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大模型竞赛白热化,性能指标不断刷新,多模态能力持续提升。AI智能体能自主调用工具,完成越来越复杂的任务。AI大模型厂商纷纷声称,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时代即将到来。
与技术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业落地的滞后。美国Ramp AI Index数据显示,美国公司采用付费AI产品的比例近期有停滞迹象,甚至出现下滑。
麻省理工学院在2025年7月的一份研究报告(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中指出:95%的生成式AI应用项目效果不佳或中途夭折。这份报告甚至引发了美股震荡。
当“所有行业都需用AI重做一遍”的豪言遭遇“AI项目高失败率”的现实,我们不得不追问:AI从酷炫的功能到真实的产业应用,究竟卡在了哪里?又该如何穿越迷雾,实现真正的价值闭环?
AI模型的性能指标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目前,AI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所以,AI的落地应用需要根据AI的能力边界,结合行业和企业的业务场景、需求和痛点,发现AI能力较为成熟、企业数据积累相对完善、价值最为显著的业务环节优先推进。这需要在技术和需求的交汇点上,找到投入-数据-效益的最小可行飞轮,在产生经济收益的同时,生成新数据,反哺模型优化,形成持续迭代的良性循环。
所以在现阶段,AI落地应用需要有个工作流程分割、业务流程重构的过程。把AI擅长的部分交给AI;剩下的部分,不管是由于AI能力限制还是数据积累不足,还需要继续由人完成。人的工作是驾驭AI,黏合流程断点,进行任务和资源分派,以及结果的评估纠正。
我们可以把上述业务环节重构过程比作路径规划。比如,你要从上海的漕河泾开发区去复旦大学,最快的路径不是地面直线,而是要走高架路。AI就好比是高架路,它能大幅提升行驶速度,但无法覆盖全程,所以仍需地面道路衔接两端,后者就好比是人的作用。
AI落地所需的业务流程重构跟路径规划有三个类似之处:
第一,在路径规划中,通高速的路段走高速,还没通的路段走地面;有时不只在行程两端,在中间部分高速也可能没连上,需要走地面。类似的,AI目前仅能胜任部分业务环节。企业需要先拆解现有工作流,将AI擅长的环节交给AI;剩下的部分,包括不同AI环节之间的衔接,以及需要经验判断、情感交互的环节则仍需由人负责,确保整个任务得以完成。
第二,路径规划需要了解出发点和目的地,以及沿途的高速线路图。类似的,如果企业想通过AI优化业务,既需知道自身需求(好比行程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也需清楚当前AI的能力及边界(相当于高速线路图),从而在两者的交集中寻找价值创造点。
第三,路径规划需要动态调整。AI技术进步如同高速公路的持续扩建:今天没有覆盖的路段,明天可能通车;今天的高速入口在东边,明天可能在北边新增一个更近的入口。同样的,随着AI能力的提升,企业的流程重构、AI与人的分工协作也需要不断调整。
根据我的观察,目前多数企业仍停留在直接套用AI工具的阶段,既未拆解工作流,也未评估AI能力与业务需求的适配性,未能形成投入-数据-效益的飞轮,结果自然不如预期。
如上所述,AI落地应用既需要懂AI,又需要行业洞察。然而,各行各业千变万化,很难两者兼备。所以,要么是懂AI的人来学习和改造行业,要么是行业内的人学习AI工具,拿回来改造自己的行业。
路径一:让懂AI的人“走进行业”——
前端部署工程师(FDE)的崛起。
硅谷近年兴起的“前端部署工程师(Forward Deployed Engineer,FDE)”模式,正是这条路径的代表。该模式由数据分析公司Palantir率先探索:其核心是将熟悉AI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工程师派驻到客户企业,往往长达数月甚至半年。这些工程师的任务不是推销产品,而是深入业务一线,掌握企业生产运营的信息,最终在AI的能力边界内找到与企业需求和痛点相契合的价值创造点。
如今,Palantir的FDE模式已成为硅谷推崇的“AI落地范本”——这些前端部署工程师因同时掌握AI技术与行业洞察,成了当今最受投资人青睐的创业者群体。
路径二:让懂行业的人“掌握AI”——
难点与转机。
行业从业者学习掌握AI工具后,将AI能力带回到自身业务中,这是另一条路径。文首提到的麻省理工学院报告发现,尽管只有约40%的公司是AI工具的付费用户,但超过90%的公司,其员工自费使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作者将此称为“影子AI经济”。
