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楠
编辑|袁斯来
“西贝莜面村”风波后,预制菜这三个字都成了禁忌。所以,连锁餐厅后厨,出现了一道奇观:数台炒菜机器人整齐排列。高峰期也只有几个工作人员,他们做的,就是按照菜谱切配好的食材倒入锅中。
两分钟不到,机器人就完成出餐。取餐后,机器人又自动进入清洁程环节,为下一份订单的烹饪做准备。
靠预制菜打发食客的日子结束了。这对餐饮品牌来说很痛苦,却盘活了另一个行业。炒菜机器人企业智谷天厨CEO耿凯平告诉硬氪,仅过去一个月,主动接洽咨询的餐饮企业数量显著增长了近10倍。他们的客户名单,就包括了歌尔、牧原和富士康这样的大厂。
长久以来,餐饮行业始终面临一个核心困境,出餐速度、菜品口味与成本控制难以三者兼顾。传统中餐现炒模式虽能保障菜肴的锅气与风味,却受限于出餐效率与高昂人力成本,加之厨师流动性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始终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对比之下,炒菜机器人可以精准控制火候控制、标准化作业流程减少人力参与。不少餐饮企业正通过“新鲜食材+炒菜机器人”的方案,保证口味、提升出餐效率和降低人效。
一场由智能化设备驱动的厨房变革,正在多个餐饮场景中稳步推进。
从国内餐饮业的发展脉络来看,行业历经了三个关键演进阶段。从依赖厨师技艺的单店模式,到追求标准化的连锁扩张时期,如今则是“高性价比”与“高品质”并重的双重诉求时代。
在前两个时期,不少智能烹饪设备已经可以通过精准控温、模仿抛炒等动作,相当程度地复刻传统中餐炒菜的锅气与口感,贴近资深厨师现场烹饪的水准。
但当餐厅拼命将自己包装得更家庭化时,用机器人炒菜似乎见不得光。哪怕去年,餐饮品牌都鲜少愿意公开自家采购和使用炒菜机器人。
智谷天厨炒菜机器人工作中(图源/企业)
今年起,他们除了加大采购机器人,还主动展示起后台的机器人厨师。根据招股书等公开信息,老乡鸡旗下已有约388家餐厅采用了炒菜机器人、智能蒸柜、智能鸡汤炉等设备;小菜园自2023年使用炒菜机器人以来,已覆盖近200家门店。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到第三个阶段,食客宁可吃机器人现炒,也不愿意为预制菜买单。
在行业面临标准化与个性化平衡的当下,关注餐饮赛道的投资人告诉硬氪,今年餐饮品牌加速布局炒菜机器人的直接动因,正是此前预制菜风波带来的行业反思。“过去以西贝为代表的连锁餐企,通过中央厨房预制化提升效率,但随着用户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加剧,餐企急需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其实,对所谓 “手作”祛魅后,机器人反而是个很好的选择。中餐快炒的精髓在于两大要素,精准的火候控制与均匀的翻炒手法。这两项关键能力,恰恰是智能炒菜机能够超越人力的技术优势。
通过内置多路传感器与智能控温算法,机器能实现毫秒级温度调节,保持最适宜的火力输出。同时,机械搅拌臂以恒定速率持续运转,不仅翻动效率超过人工,也能避免因体力下降导致的翻炒不均。
当前智谷天厨全系列机器人均标配精准控温、自动搅拌与智能投料系统,这种数据化管理,保障了品牌在跨区域、跨门店运营中的统一与稳定。
内置多路传感器与智能控温算法,保留“锅气”(图源/企业)
而且,它们还能在出品一致前提下,提炼一些独特的品牌风味。
原理并不复杂,比如智谷天厨除了出售标准化设备之外,还为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化软件功能,自主研发了一套AI智能菜品平台。
