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灌篮高手》《铃芽之旅》等头部作品带给市场的票房信心,日本动画电影引进潮背后是过去两年在中国迅速增长的泛二次元群体。以谷子、快闪、联名为代表,这一群体的消费活力在零售领域得到充分验证,有着明确的2C属性,电影代表了这一群体在内容消费市场的潜力。
内地预售票房斩获1.81亿元,刷新进口动画电影预售纪录,猫眼票务平台「想看」人数突破74万——《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第一章 猗窝座再袭》上映首日票房达1.37亿元,上映5天累计破4亿元,成为中国市场现象级进口动画作品。
《鬼灭之刃》原作是吾峠呼世晴创作的少年漫画,于2016年2月至2020年5月在集英社《周刊少年JUMP》连载,故事围绕灶门炭治郎为让变成鬼的妹妹祢豆子复原、为家人报仇,加入鬼杀队斩鬼的旅程展开。改编自漫画的TV动画大受好评,其兄妹羁绊、精美战斗场景、鲜明角色群像及对人性与救赎的探讨都为观众津津乐道,完结后仍持续保持高热度。
此前2020年剧场版《无限列车篇》斩获407亿日元票房,打破《千与千寻》18年垄断登顶日本影史第一,其经济效应为彼时遭疫情打击低迷的日本社会注入强心剂,是日本现象级国民IP。
《鬼灭之刃:无限城篇》是该系列首次登陆中国大银幕的作品,有传闻称猫眼娱乐以约7000万元人民币高价买断独家版权,创下日漫电影版权交易纪录,影片以155分钟无删减完整版于11月14日全国公映。
截至11月,今年国内已引进8部日本动画电影,且从日本上映到中国引进的时间间隔有明显缩短;前两年的数字分别是10部和15部,除了头部导演新海诚的《铃芽之旅》和宫崎骏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还有经典IP如《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人气新作如《间谍过家家》,还包括《排球少年》《蓝色锁链》《孤独摇滚》等受众相对垂直的硬核二次元作品。在这背后,传统发行公司之外,路画代表的新垂直厂牌,和羚邦等传统授权公司都在积极拓展相关版权业务。
除了《灌篮高手》《铃芽之旅》等头部作品带给市场的票房信心,日本动画电影引进潮背后是过去两年在中国迅速增长的泛二次元群体。以谷子、快闪、联名为代表,这一群体的消费活力在零售领域得到充分验证,有着明确的2C属性,电影代表了这一群体在内容消费市场的潜力。
事实上,在最早的《铃芽之旅》和《灌篮高手》之后,大部分知名日漫IP的国内票房表现并未达到预期。相比之下,《鬼灭之刃:无限城篇》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影片上线后收获广泛好评,实现口碑持续破圈,走进电影院的并非只有系列IP的核心粉丝,大量泛二次元受众也为影片票房贡献了重要力量。
11月17日,《鬼灭之刃》疑似将于20日撤档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流传,相关消息迅速登上各平台热搜。今日,多家影院发布辟谣信息,称目前未收到任何官方下映通知,现有场次仍可正常购票。但此次撤档传闻及后续辟谣过程也进一步提升了影片的市场关注度,猫眼预测票房较前一日的6亿上涨至6.25亿。
影片开场无缝衔接《鬼灭之刃 柱训练篇》最后一话,主公以生命为诱饵重创鬼王无惨,鬼杀队赶来围剿,却被血鬼术传送进了鬼的大本营无限城,空间倒转,楼宇变换,决战已然拉开序幕。
2024年7月1日《鬼灭之刃》系列TV动画正式收官,制作方飞碟社(Ufotable)宣布,最终的无限城决战将以剧场版三部曲的形式呈现。对于追完动画的粉丝而言,这部《鬼灭之刃:无限城篇》承载了长达一年的热切期待,更是不容错过的剧情高光。
这与常见的日漫剧场版完全不同。通常日漫剧场版分两种,一是在TV动画播出前后,将内容重新剪辑成一部电影进行放映,又称「总集篇」,二是在原作剧情之外的原创内容。暑期上映的《孤独摇滚》剧场版属于前者,《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属于后者。
