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沃尔玛十年营收增长2000亿却员工零增长时,「劳动力脱钩」已渗透非科技领域。英伟达以4万亿市值创造新纪录时,劳动与资本大脱钩早已开始。此时,需要重新理解AGI:它并非突发事件,而是渐进革命。
在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之后,英伟达的「每位员工对应市值」也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家公司,仿佛一台由科学创造力、资本权力与一个小镇规模的人数共同驱动的经济机器,最终被市场估值为4万亿美元的资产。
而根据最新统计,英伟达仅凭3.6万名员工就创造了「历史第一」。
好好想一下吧——4万亿市值,相当于15亿印度人一年的GDP。
这个比例太疯狂了。比较一个国家的GDP与一家公司的市值,并不公平。
重要的是比例,和背后惊人的历史趋势:
劳动与资本的大脱钩。
全球市值之王英伟达2024年达成千亿营收时仅3万员工,而下一个千亿营收预计仅需增员6-8千人!
在2007年,惠普成为首家年收入突破千亿美元门槛的科技公司。当时,惠普拥有17.2万名员工。
就在次年,IBM也跻身这一行列,但员工规模已接近40万人。
当今,美国的万亿市值科技巨头都展现出共同特征:它们的增长与员工数量几乎完全脱钩。
实际上,这不算什么新闻。
比如,UFM市场趋势创始人,现任弗朗西斯科·马罗金大学经济学教授Daniel Fernández在2021年就发表过相关研究:
他对比了美国私营部门劳动者工资与整体经济生产率的变化,得出了劳动和资本大脱钩的结论:
早在10年前,经济学家Erik Brynjolfsson就提醒过机器学习带来的悖论:生产率持续攀升,就业率却未必同步增长。
但细节是魔鬼,仔细审视这些数字时,这种脱钩的程度还是让人感到惊讶。
Meta的股权分析师化名「MBI Deep DIVES」,分享了他对资本与劳动力的大脱钩的观察和理解。
为了方便,我们就把「MBI Deep DIVES」叫「万事通」吧。下图相关数据表格来自「万事通」的原文。
苹果在2011年仅用6万员工就实现了首个千亿营收。
而达成下一个千亿营收增长,所需新增员工数竟只需前次的一半!
最近一次千亿营收增长,苹果仅增加了约1.7万名员工。
当然,经通胀调整后,2011年12月的100美元相当于如今的144美元。从2000亿到3000亿美元营收的增长阶段,苹果打破了整体规律。
让我们看看其他公司是如何逐步成长为商业巨头的。
谷歌尚未突破4000亿美元营收大关,但下个季度很可能实现!
当年,谷歌用了7.6万员工达到首个千亿营收。
假设2025年第四季度再增3000名员工,谷歌最近一个千亿营收增长仅需1.1万人!
谷歌符合整体规律:每新增千亿营收所需员工数显著递减!
微软也尚未突破3000亿美元营收里程碑,但下个季度将达成。
历史上,微软曾是人力密集型企业的典型——达到首个千亿和两千亿营收分别增聘12.4万和9.7万名员工。
但最近一个千亿营收增长?仅七千人!
Meta是这些公司中最年轻的成员。
下季度可能突破2000亿美元营收。其首个千亿营收耗时6.3万员工,而最新千亿增长仅需当初三分之一人手!
正如众人所言:第一座金山总是最难的,第一个一千亿收入总是最难的!
与其他科技公司不同,亚马逊在达到5000亿美元营收的过程中并未呈现明显规律。
其招聘模式堪称疫情后过度招聘的典型——
公司当时身处疫情引发的需求狂潮,却误判了后疫情时代的市场回调。
虽然历史上每增千亿营收需20-40万员工,但最近2000亿美元营收增长仅新增3.6万人!