在平台上,品牌可根据菜肴特点和本地化口味偏好,定制化烹饪程序,比如麻婆豆腐加多少克盐、西红柿炒蛋是否放糖等等。同时,平台还能协助厨师调试新菜,并将其经验快速转化为可复制的数字菜谱。
通过这套解决方案,机器人把厨师从重复性操作中解放出来,使其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菜品研发工作。
餐饮已经逐渐分化为两个阵列,路边夫妻店负责烟火气,而连锁餐厅提供服务、环境和及格线以上的菜品。人力攀升、租金居高不下,预制菜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对后者来说,引入机器人是当下最实际的选择。
可减少人工大厨参与,有效降本(图源/企业)
根据市场数据测算,智谷天厨一款适用于快餐厅的中型炒菜机器人售价约6万元,单锅可完成3到5份标准化菜品的制作,其设备采用高耐磨机身材质与工业级核心部件,使用寿命可达8-10年,月均使用成本仅600元左右。
对比当前餐饮大厨8000元到15000元不等的薪资标准,炒菜机器人每月可帮助门店节省近万元人力成本;按8年使用寿命计算,累计能为企业降低68万至134万元的运营成本。
除了餐厅,机器人也在全面接管食堂。
牧原股份在全国拥有约3000个封闭式工厂化养殖场,需要防控非洲猪瘟,很少和外部人员接触,加上养殖场多位于偏远地区,很难找到专业厨师。员工吃不好饭,显然也留不长久。
针对这一特殊场景需求,牧原股份引进了智谷天厨智能烹饪机器人。其设备操作简单,普通员工经过短期培训即可胜任操作。
更重要的是,智能化设备大幅减少了厨房人工作业环节,强化了养殖场最为重视的生物安全管控体系。该解决方案已逐步应用在养殖行业的其他头部及中腰部大型企业。
传统的企业团餐管理长期陷在一个两难困境中。一方面,企业希望提高员工餐饮福利,提供现炒的菜品;但另一方面,沿用传统厨师团队又存在人力成本高、菜品稳定性差、食材浪费严重等问题,尤其是大锅菜提前大量预制,常常导致或供不应求、要么大量剩余的尴尬局面。
对此,智谷天厨大型烹饪机器人增加了15路高精度调味系统,确保从投料到控温的全程精准执行,并根据团餐场景的用餐特点,研发了一套与烹饪后台深度联动的全闭环反馈机制。
炒菜机器人“大脑”联动前端智能称重设备(图源/企业)
这当中,智能调度系统相当于烹饪机器人的 “中枢大脑”,它能实时联动前端智能称重设备,捕捉菜品余量、人流分布等数据,并反馈给后台进行动态决策。
以苹果供应链头部企业歌尔集团为例,其日常的工厂场景内,需应对数百至上千人的集中用餐需求,对出餐效率与标准化要求极高。在引进智谷天厨的烹饪机器人后,其10-15公斤的超大出餐量和全自动烹饪功能,配合智能调度系统的动态补餐机制,可以大幅降低厨房的人力成本。
当系统检测到某款畅销菜品消耗已达50%时,会自动向机器人发出补餐指令,机器人即刻启动制作。从酱料、汤汁到主辅料,全程自动完成投料、翻炒与烹饪,确保在菜品售罄前新的一锅已经准备就绪。
歌尔集团基于智谷天厨解决方案改造后的餐厅现状(图源/企业)
这种 “小批量、多批次”的动态补餐机制,可以保证即使在用餐高峰的后期,员工也能吃到刚出锅的新鲜菜品 。由于烹饪量始终与实时需求相匹配,也可以从源头上避免了因预估不准而导致的大量剩菜。根据实测数据显示,其食材浪费率可有效降低70%以上。
无论是在大厂食堂还是连锁餐厅,炒菜机器人都已走出幕后。它们的普及也是这个时代的寓言:工业化和标准化的需求只要存在,机器人迟早会成为一个关键角色。
发布时间:2025-11-18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