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中国主题为“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达19.2%,其中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而在65岁以上人群中,这一比例攀升至32%,女性更是超过半数。
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宋德恩在接受人民网健康“医”点通栏目采访时表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患者骨折风险显著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科学预防:饮食、运动、习惯三管齐下
在预防方面,宋德恩提出三大关键策略:
一、饮食日晒,给骨骼“充电”
牛奶、豆制品、小鱼小虾、绿叶蔬菜等都是优质的钙来源。然而,仅补钙并不足够,维生素D和维生素K在钙的吸收与骨骼沉积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维生素D主要通过日晒合成,建议成人每天裸露皮肤接受阳光照射10至20分钟,避开强紫外线时段。维生素K则广泛存在于深色绿叶蔬菜中。
二、适度运动,刺激骨骼
骨骼健康离不开适度刺激。低风险人群可进行跑步、骑行、阻力训练等中高强度运动;高风险人群则推荐快步走、太极等低强度活动。规律运动有助于维持骨密度,减缓骨质流失。
三、远离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控制碳酸饮料与咖啡因摄入、减少高盐饮食,是保护骨骼的重要措施。这些习惯已被证实会加速钙质流失,影响骨骼健康。
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目前,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手段。若发现“骨量减少”,可通过调整饮食和加强运动进行干预;若已确诊“骨质疏松”,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防止病情恶化。
宋德恩强调,骨骼健康如同“储蓄”,应在35岁前积极“储备骨量”,中年之后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发布时间:2025-10-19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