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6亿元并购背后,特变电工正在下一盘大棋

行业巨头出手,往往预示着风向的变化

特变电工的一纸公告,在行业内激起了不小的水花。

其全资子公司特变电工电气装备集团,将以9.46亿元收购扬州曙光电缆74.1942%股权。这不仅仅是一笔简单的股权交易,更是特变电工在深化产业布局的战略举措。

在当前电线电缆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利润率承压的背景下,这笔收购显得格外意味深长。通过这笔交易,特变电工将进一步强势深入核电、轨道交通等高端电力领域,这或许意味着公司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01 千亿关口,量变引起质变

特变电工正站在重要的关口上。

尽管公司近三年营收稳定在千亿规模——2022年960亿元、2023年982亿元、2024年978.7亿元,但这组数据背后是企业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变。特变电工并非陷入增长瓶颈,而是在完成从“量”到“质”的关键跨越

公司在净利润方面的表现,体现了其主动优化资产结构的战略决心。2024年,公司对多晶硅业务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资产减值计提优化资产质量,展现出管理层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这种主动的财务管理和业务调整,为公司向更高价值领域的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种转型在整个电线电缆行业都具有代表性。虽然行业整体规模超过1.7万亿元,但特变电工的选择代表了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共同方向:在规模基础上追求质量突破。公司正在通过业务结构调整,聚焦更具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细分市场,为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做好准备。

02 9.46亿,买下一块拼图

特变电工此次收购,是在已有电缆业务基础上的关键落子。

作为变压器行业的领军企业,特变电工早已不是电缆领域的“新兵”。公司原有的电缆业务覆盖电力电缆、电气装备用电缆等主流领域,但核电级特种电缆正是其需要补强的关键环节

收购曙光电缆,本质上是一次精准的技术升级。曙光电缆掌握的核电站用1E级K1、K3类电缆技术,与特变电工现有产品线形成完美互补。这些已经应用于秦山核电、三门核电等重点工程的特种电缆,将帮助特变电工完成在高端电缆市场的最后一块拼图。

从财务角度看,这笔交易更显精明。曙光电缆2024年营收22.36亿元、净利润1.24亿元的表现,不仅带来立即的业绩贡献,其高于行业平均的利润率更将优化特变电工的整体盈利结构。用9.46亿元买下的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通往核电电缆这个高门槛市场的“特权通行证”。

更重要的是战略协同。在“碳中和”目标下,核电产业年均千亿投资规模的时代已经到来。特变电工通过这次收购,不仅补强了技术短板,更在战略上完成了从传统电力设备向新能源高端装备的华丽转身。

03 并购后整合,站稳第一关

特变电工的并购只是开始,整合才是关键。公司计划通过市场、管理、技术、营销等资源整合,快速提升线缆产品产能。

这笔交易对曙光电缆的总估值约为12.75亿元。交易完成后,曙光电缆原董事长郑连元的持股比例将从30.12%降至6.3252%,特变电工将获得绝对控制权。这意味着,特变电工有能力推动深度整合,但也必须承担起整合带来的挑战。根据公告,特变电工计划从市场、管理、技术、营销等多方面对曙光电缆进行整合,以期快速提升线缆产品产能。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电线电缆行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演进。未来很可能会形成“3至5家全球龙头企业+若干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新生态。特变电工此次并购,正是在为这个未来格局做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核级电缆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包括Prysmian Group、Nexans等国际知名企业,特变电工要想在这个市场巩固和发展自身优势,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然而,并购后的整合从来不是易事。全球核级电缆市场强者环伺,特变电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提升自身竞争力,关系到特变电工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行业的转型方向。回顾行业内的并购案例,成功的并购往往能够实现1+1>2的效应,但这需要企业在文化融合、资源整合、市场开拓等方面做出大量努力。

结语

特变电工的收购不是孤例,而是证明,电力设备企业正从规模竞争走向技术卡位。

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在高端领域攻城略地,就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特变电工的选择,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通过这笔交易,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头在面对行业竞争和市场环境变化时的思考与抉择。

随着碳中和进程推进,更多高端细分市场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机器人电缆、深海电缆、航空航天电缆等前沿领域将创造新的增长点。

并购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的技术消化与市场整合。那些能将并购得来的技术转化为自身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领先地位。

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规模之争,而是技术、创新、价值的全方位较量。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准确把握趋势、快速完成转型的企业,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对于特变电工而言,9.46亿元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将收购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如何在市场更进一步,这些都是摆在行业各个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赵嘉楠,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7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