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支付牌照,小红书会进入小贷市场吗?

近日,小红书正式将一张支付牌照收入囊中。

以收购东方支付并增资为契机,小红书的电商和金融业务版图填补上重要一环。至此,小红书成为国内内容社交平台中,继抖音、快手之后,第三家拥有自主支付牌照的头部玩家。

公开资料显示,“东方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完成工商变更,原六家股东全部退出,由小红书全资子公司“宁智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实现100%控股。

而让用户爱恨纠结的封号风波,也折射出小红书更加重视合规和监管风险。

叠加扭亏为盈且利润高速增长,港股走牛,商业化更成熟,也为小红书IPO之路增添更多可能。

01

收购支付牌照

试图打通内容-电商全链条

今年11月,东方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发生股权变更,上海电子数据交换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等原股东全部退出,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子公司宁智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为全资股东。

工商信息显示,宁智信息的法定代表人章子琦。公开报道显示章子琦2024年底任小红书CFO。此前章子琦任瓜子二手车副总裁,负责财务部、法务部、内审部、战略部及投融资部工作。至此小红书正式拿下支付牌照。

官网介绍,东方支付2011年获得人民银行首批发放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主业包括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业务、自贸区业务、跨境人民币和跨境外汇支付业务。东方支付上一次《支付业务许可证》续签是2021年,续展有效期五年,有效期至2026年5月。彼时东方支付的股东经营正常。

近几年监管部门对电子支付的监管日趋严格,对支付牌照主体的注册资本、风控合规、股东资质等提出更高要求。企查查显示,东方支付此前的大股东上海电子数据交换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穿透后指向上海中房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房地产企业,2022年后屡屡被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起诉和冻结资产,上海中房置业和法定代表人桂国杰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与限高名单。

2024年开始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要求“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财务状况和诚信记录良好,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为公司的,其股权结构应当清晰透明,不存在权属纠纷”。股东存在风险的情况下,东方支付无论是增加注册资本、隔离股东风险、股东赋能等方面均面临困难,甚至可能对2026年即将到期的牌照资质续签造成不利影响。

支付牌照将于明年5月到期(东方支付官网)

因此小红书收购东方支付是“双赢”之举。工商信息还显示,东方支付大股东变更为小红书旗下宁智信息的同时,增资也顺利落地,注册资本从1.21亿元增至2亿元。

02

能抵住网贷的诱惑吗?

实际上小红书很早就试水金融业务。2017年中信银行与小红书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围绕联名卡、出国金融、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展开深入合作,为小红书国内用户在海外消费提供全面服务。

彼时小红书的产业链条远不如当今发达,金融场景相对有限,合作更多掌握在中信银行手中。中信银行和小红书2017年联合推出了借贷合一银行卡“小红卡”,有媒体报道小红卡业务合作期限仅1年,2018年到期后,中信银行停止了小红卡的申办业务。

此次小红书收购支付牌照,标志着其金融版图的重大完善和升级。东方支付的跨境电商结汇业务打开了小红书电商出海的想象空间。

跨境电商结汇业务(东方支付官网)

不仅仅是支付,东方支付官网显示还有一块外汇业务,以速汇通、速结汇为两大品牌。速汇通为跨境电商交易双方进行跨境互联网支付相关的外汇资金集中购汇及付汇服务,速结汇主业为出口电商平台上中国卖家相关的收结汇服务,具有结汇效率高、服务费低、不受个人5万美元额度限制等优势。

近年来中国APP出海大势所趋,以及特朗普多次放言考虑在美国封禁TikTok,2025年大量海外用户涌入小红书,小红书电商业务出海可能会是管理层长远必须解决的“必答题”。而东方支付具备的跨境电商结算资源,有望为小红书打开海外市场提供支持。

除了支付,参考其他互联网大厂的金融业务升级路线图,大厂们普遍还参控股消费金融公司或民营银行及小贷公司,以实现“内容-消费-资金”的全链条闭环。

尽管舆论调侃“互联网大厂的尽头是放贷”,但大厂们还是坚决切入金融市场并稳步扩大信贷规模。

比如同样是新晋大厂的字节跳动,早在2020年收购了深圳中融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把注册资本提升到190亿元,是注册资本最大的小贷企业。据报道早在2023年,字节通过旗下小贷公司放出的贷款就突破千亿元。小红书虽然尚未申领小贷或消金牌照,对此动向仍需保持关注。

03

合规“风暴”

整体来看,小红书正有条不紊的按照既定战略路线稳扎稳打,社区、广告、电商三大业务接连走上正轨。彭博社引用金沙江创投旗下基金的投资组合披露信息显示,至2025年6月,小红书的估值达310亿美元。

而在今年3月,小红书估值还只有260亿美元。彭博社近期还报道,小红书2025年盈利有望增至30亿美元,比2024年增幅达200%,增速超预期。

今年8月的小红书电商媒体交流会上,交易市场负责人来克透露,“在小红书购物的用户数正在快速上升,尤其是年轻用户”,小红书电商月活购买用户中的95后占比达70%。

企查查显示,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近几年参保员工持续增加,从2020年末645人增至2024年末1441人;小红书科技全资子公司薯一薯二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的参保员工同期从49人增长到2160人左右(包括分支机构参保人数);小红书科技的关联方书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24年参保员工从1081人增加到1403人。

无论是业绩,业务模式,还是互联网上市政策放宽和股市走牛,小红书上市之路增加更多可能。考虑到港股有着较强周期性,抓住牛市机遇实现IPO对投资人和员工来说当然是上上之选。市场对小红书上市的预期也越来越强烈。

但未来如何走得更稳,小红书还要补上很多漏洞,在内容上加强把控,如有小红书用户制造敏感话题获取流量,通过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来导流,在当前监管环境下或面临风险。

小红书去年下半年以来明显加大对虚假营销、违规引流的力度,2024年12月大规模封号事件引发多方关注。小红书官方账号“薯管家”公告显示,去年11月18日-12月16日,小红书共处置账号1259709个,其中10万粉以上账号252个、1万粉以上账号4941个,本次封号风波引发较高关注;

进入2025年,小红书又重点关注医美等垂直账号,2月、8月官宣两轮医美品类的专项治理,聚焦不合规医疗机构开展医美项目等违规内容营销和KOS账号违规挂靠等情形,封禁5万多个账号。

而且小红书对地产、教培、财经等领域的监管也趋于严厉。不久前小红书还宣布,于9月起对学历语言培训行业实施常态化治理,严格审查涉学历语言培训账号。

整体来看,随着体量增长,流量不再稀缺,小红书不可避免地把商业化和合规作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对于部分习惯了旧模式的用户、KOS和MCN来说,面对封禁更普遍、转化率下降的现实,适应新的标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特别是今年9月,网信办公告,针对小红书平台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热搜榜频繁呈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对小红书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改正、警告、从严处理责任人等处置处罚措施。小红书方面回应“诚恳接受,深刻吸取教训,认真落实整改要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另镜”,作者:文哲‍‍‍‍‍‍‍‍,编辑:陈秋,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9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