团100%控股企业,属于人民电器关联公司。一家传统电器企业跨界储能并不意外,但倒卖指标的行为,反映出行业初期的发展乱象。

“指标炒卖”行为不仅违背了政策初衷,更扰乱了市场秩序,可能导致真正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无法获得发展资源。储能项目指标分配的公平性、透明度以及过程监管,都是确保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储能产业何去何从

此次事件的处理,预示着储能行业将迎来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内蒙古能源局的新规中,还加强了对储能电站运营的管理,要求电网企业“逐日公布电力供需预测信息”,并对“日内全容量充电次数不得超过1.5次”作出限制。这些规定旨在确保独立新型储能电站切实发挥对电力系统的调节作用,而非成为投机工具。

对于行业而言,此次500MW/3GWh项目指标被收回的事件,将成为一个重要分水岭。它将促使企业更加专注于技术创新和运营效率,而非指标套利。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储能行业将逐步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真正为能源转型提供支撑。

此次内蒙古能源局的果断处理,向整个储能行业发出了明确信号。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新型储能作为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规范发展之路。那些试图通过倒卖指标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和处罚。

储能行业从不缺少资本的故事,但只有那些尊重产业规律、专注运营效率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内蒙古民泰新能源的案例,将成为中国储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警示——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凸显真正的产业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马家兴,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4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