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广州车展开幕在即。
2024年,作为《汽车公社》切入广州车展的主题,“油车不死”在今年得到了应验。尽管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自去年开始便突破了50%大关,但增速正在放缓。
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为57.2%,较9月环比微跌0.7%。
与去年讨论油车是否还有活路不同,今年,燃油车反扑势头凶猛,6-9月,国内传统燃油车销量连续4月同比增长。虽然10月燃油车零售再度跌破100万,但合资品牌大力呼吁的“油电同权”,即将迎来一大踏步。
“真正的厮杀要在油电平权之后才开始。现在电车繁荣发展本来就是建立在国家政策倾斜,大力补贴和扶持的情况下。”
面对新能源汽车崛起,燃油车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的局势,有观点认为,是有形的手托举起了新能源,一旦补贴退坡,油电回到平权的起跑线,燃油车有望再度搅动满城风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油电之争尚未平息之际,两项关键变化正在重塑竞争格局。
一方面,10月9日,多部门联合发布公告,自2026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恢复减半征收,单车最高减税额缩至1.5万元。另一方面,燃油车在智能化领域奋起直追,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等传统短板正被快速补齐。
政策退坡与技术追平的双重作用下,新能源汽车的“裸泳”考验,已然来临。
直到10月9日的公告正式落地前,市场仍对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抱有最后期待。
自2014年9月以来,这一政策已延期4次。正如部分油车用户坚信新能源崛起全靠政策扶持一样,电车免税,同样也是难以撼动的刻板认知。
后者享受红利,前者心有不甘。
减免购置税之外,新能源汽车还享有免收燃油附加税、大城市送绿牌、出行不限号等显性福利。而对车企而言,真金白银的补贴,更是为初期技术薄弱、成本高企的新能源产业注入了关键动力。
政策的倾斜,助推了产业的跨越式成长。11年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从最初的0.3%,飙升至如今的57.8%,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弯道超车。但拐杖助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遮蔽了优秀企业的努力,并让感到落差的油车车主颇有微词。
如今,潮水正在退去。伴随购置税补贴收紧、置换补贴力度减弱,持续多年的政策红利进入收尾阶段,新能源汽车是否在“裸泳”的答案,即将在市场竞争中揭晓。
而从当前市场的反应中,已能窥见一些端倪。
购置税的靴子落地后,十余家销量承压的车企相继推出“兜底”方案,承诺为用户承担购置税成本。这背后,除了企业责任,更多的是行业面临的现实压力。
“特别特别特别难卖。”上海小米汽车销售小孟称,10月平均下来,其门店销售每人只能卖出了一辆车。其中,购置税成了一大拦路虎。
“购置税的影响特别大。”同一门店另一位销售小李10月接受采访时称,“很多人听到这个车(小米YU7)要等一年,已经放弃一半了,然后再听到(明年)还有1万多的购置税,(就)放弃90%了。”
尽管车企的兜底政策吸引了一部分犹豫中的客户,但仍然难从根本上缓解销售困境。
小孟称,有未抢到新车首发错过零重力座椅赠送的用户,在购置税刺激下完成了下单。“他自己的原话是,如果不是购置税的兜底政策,他可能还是过不了零重力这个坎。”然而,这类案例还是少数。
面对反复无常的市场,害怕背刺并厌恶逼单的消费者,已经不愿被政策左右。
补贴退坡后产品降价几乎成为共识。以笔者自身经历为例,几个月前笔者享受20%国补,以119元购入了宜家台灯和灯泡,而最近,朋友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购买同款产品只花费了114元,相较补贴价还更便宜了。
而汽车行业近来的价格浮动本就不太稳定,叠加诸多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消费者宁愿化身“等等党”。
有消费者分享自己的经历称,其此前看好了奕派007,在得知四川省补即将取消的情况下,匆忙提车。但由于007没有顶配现车,转而提了另一品牌的车型。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奕派推出了007+车型,不仅增加了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主动悬架等配置,价格还保持不变。为此,他十分后悔,称:“早知道我宁可交购置税啊,不要省补也行啊,亏大了。”
对于处于淘汰赛阶段的车企而言,兜底购置税几乎是不得不做的选择。回溯过往,会发现历史的车辙总是相似。2022年下半年,燃油车享受了短暂的购置税减半政策。2023年年初补贴政策取消,叠加新能源崛起与年初销量承压,3月,价格战开打,一直延续至今。
更严峻的是,即便出台了兜底政策,也可能受到其副作用波及。鸿蒙智行销售透露,部分客户了解政策后反而选择放弃:“这就明确表示今年提不了车了嘛。”
就在有形的手缓缓撤回之际,市场这双无形之手正在重新校准竞争的天平。
补能成本与智能化体验,曾是燃油车被诟病最多的两大短板。如今,随着技术快速迭代,后者正被迅速补齐,成为燃油车市场回暖的重要推力。
辅助驾驶领域,以新近上市的全新一代速腾L为例,作为一款10万-15万元级别的燃油车,硬件上,新车配备7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车内配置了15英寸2K悬浮中控屏、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与W-HUD平视显示系统。软件层面,新车搭载了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覆盖95%的城市路况与100%的高速场景,可实现高速领航辅助、精准上下匝道、丝滑避让及红绿灯起停等。
而在智能座舱方面,东风日产已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通过携手华为,天籁·鸿蒙座舱展现出媲美新能源车型的交互体验,为传统燃油车的智能化升级树立了新标杆。
智能化短板的补齐,直接带动了燃油车市场的复苏。数据显示,9月国内传统燃油车销量达100万辆,同比增长6.4%,环比增长10.9%,已连续四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
伴随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退坡,燃油车将以更均衡的产品力切入市场,油电之间的竞争将从政策倾斜下的错位竞争,转向全维度硬实力的正面较量。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补贴退坡是终点,也是行业成熟的起点。
从本质上看,补贴是市场不稳定或经济偏弱时期的短期调节手段。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的初衷,是弥合与燃油车的价格差距、培育新兴产业,但补贴只能解决短期问题,无法消除行业长期发展的不确定性。
新车是否会降价、换代、增配?二手车残值是否稳定?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环境下,消费者无法就长期形势做出理性判断,只能抱着不愿吃亏的心态观望,并希望最终将成本压力转嫁至车企。
而当补贴这一缓冲垫逐步撤回,行业的竞争逻辑必然从政策红利驱动转向产品价值驱动。新能源车企需要摆脱对补贴的路径依赖,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用户体验上拿出真功夫;燃油车则凭借智能化补位和成熟的产业链优势,重新获得了与新能源同台竞技的底气。
这场始于政策扶持的产业变革,就此回归市场主导的本质,油电双方的真正较量,也恰在此时拉开序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赛佳彤,编辑:何增荣,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8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