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重量级数学大奖同天颁发,获奖者中都有王虹。
国际数学界的2025塞勒姆奖,颁发给王虹和Vesselin Dimitrov。
塞勒姆奖被视为菲尔兹奖的风向标,据统计从1968年到2024年的56位塞勒姆奖获奖者中诞生了10位菲尔兹奖得主。例如陶哲轩在2000年获得塞勒姆奖,2006年就获得了菲尔兹奖。
在获奖名单公布之后,陶哲轩也是第一时间发文恭喜。
另一边则是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数学奖金奖,颁给王虹、邓煜、袁新意,三人都是北大数院校友。
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丘成桐发起,每三年举办一次,像菲尔兹奖一样限定45岁以下,也被称为“华人菲尔兹奖”。
双喜临门,祝贺祝贺。
王虹的履历堪称学霸中的学霸。她原本在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就读,后来因为对数学的热爱转到了数学。
2011年从北大毕业后,她前往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深造,又在巴黎第十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2019年,她在MIT完成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数学家Larry Guth。之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完成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助理教授。
2023年,她被纽约大学科朗数学研究所聘为副教授,今年刚刚晋升为正教授。
王虹同时还是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的终身教授,她是IHES历史上首位女性终身教授,也是该研究所数学领域的第14位终身教授。
此前IHES的13位终身教授中有8位获得过菲尔兹奖,这个位置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这次她获得塞勒姆奖的理由是“在解决调和分析和几何测度论中的主要开放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这也是她的主攻方向,在多个世纪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特别是今年她与哥伦比亚大学的Joshua Zahl教授合作,在一篇长达127页的论文中宣布证明了困扰数学界多年的挂谷猜想(Kakeya set conjecture)。
此外,她在傅里叶限制猜想、Falconer距离集猜想等问题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今年就在数学四大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
今年7月,王虹回到北大开展了3天讲座,台下座无虚席。
田刚院士和韦东奕都在第一排认真听讲。
挂谷猜想这一重磅成果,让很多学者认为,王虹将成为最有机会获得菲尔兹奖的青年数学家之一。
如今塞勒姆奖和ICCM数学奖金奖两大荣誉傍身,让她问鼎菲尔兹奖的机会又增添了几分。
而和王虹一起获ICCM金奖的另外两位——邓煜和袁新意,也非等闲之辈。
首先是邓煜,现任芝加哥大学教授,毕业于深圳高级中学后,进入北大数院07级,在大三时转学到MIT,并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期间曾荣获普特南大学生竞赛最高奖——Putnam Fellow和IMO金牌,以及斯隆研究奖学金、ICBS数学科学前沿奖以及MCA奖等。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非线性色散方程和波动方程、流体动力学、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的概率论和统计物理学,现已发表过多篇数学四大文章。
他和合作者们在偏微分方程与数学物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在二维高阶Schrödinger方程中,证明了Gibbs测度的不变性;在Schrödinger方程的弱湍流问题研究中,在最优时间尺度上严格验证了极限方程的有效性;此外,他还联合证明了三维重力–表面张力水波方程的小初值整体存在性;并且在流体力学方向上,揭示了二维Couette流在超临界函数空间中的不稳定性。
而他当前最瞩目的成就,莫过于今年初和马骁、Zaher Hani一起突破的希尔伯特第六问题。
该问题是David Hilbert在1900年提出的23个数学难题之一,其中比较广为人知的包括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第六题则要求学者从牛顿力学出发,通过玻尔兹曼动力学理论,推导出流体力学中的基本方程。
简单来说,就是将数学方法严格应用于物理学,并为物理学建立数学公理体系。
但要从粒子系统→气体动力学→流体力学,期间存在巨大的数学断层,这也导致该问题困扰了数学界一百多年,直到邓煜三人通过稀薄气体硬球模型和Boltzmann方程实现了一条数学严谨的推导链。
