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拉松,正式进入冷静期了。
2013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仅仅只有39场。2024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749场!今年4月20日,更是有多达43场马拉松比赛在同一天举行。
但如此盛况,可能要成为历史了。
今年10月,“马拉松新政”的传闻不胫而走。现在看来,越来越不像空穴来风。
一方面,今年包括西安马拉松、成都马拉松在内的许多赛事不再特邀黑人选手参加,而是让国人包揽冠亚季军。
另一方面,过去几周,全国有三四十场路跑赛事被取消或调整,一些规模上万人的城市马拉松说不办就不办了。最近连上海马拉松、南京马拉松这等大赛事,也宣布取消了健康跑、慈善跑的项目。
对于“叫停马拉松”“马拉松凉了”的趋势,网上一片叫好声,给人留下了“国人苦马拉松久矣”的感觉。
马拉松的泡沫,是时候该被戳破了。
支持举办马拉松的人,常拿马拉松的经济效益为理由。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无锡马拉松共有3.5万人参赛,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经济效益5.05亿元,同比增长78.2%,创历史新高;今年武汉马拉松外地跑者对赛事的拉动总效应为2.98 亿元,同比增长 40.2%。
“发令枪响,黄金万两”的背后,第一大助力是全国到处跑的跑者,他们是真肯花钱。
一个赞助商名额或慈善名额,跑者愿意花数千购买;一张比赛时的无水印照片,有的要价30元,跑者照付不误;许多知名马拉松比赛,一旦确定开赛日期,起点附近的酒店开赛前一晚的价格会飙升数倍,但依旧阻挡不了跑者的热情,一房难求是常态。
根据《2024中国路跑蓝皮书》,2024年认证赛事选手参赛半径,有60.68%都是非本地选手,意味着他们都要掏交通费、住宿费。一些人还会顺便多待两天来旅游,花费更多。
另一大助力是五花八门的赞助商。
运动品牌、食品饮料,以及那些八竿子打不到一撇的品牌,都想在一场全城直播的马拉松比赛里好好露脸。
所以能看到,许多地方的参赛包和完赛包的物资异常丰富,价值远高于报名费。去山西比赛,包里几乎必有一瓶陈醋;去贵州,有白酒;去河北,有酸奶;去山东,有啤酒……更让跑者不解的是,为何还总有一包火锅底料?
为了能回应跑者和赞助商的热情(钞能力),各大城市各显神通。最出圈的方式是把马拉松变成超长流水席,力求让跑者跑完胖三斤,还允许连吃带拿,因此不少人感慨:跑一场马拉松,最累的是腮帮子。
然而,这番热闹和泼天富贵,并不能平等地落到每场马拉松头上。
绝大多数跑者热衷于知名赛事,北马、上马、厦马等比赛自然是人满为患、赞助商挤破头。但另一边,去年全国700多场比赛里,只有70多场是有影响力的标牌赛事。
这也造成了一些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的马拉松赛事,常常要面临报不满名额、拉不来赞助从而亏钱的情况。
有媒体报道,许多中小马拉松赛事的成本通常在500万到1000万元之间,大型马拉松赛事则在千万元以上。一位跑步文创公司的负责人称,许多中小马拉松赛事,如果抛开当地政府的补贴费用,九成以上都会陷入亏损的窘境。
如此一来,经济效益成空,封路的不便倒是实实在在。
支持举办马拉松的人,另一个常见理由是带动全民运动。
毕竟相对其他运动,跑步没有太高的门槛,马拉松大军确实可能激发观众的跑步欲望。
但真相是,跑步是跑步,马拉松是马拉松,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运动,后者是极限运动;前者通常能强身健体,后者通常能加速面容老化。
不必用全民运动的标签给自己贴金,马拉松热潮说到底只是各种小群体的狂欢。
首先是一小戳中年人的圈内社交。
马拉松比赛遍地开花,但从参与人数来看,它还是小众运动。
根据公众号“慧跑”的统计,全国有1.18亿-1.39亿经常跑步人口,但参加中国田协认证赛事的全马+半马完赛者两者相加仅133.34万人。