“影子AI经济”是在员工个人层面,针对某些特定任务,而不是组织层面的系统性应用,既缺乏员工间的协调,也没有对行业和企业的适配。这一方面说明,绝大多数公司的业务中,AI确实能在不少环节上提升效率。可以想象,如果能在企业层面系统性地采用这些工具,再增强其记忆和上下文功能以及对企业场景的适配,就能进一步放大其效果。另一方面,根据企业业务环节的需求匹配AI工具,前提是评估业务流程,这项工作可以自下而上的分布式完成,过程中可能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适配和定制化。
过去AI技术门槛高,迭代速度快,由行业人士学习AI工具来赋能和改造行业难度很大。然而最近一年来,AI编程的爆发让这条路径成为可能。
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编程工具越来越强,大幅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门槛和成本,使其变得“平民化”——过去需要专业程序员数月完成的开发工作,如今零基础用户也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通过AI编程工具生成代码,开发出至少能验证概念、测试用户反馈的产品原型。
微软CEO(首席执行官)纳德拉、谷歌CEO皮查伊都曾公开表示,其公司当前生成的软件代码中,有大约20%-30%来自AI。亚马逊云服务业务CEO加尔曼甚至称AWS75%的代码已由AI生成。随着AI技术进步,AI编程比例也将不断扩大。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OpenAI CEO奥尔特曼等行业领袖均预判,未来编程将不必采用C++、Python等专业语言,“自然语言即代码”将成为常态。
这一变化意味着,AI落地的核心动力,很可能将从“技术专家推动”转向“行业从业者自主创造”。上文所述的路径二变得可行,行业人士无需再等待AI专家“上门改造”,而是可以主动去学习、掌握并运用AI编程工具,根据行业的特定场景、需求和痛点,在业务的部分环节发现和构建AI应用的最小可行飞轮,解决具体问题,创造立即可见的价值。
特别的,AI编程有望让中小企业成为AI落地的生力军。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推动AI改造无需多层级部门协调,往往一位管理者搭配两三名核心骨干就能确定方案,决策和迭代速度更快。而且,中小企业业务环节较少,即便需要补数字化“功课”,也可以直接从零构建适配AI的数字化体系,无需改造复杂的遗留系统,难度和风险往往更小。中小企业过去可能在人才上有劣势,而AI编程工具大大缓解了这个问题。
AI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颠覆”,而是AI技术与产业需求在互动中逐步校准磨合。对企业而言,现阶段不必执着于“全流程AI化”,可以选择聚焦“小切口、高适配、高收益”的场景,找到AI与业务相契合的最小可行飞轮,再利用AI编程工具测试、打磨功能,降低落地成本,从而赢得内部支持。
AI编程工具的能力日益强大,即使它今天还有局限和瑕疵,但进步速度很快,将让越来越多人能利用编程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对于个人而言,AI时代最重要的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眼光和创意。眼光意味着能在行业中、工作中、生活中看到未被满足的需求、存在的痛点和机会,创意就是利用新技术想出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AI落地应用的一大路径就是鼓励员工学习AI编程工具,用来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进而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公司和行业。
当越来越多的行业从业者能用自然语言开发软件,当企业能快速试错并优化AI方案,AI才能真正变成推动各行各业进步的生产力。但即便如此,AI仍然只是协同进化的伙伴而非万能工具。
(作者为丽瓦信息董事总经理、斯坦福成长创新圈理事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ID:Banshu-Caijing),作者:李俊杰,编辑:马克,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7 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