首先是在硬球模型(大量小直径粒子发生弹性碰撞)中,采用Boltzmann-Grad限制控制微观行为。然后将Boltzmann方程推广到任意给定存在时间,从而使中观理论的时间尺度大幅延长。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适当的流体极限,将Boltzmann方程推至宏观流体方程,最终推导出可压缩流体的欧拉方程以及不可压缩条件下的Navier-Stokes-Fourier方程。
至于为什么突然转向Boltzmann方程作为解决路径,邓煜自己也曾在知乎中解释道:
其实这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偶然的一次聊天中了解到Boltzmann可以长时间推导major open problem。因为当时已经有相当把握长时间WKE可证,便想着将NLS的技术反向类比到粒子系统上。而这就是这两篇Boltzmann文章的最初起源。
另一位获奖者袁新意,则是鼎鼎大名的北大数学“黄金一代”中的一员。
祖籍湖北省麻城市,在2000年获得IMO金牌后,本科进入北大数院,并随后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师从华人数学家张寿武。
目前回归母校北大,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担任教授一职。
袁新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rakelov几何、代数动力学、丢番图几何、Shimura簇以及L函数的特殊值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获得了瞩目的成就。
2022年,他和谢俊逸合作证明了几何Bogomolov猜想的所有情形。2024年,他又独自研究构造了准射影曲线族的容许典范丛,证明了一个关于曲线的统一Bogomolov型定理。另外他还在数学四大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曾作为首位中国人获得美国克雷研究所研究奖学金,并在2022年获得科学探索奖。
此外,袁新意、张伟、恽之玮、朱歆文在圈内还有着“数学界四小天鹅”的美誉,其中张伟和袁新意是博士同门,二人和导师张寿武一起就多个数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先是将库达拉猜想中的模性问题推广到了全实域,接着又建立了Waldspurger公式在算术代数几何下的模拟,并发表在《普林斯顿数学研究年刊》上。
回顾这段经历,张寿武是这样评价的:
袁新意是奥数冠军队成员,他的基本功没人可比,如果他说一个结论是对的,就肯定是对的;张伟思想太活跃,有很多想法。有些是对的,有些不完全对,但很有发展的价值。他们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但在一起合作非常愉快,对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哪有这么好的年轻的学生做好论文后还不想走,在这里待下来?!
而提及袁新意,就不得不提到刘若川、恽之玮、宋诗畅、肖梁和许晨阳等人,正是他们一起组成了北大数学群星闪耀的“黄金一代”。
他们这群00级左右的北大数院毕业生,包揽了2018年、2019年、2020年的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以及拉马努金奖、斯隆研究奖、美国国家数学学会百年纪念奖……等一系列国际数学界重量级奖项。
他们彼此之间扶持合作,共同在数学领域屡攀高峰。
用张寿武的话来说,就是:
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他们有什么东西不懂,就马上打电话给同学,同学也是另一行的高手,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竞争者,而是合作者。
最后回到此次ICCM金奖的三位获得者,在他们的身上也烙印着相似的数学轨迹:
都来自北大数院。 (其中王虹和邓煜都是07级)
都是明年国际数学家大会 (2026ICM) 的45分钟报告人。
邓煜和袁新意都是IMO的金牌得主。 ……
也许正如网友所说:
这是华人数学的奇迹之年。
参考链接:
[1]https://2025iccm.simis.cn/site/
[2]https://www.ias.edu/math/2025-salem-prize-winners
[3]https://mathstodon.xyz/@tao/115447803796232284
[4]https://qzc.tsinghua.edu.cn/info/1195/4666.htm
[5]https://mp.weixin.qq.com/s/qUjrnPpTfjqRlSZAgtigGA
[6]https://mp.weixin.qq.com/s/1sftTzh7OxPmnQ5rH8FIgQ
[7]https://mp.weixin.qq.com/s/oBWq3exr7zrT8zVnlGK4I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作者:梦晨 鹭羽,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8 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