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时间流逝的速度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了解时光流逝背后的心理机制,能让你在一定程度上掌控时间体验。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Harry Gruyaert/Magnum

关键要点总结

  • 你对时间的感知如同橡皮筋般可伸可缩。诸多内外因素都能放缓或加速主观时间的流逝,包括你的情绪状态以及当下情境在你心中的记忆深刻程度。
  • 时间存在着前瞻性与回顾性之分。当试图掌控时间感知时,关键在于认识到当下体验(即前瞻性时间)与事后回望(即回顾性时间)的差异,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脱节。
  • 关注当下以延缓时间流速。若想主动放慢节奏,请专注当下,细细品味。反之,当你在等待,时间过得很慢的时候,你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看表。
  • 寻求新体验以延长过去的记忆。在一年中穿插新鲜而陌生的体验,无论是度假、结识新朋友还是尝试新活动,都能让时光在回首时显得更悠长。
  • 用冥想的方式让当下的生活慢下来。培养冥想习惯能让你在当下放慢时间流速,却不会令人感到沉闷。关键在于找到能让你专注于时间流逝却乐在其中的情境。
  • 拥抱时间的可塑性。当经历巅峰时刻或痛苦低谷时,若能更清醒地意识到时间感知具有弹性与可塑性,将大有裨益。

时间渗透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有时我们渴望加速时光,有时又渴求延缓流逝。日前与家人驾车短途度假时遭遇堵车,导航显示拥堵仅持续十分钟,但车辆几乎寸步难行。闷热疲惫中,等待煎熬难耐。我凝望前方拥堵尽头,渴望时间能快进到那一刻。然而,当天晚些时候,一到目的地,我就知道时间会飞逝而过。现在我希望放慢生活的节奏,从未来的宝贵时光中挤出更多时间。

细想之下,日常言谈中处处可见时间作为珍贵资源的印记。我们说自己“时间贫乏”(指没时间做想做的事),或“时间富足”(指年轻时拥有漫长人生)。我们痛恨那些拖延无聊会议的“时间杀手”,也哀叹自己沉迷手机应用时陷入的“时间黑洞”。若说世人尚存共识,大概就是每日分钟总嫌不足。“若能多些时间该多好”,这句叹息已经成为大家的口头禅了。

那么,若真能拥有更多时间呢?当然,你不能真的让时间慢下来,但你可以改变时间流逝的感觉。作为时间感知研究者,我将在本指南中分享几种主动改变时间流逝感的方法。

时间感知源于大脑。过去三十年的研究发现,时间并不“驻留”于单一脑结构或神经区域,而是分布于小脑(位于脑后方)至外侧大脑皮层等多种结构中。实验证据表明,我们每种感官都拥有独立的生物钟——视觉钟、听觉钟等,它们通过精密协调保持同步,需在心理实验室进行精细测试才能察觉差异。甚至存在受身体信号调控的独立神经钟,例如,每次心跳时你的时间感会加快或减慢。

既然时间感知由多种神经源构建而成,那么它会像橡皮筋般伸缩变形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内外因素皆能施加影响。实验室研究表明,当观看情感强烈、令人恐惧、充满敬畏或宏大的图像时,时间会“膨胀”(即感觉流逝更慢);同样效果也出现在观看更明亮、数量更多、动态或闪烁的图像时。当观察杂乱、逐渐远离或背景对比度较低的场景时,时间也会“收缩”,即感觉时间加速。

我们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还揭示了记忆与时间感知之间的双向关系:不仅具有内在记忆价值的图像(如人脸而非平淡的风景)在观看时显得时间更持久,这种关系也具有逆向效应,被感知为持续时间更长的图像,无论其内在记忆价值如何,都更容易被后续回忆起来。这揭示了时间感知与记忆系统运作之间令人着迷的关联。

这些以及其他关于时间感知与记忆的实验室发现,暗示了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变时间感知的方式。然而,当我介绍一些基本方法时,请记住情况并非完全简单明了,因为“前瞻性时间”与“回顾性时间”之间存在重要区别。也就是说,身处当下时的时间感受,与事后回顾时的时间感知存在差异。阅读下文时请牢记这一点。

1. 关注时间以放缓当下

我们越是关注时间流逝,时间就越显得漫长,至少在当下如此。这被称为“前瞻性时间”,即观察前方流逝的时间。当你在车流中盯着时钟,或排队等候过山车时,时间会痛苦而漫长沓。这正是“守着锅不沸”这句谚语的由来。

相反地,当你心不在焉时,时间仿佛飞逝而过。有趣的是,这种效应具有双向性:若感觉时间飞逝,人们往往会推断自己玩得尽兴。这项发现源于一项实验研究,参与者需在精准时钟或人为加速时钟的状态下完成不同任务。在时间加速组中,参与者认为体验更愉快,这仅仅因为他们被误导认为时间飞逝。