而《鬼灭之刃》则充分利用了原作漫画的热度和故事架构,将最重要的戏份放在了电影这一制作成本和水准都更高的付费产品之中,把番剧和电影的消费体验当作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只有走进电影院才能看到鬼杀队和恶鬼们的最终决战;只看番剧,故事就将没有结局。
制作方飞碟社(Ufotable)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产出节奏,基本以一年一部TV版动画的频率推进。而当剧情来到最高潮的决战阶段,选择以剧场版三部曲收尾的策略,既是《鬼灭之刃》原作在本土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超高人气带来的底气,也彰显了飞碟社对其电影水平的信心,最精彩的大场面对决就应该用更顶尖的制作水准与特效呈现。
2025年7月18日影片在日本首映,国内的观众早已翘首以盼。直到11月4日,终于官宣定档于11月14日在中国大陆公映。期间IP联动不断,优衣库、Keep、必胜客、瑞幸等品牌携手造势,自2019年番剧登陆B站以来,IP历经六年沉淀,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热情和期待。此次《鬼灭之刃:无限城篇》是该IP首部登陆国内院线的剧场版,更以无删减形式引进,完整保留了战斗与部分血腥镜头,海报上标注着「未成年人谨慎观看」。
从商业属性来看,影片的三部曲结构也是一种天然优势,单部聚焦一个核心反派的设定,契合商业电影的叙事逻辑,每一部都能形成独立的情感闭环与观影记忆点。影片主要由三场战斗组成:蝴蝶忍VS上弦二童磨、我妻善逸VS上弦六狯岳、灶门炭治郎和富冈义勇VS上弦三猗窝座。每场战斗的焦点和情感流动各有侧重,不同角色之间的招式相互碰撞极具张力,视觉效果相当丰富,让人大饱眼福,声效和配乐也十分出色。
与此同时,《鬼灭之刃》的画风和设定理解门槛也并不高,都是常见的少年热血漫元素,对路人观众十分友好。剧场版大篇幅的「回忆杀」不仅补充了关键角色的背景故事,让新观众能快速理解人物动机,即便跳过前作直接观影也没什么障碍,还为鬼杀队与恶魔的厮杀增添了更大的情感张力。小红书上有基础设定科普笔记,点赞收藏量5000多,因为非核心粉丝复习设定、泛二次元群体了解背景的需求,这类潜在观众规模不容小觑,《鬼灭之刃:无限城篇》事实上照顾了不同群体的观影需求。
影片在IMAX银幕表现尤为亮眼,以仅占全国银幕1%的IMAX场次贡献了23%的票房,首周末达8750万元,创日本影片在IMAX中国市场的最高占比。
飞碟社一贯以特效「经费爆炸」闻名。2007年制作的《空之境界》系列剧场版凭借电影级画质引起业内轰动,由寺尾雄一领导的数字技术团队开创2D动画与3D特效融合的先河,《Fate/Zero》系列作品交出了更高质量的粒子渲染光影效果。2019年《鬼灭之刃》TV版第一季第19集「火神」一战封神,经过一季铺陈达到巅峰的情感浓度和与绚烂的火焰特效交织,被赞电影级表达。
《鬼灭之刃:无限城篇》延续了「每一帧都是壁纸」的高品质制作,其打斗场面完全值得IMAX的极致呈现。在美术风格上延续浮世绘美学与现代特效结合的手法,尤其在水之呼吸等招式的表现上,浪涛奔涌而出,既有着现代性的视觉冲击力,又酝酿了日本古典美术意境。
2017年飞碟社曾深陷财务危机,旗下多部作品市场反响平淡。社长近藤光在接手《鬼灭之刃》时,做出「all in 呼吸特效」的豪赌,将公司命运押注在这部作品上。最终,动画大量运用浮世绘风格的色彩与构图,其突出的线条感和鲜明色彩对比颇受好评,让作品做到了「先声夺人」,浮世绘成为《鬼灭之刃》标志性的美学符号。
在技术层面,飞碟社在《鬼灭之刃无限城篇》中也再次刷新了2D动画电影的呈现水准。核心场景无限城既饱含古典日式建筑的韵味,又融入浮世绘纹样的美感,通过「三渲二」的动画技术,以红、金、黑为主色调构建出一座无限延展的奇幻建筑,为战斗场面赋予了极强空间沉浸感。