为了这100多万人能在城市里肆意奔跑,全国人被迫做出让步。堵车难以避免;一路之隔的市民,回不了家;周末加班的打工人与单位咫尺天涯,怨气更重;甚至上医院都要多绕几公里。
市民做了牺牲,但换来的画面有时不堪入目。一些跑者在校门口、古建筑、路边随地便溺;为了快上几秒,一路随时乱扔垃圾;在补给点“薅羊毛”,拿走一大袋能量胶和特产;在镜头前喊话领导要求调班,让同事成为其马拉松梦想的垫脚石……
心累的当地人,不待见马拉松再正常不过。
其次是一小戳跑步网红的流量盛宴。
他们没有在大赛事站台的实力,在过去意味着没有奖金没有赞助没有收入。而现在得益于马拉松和短视频的爆发,不少人比职业运动员更受欢迎、赚得更多。
为了吸引眼球,每个网红都有自己的流量杀手锏。有人手拿“草根逆袭”剧本,从流水线工人或手机导购员逆袭成为国家健将;有人全程直播跑全马,成绩2小时30分钟以内;有人目标跑千场马拉松,肤色仅次于非洲选手;有人去“长跑王国”肯尼亚进修,并执意去那里的“冠军故乡”伊藤小镇,跑在当地黑人运动员身后吃土。
他们频繁参赛、整活,既是在跑步,更是在为直播、带货、广告的事业添砖加瓦。
最后是一小戳品牌的明争暗战。
蹭马拉松流量的品牌很多,想吃马拉松这碗饭的品牌不多。
然而正是这不多的品牌——特别是运动鞋服品牌——这些年制造出不少乌烟瘴气。
为了成绩和流量,品牌的“买脚”行为大行其道,专业运动员、跑步网红以及黑人选手都是目标人选。也因此,这些年中国马拉松被调侃是“非洲兄弟定向扶贫项目”。
更有甚者,为了确保自家选手能夺冠,品牌利用通过赞助赛事获得的特权,不让其他实力选手参赛,堪称黑幕了。
从始至终,马拉松只与一小部分群体的心情和生意有关,与全民运动相去甚远。
不少地方办马拉松,和文旅关系密切。
比起哈尔滨、淄博的全民热情,景德镇突如其来的“鸡排哥”网红,开封市万岁山景区的不断整活,通过马拉松刺激文旅发展,似乎更有迹可循。
但马拉松的赛道布置、物料采购、宣传推广、安保医疗、比赛运营、城市资源协调,综合起来难度不小。
跟风投入、大干快上的心态,只会催生乱象,成为不满的根源。
有的中小型赛事,为了所谓“国际范儿”,将80%的赛事预算用于邀请外籍选手,造成赛事服务方面预算减少;有的悄悄扩大比赛规模,却因为商业化能力不足,在物资筹备和奖牌制作等关键环节上吝啬投入。
2024年7月,中国田协发布了一条处罚公告,取消2025辽宁营口鲅鱼圈马拉松申请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资格。因为去年众多参赛选手在比赛结束后既没有拿到补给,连奖牌都被告知没有,颁奖区乱作一团,黑红出圈。
即使是大型马拉松,如果没有做好万全准备,也会有让人啼笑皆非的画面。
例如在最后冲刺阶段,赛事车辆突然出现阻挡住了精英选手的路线;比赛中,第一集团选手被误导跑错赛道,所有人无缘奖牌;选手在与对手争夺冠军的关键时刻,被志愿者强行将国旗塞到手里,打乱节奏。
草台班子只会给人心里添堵。够专业,才能给跑者和当地人带来好的体验。
所以现在的趋势,其实是件好事。
减少马拉松比赛,是要宁缺毋滥,从拼数量变成拼质量;严控中小赛事的外籍选手名额,是要回归体验,将原本用于邀请外籍选手的预算,投入到提升赛事服务、保障跑者安全上。
但另一边,也不能全都说停就停,一切归零。
一些地方现在不适合办马拉松,可以办十公里比赛、家庭跑、短距离越野赛等,慢慢积累经验。
那些大型马拉松赛事,也需要有对成绩和国际影响力的追求,不能把所有外籍选手拒之门外。更何况,如果没有外部刺激,国内运动员的成绩恐怕不容乐观(参考前不久的天津和成都马拉松的冠军成绩),有人甚至担心比赛会发展为国内运动员之间的“人情世故”,轮流做第一。
当狂欢转为冷静,正是新的开始。
冷静的人才更能明白:学会办好马拉松比赛,也是一场马拉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金错刀”(ID:ijincuodao),作者:祥燎,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9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