这种对过去的感知属于“回顾性时间”,即通过记忆回溯来评判时间流逝的速度。前瞻性与回顾性时间感知存在差异实属常见:某些“前瞻性”漫长的经历在“回顾性”中可能显得短暂,反之亦然。回到过山车体验:排队等待时,相较于乘坐过程,人们可能预期等待会持续很久;但事后回想时,人们往往更记得刺激有趣的乘坐过程,而平淡的排队过程在回顾时则显得短暂。

简而言之,若想在当下放慢时间流速,请专注当下,细细品味。无论是家庭度假还是外出享用美餐,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刻都能延缓时间流逝。反之,当你在机场候机或听枯燥讲座时,盯着时钟是最糟糕的选择。不妨在机场观察人群或随手涂鸦,寻找有趣的消遣方式。

2. 创造新体验让时间更悠长

我们常在回顾过去的月、年甚至十年时,惊觉时光流逝之快。这种回顾性时间往往比我们期望的更短暂。而参与新奇刺激的活动与体验,恰能改变这种感受。它们如龙卷风般向前疾旋,却在记忆中留下比平凡经历更鲜明的轨迹。利用这个原理,既能让过去显得更悠长,又能避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转瞬即逝”的空虚感。

这种现象的成因与记忆巩固有关。习惯性活动,即那些你已驾轻就熟、甚至成为日常琐事的一部分的活动,无需耗费太多精力或意识思考,因此在记忆中编码较弱。相反,新颖的活动和情境需要专注力,因而编码更为丰富。关键在于,相较于日常经历,新体验的记忆时间线会被拉长。正因如此,在一年中穿插新鲜体验,无论是度假、结识新朋友还是尝试新活动,都能让时光在回望时显得更悠长。

从生理层面看,这种对回顾性时间感知的影响可能源于更丰富记忆所需的神经编码和代谢成本(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度假时会格外饿得快)。大脑可能将这种额外处理与代谢解读为更多事件发生,从而在回顾时产生主观时间延长的错觉。

要延长回顾性时间长度,同时避免当下时光飞逝,最佳建议是定期寻求新体验,同时记得回归日常的舒适感。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或许在当下并不持久,但在记忆中却会显得更长久。

3. 运用冥想愉悦地延缓当下

至此所述或许让你以为必须在两种选择间取舍:要么通过盯着时钟、沉溺于枯燥例行事务来延缓当下时间,要么通过参与当下有趣的、加速时间流逝的刺激活动来延缓过去时间的感受。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对。存在第三种方式:通过某种愉悦手段,在当下让时间变得愉悦而宁静。

这种方法的线索在于:假期结束后重返日常时,时间会短暂延展,让生活重新焕发愉悦感。

关键或许在于寻找能让时间流逝带来愉悦而非倦怠的情境。冥想正是此类活动,超觉冥想与正念冥想等特定形式,使人得以体验时间流逝却毫无不适。研究表明冥想时时间会延展,但冥想者却视其为愉悦体验。

因此,培养冥想习惯能为你提供第三种操控时间的方式,在当下放缓时间流速,却不会令人感到过于漫长。冥想中习得的正念技巧还能助你品味生命中珍贵的愉悦时刻,避免它们转瞬即逝。

4. 拥抱时间的可塑性

除上述具体方法外,掌控时间的更佳途径或许在于保持觉知,地质学家玛西亚·比约纳鲁德称之为“时间觉知力”。另一术语“元认知”则指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觉察。这种思维方式让你既能意识到时间是有限资源,又明白对时间的感知可随需求灵活调整。

这种对时间可塑性的觉知,既能在巅峰时刻助你领悟(你或许会想:“今日虽逝如梭,却将永驻心间”),也能在低谷时分给予慰藉(你或许会想:“此刻虽漫长,但终将逝去”)。它还能成为挖掘日常情境价值的途径:当你开始察觉时间流速变化的微妙差异,便能借此快速辨识自己是否过度分心、感到无聊、缺乏耐心、过度兴奋或心满意足。

写在最后

此刻我刚结束假期归来,正筹划着下一次旅行。回想这段经历时,我注意到一件奇妙的事:那段时光仿佛永恒流淌,怎会仅有短短三日?当生活充盈着新奇事件、体验与片段时,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便会缩短,万物如旋风般掠过眼前。然而回溯记忆时,时间的整体体验却被拉长了。我确信若当时安守家中,沉溺于日常琐碎,这三天与其他任何三天并无二致。但正因意识到这点,我才能好好把握当下拥有的时光。

译者:Teresa

发布时间:2025-11-17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