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干出两家上市公司

先从最近的一笔捐赠说起——

近日,正值西北工业大学建校87周年,陕西华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向西北工业大学捐赠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学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与材料学科发展等。而华秦科技掌舵人,正是西工大材料学院1977级校友折生阳。

外界鲜有知道的是,折生阳如今已手握华秦科技、铂力特两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创业以来,折生阳开始联合大学同学们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如今缔造超400亿市值。

70岁西工大校友,坐拥两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时间回到1955 年,折生阳出生在陕北清涧县折家坪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找到一份数学老师的工作。恰好赶上高考恢复,折生阳顺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学习材料科学与技术。

大学毕业后,折生阳就职于中航工业西安庆安集团有限公司热工艺研究所,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研究,更是以一个本科生身份成为国家航空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年仅27岁,他就成为庆安宇航设备公司热工艺所所长,之后又升任至陕西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原本仕途顺遂的折生阳,却选择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正值下海创业热潮,1992年,折生阳也选择辞职,创建了“陕西华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即华秦科技前身。彼时,做国家干部还是下海从商,选择稳定的工作还是创业?折生阳也挣扎过。多年后他曾如此谈过“下海”的初衷,“发展推广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走产业化道路。”

创业总是存在各种挑战。公司创立之初,折生阳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好不容易看中的办公室也要每年10万元的租金。手握6.5万元积蓄的他,不得不拜托了身边朋友做担保,才有了容身之所。有了办公室后,折生阳从科研项目策划、可研报告撰写入手,逐渐发展到项目论证、可行性评估,展开了全省范围内的科技服务咨询业务。

仅在公司创办的第一年里,毛收入就达到六百万。赚到第一桶金,但折生阳显然不甘心只做咨询生意。1996年,华秦科技就以西北工业大学周万城教授团队为主,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进行特种功能材料技术预研和培育。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华秦科技都通过公司收入反哺科研项目。这一过程中,员工们也曾对投资这些周期长、见效慢、前途未卜的“高新技术”持怀疑态度。但折生阳坚定地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要做好巨资‘打水漂’的准备,不然就不可能有科研成果。”有意思的是,一次经费短缺时,折生阳还通过炒股解决了燃眉之急。

这一研究就是十年起步。2012年,华秦科技隐身材料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在军工领域某型号装备上通过考核,这家公司也正式步入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的新阶段。时至今日,华秦科技已经成为特种功能材料的“隐形冠军”,实现航空航天及高端装备领域关键核心材料的创新研制和自主保障。

2022年,华秦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一举成为当时年内最贵新股。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他首次登上敲钟舞台。2019年7月,铂力特作为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登陆A股市场,这是一家专注于工业级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的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能源、汽车、工业、电子、模具、医疗牙科、大学科研等。折生阳也是铂力特的实控人之一。

今年70岁,折生阳手握两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合计市值超400亿元。

回馈母校

创业三十余载,折生阳与西工大早已紧密交织在一起。

多年来,折生阳与母校西工大探索出一条较为成功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西工大主要专注隐身、伪装、防护等技术的基础与前瞻性研究,华秦科技侧重竞争性、直接应用型的技术开发以及实际应用,双方共享研究成果。

昔日同窗成了折生阳重要的合作伙伴。大学时期,折生阳和周万城是同班同学,经常和同专业的黄卫东、介万奇一起学习。不同于折生阳的选择,其他几位都在毕业后选择留校,继续科学研究。

但兜兜转转,缘分又让他们走到一起——周万城团队负责华秦科技技术研究;2011年,折生阳又出资与黄卫东教授的科研团队合作,成立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即铂力特的前身。这才有了如今两家百亿上市公司。此外,折生阳还与介万奇教授团队共同成立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华秦科技、铂力特团队中,不乏西工大校友面孔——华秦科技高管团队中包括折生阳、周万城、罗发、黄智斌等,超半数都来自西工大;铂力特董事长兼总经理薛蕾毕业于西工大材料学学院、非独立董事孙晓梅毕业于西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独立董事徐亚东是西工大材料学院教授……

“母校是我们梦想启航的地方。”正如折生阳在捐赠仪式上回忆,“正是母校这片沃土,为我们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科技与管理人才,提供了前沿的科研支持,才让我们有能力、有底气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突破,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成功不忘桑梓地。据报道,2011年至今,折生阳及华秦科技、铂力特已累计向学校捐赠资金和实物共计价值超7000万元,有力支持了学校人才引进、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学院发展和校友创新创业等。如今再次捐赠1亿元,将专项用于支持学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与材料学科发展等。

这样一幕发生在西工大并非偶然。

地处西安,西工大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却是被国家认定的国防工业院校,也被大家亲切称为“国防七子”之一。过去数十年,西工大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多个国防特色鲜明的“第一”。历史上,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均由西工大培养。

也正是因此,带有浓厚的工科基因,西工大盛产“高精尖”项目,它们上天、入地、下海,在航空、航天、航海、材料和制造等多个硬核领域,形成一支独特的创业军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吴琼,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9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