需要特别指出,首席执行官Andy Jassy在2025年6月内部备忘录中明确表示:
随着GenAI和AI智能体的推广,工作方式将彻底变革。现有部分岗位所需人力将减少,新型岗位需求将增加。
虽难以精确预测最终平衡点,但未来几年通过全公司AI应用提升效率,总员工数预计将缩减。
若在3-4年内,亚马逊以仅10-20万新增员工实现万亿美元营收,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这意味着:前期150万员工创造5000亿营收,后期新增5000亿营收仅需增员10-15%!
这一趋势未必仅局限于科技公司。
在过去十年间,沃尔玛的全职员工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其营收在此期间却增长了2000亿美元。
实际上,沃尔玛近期曾表示未来三年员工规模也将维持不变。这意味着自2015年以来,沃尔玛很可能在几乎零人员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3000亿美元的营收增长!
若将苹果、微软、谷歌、Meta、英伟达最近实现的千亿美元增量营收,加上亚马逊的2000亿美元增量,以及沃尔玛的约3000亿美元增量累计计算,我们面对的是约万亿美元营收增长,而人员增长仅约10万!
需知这一切都发生在GenAI崛起之前。下一个万亿美元增量营收所需的人力可能更少!
这就是「劳动力与资本大脱钩」——这个趋势早已悄然持续多年。
这也正是「通用人工智能」的讨论可能存在误区原因所在。
许多人谈论AGI时,仿佛某个周一会突然收到公司邮件通知:
「我们已实现AGI,不再需要您的服务。」
博文作者「万事通」认为更可能的是,AGI并非某个瞬间降临的时刻,而是我们正在逐步逼近的渐近线。
AI将加速我们迈向这个「AGI」的进程。
即使严格从理论层面我们始终未达AGI,二三十年后,「达到」与「未达到」AGI之间的实际差异或许微乎其微。
这样的世界自然涉及更深层的社会、政治与哲学影响。
博文作者「万事通」特别强调若干与投资启示相关的思考:
他将OpenAI实现2000亿美元营收的概率提升了10-20倍,从0.1%跃升至1%-2%。
若OpenAI真在2030年实现2000亿美元营收,对当前科技巨头意味着什么?是否也该重新评估它们的增长曲线?
追踪科技巨头七年来,博文作者「万事通」注意到投资者(包括他自己)总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
作为基本面分析师和主动投资者,我们习惯用相对视角评估企业。
但事实上,这些公司过去十年都表现优异——即使某些担忧最终被验证。
谁能否认谷歌搜索广告份额正被亚马逊广告侵蚀?
谁能否认Meta用户时长正被TikTok抢占?
谁能否认谷歌搜索正在并将持续向ChatGPT交出查询份额?
这种二元对立思维之所以片面,首先在于我们总是低估新动能扩张市场总量的潜力。
另一个被严重低估的要素是:科技公司往往预留了巨大的消费者剩余价值,这为它们应对意外提供了缓冲空间。
他认为这些价值未被充分认知的原因之一,是正面阐述会让人觉得别扭。
相较于撰写科技如何改善生活的思考,表达对科技巨头影响的忧虑显然更具社会接受度!
通过这番梳理,博文作者「万事通」得到「微笑曲线」经济启示。
未来经济格局,或将日益呈现微笑曲线特征。
也就是说,一端是这些无需大幅增员就能主导经济的大型科技公司,
另一端则是不断被赋能的「小个体」:包括越来越多的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内容创作者、小众应用开发者等,
而处于中间环节的群体将持续承受挤压。
正如他反复强调的,这已成为持续演进的趋势,而AI只是进一步加速了这个进程。
即便这个判断成立,发展过程中仍难免遭遇波折。
参考资料:
https://www.mbi-deepdives.com/the-great-decoupling-of-labor-and-capital/
https://www.linkedin.com/posts/imran-peerbhai-3956625_the-economy-is-decoupling-between-labor-market-activity-7384269396183134208-hANt/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编辑:KingHZ ,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8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