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华强北”,脑子里第一下浮现的是什么?
我打赌,你想到的一定是“中国电子第一街”?或是新机同款要多少有多少的“山寨之都”?
但这条街究竟是什么样子?是高楼林立光怪陆离,商圈云集人声鼎沸,还是老旧工业厂房板车横行,一排排潮汕卤鹅瞪着隆江猪脚散发着油光?
每个来过华强北的人都留下了自己的故事。而我想告诉你的,是在这里感受到的商业脉动和时空交互,是专属于它的日与夜。
2020年6月1日,我来到华强北的一家公司实习,从此开启了382天的华强北探索之旅。
那时我住在离地铁站只有50米的实习生宿舍,是个工业厂房/工人宿舍改建的商旅酒店,长条形四四方方。外观看上去有点破,好在内部装修还不错。拉开窗帘,对面是另一栋正在改建的工业楼,标志已经拆掉了,不知前世,也不知什么时候结束工期,只是每天早上都会被砸窗的声音吵醒。
中联电子大厦更新前©微博
中联电子大厦更新后(笔者摄于2023年4月)
酒店1层大堂和4-6层的客房之间,还有两个夹层,租给了周边公司作仓库。电梯是共用的,每每碰到拉货的小哥,推着板车出入,停靠的楼层总是黑洞洞的,看不清里面有什么。
商住混用,这是华强北的常态。在华强北不到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这样的商旅酒店不下30家。它们多改造自旧厂房旧宿舍,价格实惠,不拒绝分租。
除此之外,金茂礼都、桑达雅苑、群星广场…二三十层的商住楼总挨在办公写字楼背后,许多专业市场的店家会租下一套,既作仓库,又作简易办公点,还能作员工宿舍,满足全用途需求,离电子市场、物流中心都近,价格还比旁边纯商用写字楼更便宜。
桑达雅苑楼下底商遍布,楼上便是商住混用公寓楼(笔者摄于2023年4月)
不同功能的空间好似不同颜色的积木,被灵活挪用、组装,从不循规蹈矩,一直在变换。混用或许带来外观的冲突和杂乱,内在却遵循使用价值的逻辑,按隐性的秩序运转。
华强北各类空间业态©都市实践
酒店楼下正对着一间物流公司的分拣站。晚上九点十点,加完班回宿舍,就会遇见货车到站。分拣员光着膀子吆喝着,把货卸到流水线上;若是再晚一些,就会碰到他们三五成群地蹲在门口扒饭——一坨青菜,一勺肉,白饭占了大部,加上一碗清汤。
©ShenzhenWeekly
走到酒店门口,榕树下散落着一地美女小卡片,到了白天全部消失,晚上又会忽然出现。我观察了好久,也没发现是哪位神秘人抛下的。
若是拐到酒店的另一侧转角,从一个不起眼的门洞里往里瞧,会看见大红色竖排的“舞厅”二字,类似霓虹的材质,在潮热的回南天里给人梦回漠河的错觉。
华强北的其中一家舞厅©公众号都市调查
华强北的前身是80年代兴建的上步工业区。从电子加工起家,逐步从制造转向商贸,成为世界闻名的电子市场。这个南北930米,东西1560米的区域四四方方,聚集了6万多家企业和4万多家个体工商户,每天有40多万人来往于此。
华强北区域范围及板车流线©深规院数字城市设计研究中心
得益于酒店的绝佳位置,我一有空就在华强北的犄角旮旯里乱走。这里从朝入夜,没有一刻不热闹鲜活,那些色彩、声响、味道,复杂而独特,一下就让我的五感活跃起来。街上忙忙碌碌的人、形形色色的商铺,光是观察它们,就已经乐趣无穷。
跨过深南大道对面的华强南,也是密集的通讯配件市场 ©小红书用户:Young
从燕南地铁站出来,是一条东西向的单向两车道——振华路。这是最适合商业云集的街道尺度。从站口向西,穿越华发路、华强北步行街,一直延伸到华富路口(九方购物中心),1公里的街道,一溜全是大大小小的食肆,不止上百家。
这里面既有连锁品牌——快餐、烤肉、米线;更多的是带着各地特色小本经营的个体餐馆——站口往前走点,你会看见一个戴着回 回帽的大叔在门口揉面,隔壁新疆小哥往竹签上串着羊肉;
往前50米,重庆小面的大姐早上7点就炒出了第一锅臊子,湖南杀猪粉汤水烧得滚烫;楼底转角处,便利店旁不起眼的“潮汕海鲜大排档”总在傍晚时分坐满,老板在狭窄的巷道边撑开几张桌子,招呼客人坐下,就着夕阳下“鱼饭”……
振华路(笔者摄于2025年9月,拍摄方向与文字记录的行走方向相反)
华强北街头巷尾的老字号小店(笔者拍摄)
如果你认为在这样一条人气旺的街上,随便开家餐馆都能稳赚不赔,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在华强北的一年间,我见过不止一家饭店换了五六茬老板。要想和扎根二十年的“深圳老字号”们同街竞争,单靠优惠噱头和网红流量是不够的,必须拿出十足的诚意和长久经营的手段。能留下来的,都多少有些拿手绝活。
每到饭点,街上、店里人头攒动。这时走动须格外小心,因为路总不够用——店门口排成长龙;着急送餐的外卖小哥飞驰而过;少年骑着电驴穿梭送货,车后架绑着一大摞,一条腿护着前面踏板上的一摞,另一只脚还勾着一架板车,简直是“脚踩两架车”的典范!