「三渲二」是近年来越发普及的一种动画技术,通过3D建模再渲染成2D手绘的效果,既能减轻画师的工作负担和制作周期,同时还能够具备自由的运镜方式,实现3D空间表现力,在日本动画工业中已经应用得相当成熟,飞碟社更是其中翘楚。
无限城的空间感和失重感,本身就适配大银幕的特效呈现需求,全片2000余个镜头中,3D镜头占比高达680余个。该场景首次亮相于《鬼灭之刃》第一季最终集,鬼王无惨召唤下弦鬼的剧情;而在剧场版《鬼灭之刃:无限城篇》中,这里成为上弦鬼与鬼杀队的战场,建筑的变换升降、角色的移动坠落以及镜头的穿梭,都更为灵动流畅。公开资料显示,本次剧场版采用了新一代渲染引擎和3D建模流程,对技术进行全维度升级。根据官方宣传册爆料,飞碟社在这部电影中基本实现了「全员数字化」,成功告别了过往纸张绘画再转译的流程。
即便像回忆片段中那些非战斗的日常场景,比如炭治郎记忆里的飘雪画面,3D呈现效果同样出色,每一帧画面皆经过精心打磨。
此次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中,有不少泛二次元爱好者。他们或许并未完整追完《鬼灭之刃》的TV动画,甚至只是认识部分角色,但口口相传的好口碑,加之首周末极具说服力的高票房表现,让这部分非核心粉丝群体愿意主动走进影院尝试。
这部影片作为无限城决战的开篇之作,主要聚焦于猗窝座线,大量保留原作漫画的闪回与意识流片段,完整呈现了猗窝座的前世今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执着于追求变强的恶鬼曾经如何被命运反复蹂躏,这种剧情塑造方式赋予了角色更浓重的悲情色彩,也能调动起观众最普遍的情感共鸣。
对于一部院线电影而言,作大众化的表达也很重要。横向对比近两年引进的日本动画电影,同为体育题材,《灌篮高手》剧场版之所以能取得远超《排球少年》的票房成绩,除了 IP 热度积累的差异,更核心的是《灌篮高手》的故事本身具备成熟体育电影的特质,而《排球少年》的情感表达相对偏向核心粉丝。
作为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井上雄彦曾明确表示希望电影《灌篮高手》能够提供完全不同于动画和漫画的内容体验。选择以宫城良田这一并非原作主角的人物为中心再现全国大赛的最终篇,人气角色出场时间短、经典BGM不曾响起、刻画球场比赛时所使用的三渲二技术都一度成为巨大的争议点。但争议之外,还有大量对故事完整情绪流动和成熟叙事手法的好评。
近两年引进的日本动画电影票房冠军仍然是以8.07亿领跑的《铃芽之旅》。如果是《灌篮高手》仍有IP系列粉丝的情怀加持,新海诚的电影则以独立的动画长片形式出现,乃至于最终沉淀成导演个人强烈的美学风格和类型标签。
《你的名字》《天气之子》《铃芽之旅》等新海诚电影跳出传统日本动漫依赖长篇IP连载、积累核心圈层粉丝的常规路径,以孤独、思念、错过与救赎等普适性情绪为核心锚点,摒弃复杂世界观构建,转而聚焦青少年成长中的边缘感、话语权缺失、情感错位等真实困境,用细腻内敛的日常叙事替代热血战斗或奇幻冒险的传统青春表达,最终收获大批追求情感价值、认同真实青春叙事的年轻泛二次元群体。
11月7日,《中国电影报》报道《多方确认:暂缓日本进口片上映》,文中称《蜡笔小新:炽热的春日部舞者们》《工作细胞》等进口日本影片将暂缓上映,记者向影片引进方和发行方核实,此次调整是对日本进口片综合市场表现与我国观众情绪评估做出的审慎决策。
尽管相关内容引进受到未可知的阶段性影响,但长期来看,泛二次元内容消费需求客观存在并拥有可见潜力,问题在于谁能填补,如何填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声Pro”,作者:张书涵,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9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