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城市的冬天,可以打败圣彼得堡

我在不同的季节,去过圣彼得堡3次,但最爱的还是那里的冬天。

没有哪个城市的冬天能像圣彼得堡这样,冷,却温柔。街上行人不多,河面结了薄冰,远处的教堂金顶被暖黄色的灯光照亮,像是《胡桃夹子》里一首飘着雪的圆舞曲,也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街灯下人影被拉长的冬日故事。

如果说莫斯科是力量与秩序的象征,那圣彼得堡就像是一位来自沙俄时期的吟游诗人。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实用而建,它诞生于一个帝王的幻想——彼得大帝要“开辟一扇通向欧洲的窗”,于是让成千上万人在沼泽地上筑起宫殿与桥梁。三百多年过去了,那种不切实际的浪漫气质仍旧留在这里。圣彼得堡有太有故事了,它经历了帝国的荣耀、革命的混乱、苏联的工业浪潮,最终活成了今天这副既古老又现代的样子。

01

清晨的广场空旷得有些不真实,风从涅瓦河上吹来,卷起一层薄薄的粉雪。在圣彼得堡,几乎没有人会错过冬宫。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不仅是俄罗斯帝国的象征,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它是意大利建筑师拉斯特雷利为叶卡捷琳娜二世设计的,外墙绿色与白色相间,金色的雕饰点缀其中,远远望去就像一座镀了冰的宫殿。它本来就不是普通的博物馆,而是一整个帝国的缩影。

第一次走进冬宫,我就被内部的装潢震撼住了。金碧辉煌的主楼梯,铺着大理石阶梯,穹顶绘制着神话壁画,手扶栏杆的一瞬间仿佛穿越到了沙皇的舞会。

冬宫共有1057个大厅,三百多万件藏品,从古埃及木乃伊到文艺复兴三杰,从达·芬奇的《圣母》到伦勃朗的自画像,就是在这里走上三天三夜也看不完。有人打趣说,哪怕你只在每件展品前停留一分钟,也要花上十几年才能全部看完。

冬宫外面就是宽阔的冬宫广场。广场中央高耸着一座花岗岩圆柱,是为纪念俄罗斯在反法战争中战胜拿破仑而建。这里曾是帝国的阅兵场,也是历史的见证者——1917年十月革命攻占冬宫的枪声,就曾在这里回荡。

而到了每年的圣诞和跨年夜,这片曾经见证着帝国荣耀与社会剧变的广场,又会变成市民和游客的欢庆场地。

有一年的跨年夜,我就是跟朋友在这里度过的。广场中央的露天舞台上,载歌载舞的演员拼尽全力点燃台下人群的跨年热情。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天空中绽放出绚丽的焰火,所有人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欢笑中。站在前面不远处的一位大婶情不自禁地与一同跨年的老姐妹们一一熊抱、亲吻,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那份热烈与欢乐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让寒冷的冬夜也显得温暖而生动。

从冬宫广场步行十分钟,就能看到喀山大教堂。它仿照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建造,正立面是巨大的半圆形柱廊,就像一双张开的手臂,迎接来此祈祷的信徒。

这座教堂不仅是东正教的圣地,也承载了俄罗斯的民族记忆。卫国战争(俄法1812年战争)胜利后,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就安葬在这里。走进教堂内部,厚重的柱子与昏黄的烛光,让人立刻肃穆起来。无论你是不是信徒,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

在苏联时期,喀山大教堂曾一度被改为无神论博物馆,如今重新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总能看到人们在门口排队买小蜡烛,虔诚地点亮,然后轻声祈祷。

如果说喀山大教堂最大的特点是庄重,那滴血救世主教堂就是华丽的代表。五彩洋葱头圆顶闪烁着宝石般的色泽,是圣彼得堡最有名的地标之一。

这座教堂的修建,源于一场血腥的暗杀。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此地遭遇炸弹袭击身亡。他因废除农奴制被称为“解放者沙皇”,为了纪念他,儿子亚历山大三世在事发地点建造了这座教堂,因此得名“滴血大教堂”。