©新华每日电讯
然而觅食的人们目光总被一侧的店招吸引,走着走着便鬼使神差地停下,于是喇叭声、铃铛声、吆喝声、“特惠套餐”的塑普录音、急刹车轱辘磨擦的刺音……夹杂着“蟑螂药、老鼠药、蚂蚁药、臭虫药”的古早叫卖,一并响起。
走到振华路与华发路交接的路口,浓郁的焦糖香味吸引人向左望去,刚翻新的旧工厂宿舍楼下,黄澄澄的招牌“肥韬”映入眼帘。我至今在深圳吃过最令人难忘的“黯然销魂饭”便出自这家港式茶餐厅——流心太阳蛋与肥美的叉烧和饭粒完美融合,一口入魂。门口橱窗一排排金灿灿的菠萝包、蛋挞,刚出炉就被周边街坊一扫而空。
2023年时的肥韬茶餐厅,招牌现已焕新©小红书用户:amazing_2016
继续向前,青春回忆“以纯”背后是条骑楼街。走到中段,远远地,那股熟悉的牛骨清汤味沁入心脾——牛肉独有的香气还未被任何调料侵扰,带着丝丝萝卜的香甜,加上芹菜、炸蒜,潮汕牛肉弹牙爽滑的口感仿佛就在嘴里,忍不住深吸几口,是老家的味道!小有心机的老板在码满牛骨的汤锅上方安了架小风扇,把香味尽数送往街道,勾得人循味而来。无需招牌,气味就是最好的广告。
牛汤的香气还没消散,卤水的咸香已扑面而来。一只只油光光的卤鹅,吊着脖子垂头看着案板上朝天的猪蹄,垂涎欲滴。酷暑没胃口?隔壁就是潮汕番薯粥,一台几十款菜,豆酱麻叶、菜脯煎蛋、各色煎鱼,选上几样,佐点咸菜和黑橄榄,就着粥吸溜下肚,啊,舒爽!
振华路上的牛肉粿条汤(笔者拍摄)
番薯粥配菜 ©小红书用户:你迪大哥(左);卤鹅(右)
跟着板车小哥走进振中路巷道,这里饭点仍旧忙碌,包装店主忙着给货物打包。泡沫砰砰塞进纸箱,盒盖,胶带撕啦撕啦绕上几圈。空气里弥漫着百家饭菜的香味,混杂着汗水、胶带和纸皮的味道,复杂、温暖,又隐隐躁动。
熙熙攘攘的内街(笔者拍摄)
穿出巷口,忽地豁然开朗。贯穿南北的华强北步行街,60米宽,开阔大气。华强广场酒店和现代之窗大厦双弧相对,拉开华强北的门面。
南面,赛格广场高高矗立;赛格通信市场、华强元器件采购交易中心、华联发大厦、深纺大厦依次向北排开。步行街就像一块电路板,将地铁出入口、风亭、沿街建筑和商户串联在一起。
爬上步行街的观景台向南回望:暮色渐起,茂业天地和曼哈商业广场的电子大屏跳脱着绚丽的美妆广告,人们变得很小,沿街商户贴着墙面来回忙碌,下班和赶来夜生活的人群在广场上穿梭,大叔大妈们坐在台子上歇脚,小孩子在一旁奔跑;脚下,是同样热闹的地铁商业街;远处,北面银湖山与南面的香港鸡公岭遥相呼应,青山的背脊勾勒出夕阳余晖下最后一抹剪影。
华强北西北望,近处是振华数码城和赛格科技园,电子大屏所在是茂业百货,跨越中心公园和笔架山公园,远处高耸入云的高楼,是在赛格日立旧厂房原址上新建的深业上城(笔者摄于2021年6月)
远山和近景之间,是永远忙碌,又永远鲜活的人间。
公共钢琴的声音响起,略显笨拙,是位刚放下包裹的修理工。我站在巷口,眼前光鲜亮丽的“城市封面”,同我身后略显杂乱的旧厂房窄巷道形成巨大的张力。然而正是这张力拉开的巨型光谱,赋予此地无穷丰富的色彩。
华强北广场上的公共钢琴(笔者拍摄)
有序与无序之间,每个华强北人用力生活的痕迹,都成为构筑城市图景独一无二的元素。
这种“活出来”的空间复杂度,不仅给个体商业更广阔的可能性,还令华强北拥有超越高新园、深圳湾的“活人感”——伶俐的小妹、肯干的小哥,手脚忙个不停,脸上却少有大厂打工人的内耗。
华强北并不悠闲,却有种“怎么生存都可以”的松弛。足够丰富的空间层次,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立足之地。
茶余饭后,当华强北人谈起“一米柜台一夜暴富”的神话,仍能稀松平常地对待现实与梦想的差异。
毕竟,三分天注定,爱拼才会赢。
黄蜂与远处的群星广场:华强北人不是牛马,却像勤恳的蜜蜂,各自努力又相互依存,共同营造出复杂的群体生态(笔者拍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Q商业观察室”,作者:彬彬,编辑:锐裘,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9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