走进内部,几乎所有的墙壁和穹顶都覆盖着马赛克壁画,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马赛克装饰之一。阳光从彩色玻璃窗射进来,整座教堂都在闪烁,让人感到庄严而华贵。

圣彼得堡是从涅瓦河诞生的。彼得大帝当年选择在这片沼泽上建城,就是为了靠近这条通往波罗的海的水道。

涅瓦河不只是地理的中心,更是城市的灵魂——她穿城而过,串起宫殿、教堂和广场,也在无数文学作品里流淌过。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都描写过涅瓦河河畔的夜色,那是一种带着寒意的浪漫,一种既宏大又孤独的美。

城市的街道以涅瓦河为轴展开,因此桥梁也成了圣彼得堡的血脉。每天凌晨一点左右,宫殿桥会缓缓开启,让驶向波罗的海的货船通过。桥身在灯光下抬起,如同两只展开的翅膀,映照在水面上,成了这座城市最独特的瞬间。

某年夏天,我和朋友坐在河岸边聊天,甚至脱下鞋子,把脚伸进冰凉的河水里。我们聊着关于夏天的话题,聊着河流尽头的波罗的海。冰凉的河水从脚边缓缓流过,那一刻仿佛换了个角度去认识这座城市,让圣彼得堡在记忆里又丰满了一层。

02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和圣彼得堡有纠缠。他在这里写下《罪与罚》《白夜》《卡拉马佐夫兄弟》。陀爷笔下的圣彼得堡阴冷、潮湿、压抑,仿佛整座城市都是《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写照。

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博物馆位于弗拉基米尔广场的一角,这里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居所。走进这间并不宽敞的公寓,仿佛可以窥见陀思妥耶夫斯基日常的点滴——书桌上摆着墨水瓶和眼镜,墙上挂着圣像画,书柜里放着哲学书籍。整个空间带有一种沉郁的氛围,让人联想到他的人生与作品中那股“深渊凝视”的力量。

博物馆还保留了他在最后一次朗读会上使用过的椅子,以及葬礼的照片。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很容易理解为何他能写出那样厚重的文字。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的是人性的苦难与救赎,那么普希金就是俄罗斯文学的浪漫与激情。他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太阳”,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更因为他让俄罗斯人意识到:“我们不必模仿欧洲,我们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美学。”

在普希金之前,俄罗斯的文学语言还很混乱——贵族说法语,文学也带着外来的影子;而普希金用纯粹的俄语写作,把贵族与民间的语言融为一体,让俄语真正成为文学的语言,也因此被尊称为“俄罗斯的民族诗人”。

位于涅夫斯基大街的普希金文学咖啡馆,是普希金最后一次用餐的地方。如今咖啡馆仍旧保持着19世纪的古典氛围,墙壁上挂满了作家画像,红色天鹅绒窗帘和吊灯营造出浓厚的年代感。午餐在这里解决,不仅是一次味觉体验,也像是一次穿越——想象普希金在这里与友人交谈,然后走向那场宿命的决斗。

餐厅的菜单里有经典的俄式甜点和热饮,我点了一杯手工咖啡,配一块夹着奶油和巧克力酱的蛋糕,窗外是冬日的街景,咖啡与甜点在这个静谧空间里,让时间慢了下来。

涅夫斯基大街是圣彼得堡的中轴线,也是文学氛围最浓的街道。沿街有数家百年老书店,橱窗里摆放着厚重的俄文全集与翻译版的世界文学。

“多姆·克尼吉”书店外墙有着新艺术风格的雕花,玻璃橱窗里亮着暖灯。我翻到一本旧地图,纸已经泛黄,上面标着这座城市的旧称——“列宁格勒”。楼上有一家小咖啡馆,窗外正对喀山大教堂,坐在那里能看到行人冒着雪走过。

与书卷气息相映的,是同样坐落在涅夫斯基大街上的叶利谢耶夫食品店。这家始建于1903年的食品店,就像是圣彼得堡的童话糖果屋,外墙是新艺术风格的大玻璃窗,橱窗里的机械木偶,随着灯光的五彩变化缓慢转动。

店内则是一片金碧辉煌,货架上整齐排列着鱼子酱、伏特加和各类俄式糕点,中央的水晶吊灯和华丽的装饰,把在这里买东西都变成了一种宫殿式的享受。

圣彼得堡的夜晚,最值得期待的就是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出。作为世界顶尖的歌剧和芭蕾舞台,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胡桃夹子》都在这里首演,马林斯基剧院也是培养出巴兰钦、乌兰诺娃等传奇舞者的摇篮。

剧院内部装潢奢华,红色座椅和金色包厢相映成辉。近年来,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出阵容依然强大,经典剧目不断上演。《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经典芭蕾剧目,依旧是观众热衷的选择。演出季时,常常要提前数周才能买到票。

03

圣彼得堡的历史要从彼得保罗要塞说起。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建立了这座星形要塞,既是瑞典战争时期的重要防御工事,也象征着新都的诞生。

要塞的中心建筑是彼得保罗大教堂,金色的尖顶是圣彼得堡天际线的标志之一。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都安葬在这里,在最后一排墓碑上,可以看到“尼古拉二世及其家族”的名字——那是被处决的末代沙皇。

曾经,彼得保罗要塞既是军事防御工事,也是政治犯监狱。包括十二月党人、托洛茨基在内的革命者都曾被关押在此,因此这里也有一座监狱博物馆。

走进阴暗的牢房,可以看到厚重的铁门、狭小的空间和简单的床铺,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囚徒们的孤独与压抑。如今的要塞已经成为圣彼得堡市民的休闲地,夏天常有年轻人坐在草地上晒太阳,和它曾经的肃杀形成了鲜明对比。

走出要塞,跨过伊奥安诺夫斯基桥,就能看到一个小小的兔子雕像。传说圣彼得堡建城那年,洪水淹没了河岸,一只兔子跳到彼得大帝的靴子上,被他救下,于是这块地就被称为“兔子岛”。

游客常常会往雕像底座上投硬币,如果能成功留在上面(就像当年那只兔子成功留在彼得大帝的靴子上),就意味着好运降临。因此这只兔子现在俨然已经成为圣彼得堡的吉祥物,也在提醒人们这座城市与洪水抗争的历史。

04

大多数人印象里的圣彼得堡,是古典美学的宫殿与芭蕾。但如果你愿意走远一点,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未来感”同样惊人。

市区东北的俄罗斯国家机器人与技术控制论科学中心(RTC),名字很长,外形更奇特,远远望去,就像科幻电影里的太空基地。它建于苏联时期,是当时研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实验中心。

巨大的圆形主体,旁边是类似发射塔的金属结构。现在虽然部分区域不开放,但外观本身就值得特意去看。站在它脚下,就像站在《银翼杀手》的片场,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联电影里的科幻场景。

与RTC的混凝土冷峻相比,拉赫塔中心则是完全不同的未来感。这座2019年竣工的摩天楼高达462米,是目前欧洲最高的建筑,没有之一。外形如同一片旋转上升的水晶尖塔,外立面由大面积玻璃幕墙构成,映照着芬兰湾的天空与海面。它不仅是办公楼,更象征着“后苏联时代的新俄罗斯”。

白天,它像一条蓝色光束直插云霄;夜晚,当灯光点亮时,整座建筑又幻化成一座未来之城的灯塔。塔内设有观景台与餐厅,可以俯瞰整个圣彼得堡及远方的海湾,让人明白,圣彼得堡的浪漫,不仅属于过去,也存在于此刻。

拉赫塔中心@Xburner1988

圣彼得堡就像一个被冰雪保存下来的梦。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有欧洲古典的辉煌,又有俄式的忧郁;既有童话般的浪漫,又有冷战遗迹的硬朗。

圣彼得堡的冬天总是灰蒙蒙的,笼罩在黄色路灯的氤氲中,会让人想到普希金那句诗:“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圣彼得堡也是这样——不喧嚣,却永远留在心里。它已经超越了一座城市的概念,变成一段延长的时间,在这里,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历史的味道,每一盏街灯都映照着过去与未来。没有一个城市的冬天能打败圣彼得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悦游CNTraveler”,作者:悦游CNTraveler,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8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