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巨头“爆单”储能,阳光电源冲刺港股,3000亿市值背后的野心与风险

阳光电源“储”势冲港股:账面现金近百亿仍二次募资,估值锚从订单转向“技术+在地化”。

10月5日,阳光电源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

10月28日,阳光电源发布三季度财报,三大核心盈利指标均实现大幅提升。

这家市值站稳3000多亿元的光伏巨头,从年中报披露的数据开始,储能已经超越光伏成为第一大营收来源,今年整体朝着储能发货量(非订单量)40-50GWh的目标迈进。

一边是储能订单接到手软,一边是主动叩响港股大门,选择背后,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答案或许在于巨大市值的体量之上,阳光电源正面临着基本盘升级、护城河加固与成长性突破的诉求。

反过来讲,港股正是其进一步撬动全球化棋局的关键支点。

01

基本盘稳不稳?

营收高增下的资金烦恼

首要的问题是,阳光电源的基本盘如何?

实事求是地分析,高速扩张的表象下的确已浮现资金承压的情况,“稳中有忧”的格局通常构成了其寻求新增融资渠道的底层逻辑。

拆解到核心财务数据看,基本盘的“稳”有扎实支撑,前三季度营收约664.02亿元,同比增加32.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18.81亿元,同比增加56.34%。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9.14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1133.14%。

但繁荣数据的背后,也不是没有忧虑。

三季度财报发布同日,阳光电源发布前三季度减值计提公告。公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计提信用减值与资产减值准备合计12.80亿元,其中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占比超六成。此外,截至三季度末,应收账款期末余额271.80亿元,虽较年初的276.40亿元略有下降,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基本盘的“稳”建立在高速扩张之上,而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阳光电源需要讲出新的资本故事,开启新一轮IPO似乎是一种好选择。

02

护城河如何?

技术壁垒下的全球化是一道考题

理论上,产业界内外认为,阳光电源以技术专利与场景落地构建的护城河足够深厚,相对而言在全球贸易壁垒加剧与行业竞争升级的双重挤压下,这条护城河正面临“不进则退”的挑战,逻辑在于,行业卷完光伏产业后,又会不会卷到储能?

当然,阳光电源的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核心的护城河。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32.16%,且今年以来阳光电源新获得专利授权496个,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2%。

技术转化为了实际的商业生产力,比如:截至2025年,公司储能系统累计出货量达70GWh。不过,护城河也面临一些压力。

外部来看,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级,美国关税政策使国内储能产品出口成本增加,欧洲市场也在酝酿技术标准壁垒,内部竞争同样白热化,一些其他行业的大厂凭借通信技术优势在逆变器领域紧追不舍。而且,特斯拉则以垂直整合能力抢占高端储能市场,加上行业价格战已导致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均价2025年下降12%,这些都构成了挑战。

也就是说,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本地化产能布局,相较于液冷技术迭代、氢能电解槽研发等需求仍有提升空间。

客观而言,“真正的护城河不是靠一项技术吃一辈子,而是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如果阳光电源在新一代光伏与储能产品研发、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投入更多资源,也通过IPO撬动资本力量,进而夯实技术壁垒与全球化能力。

实际上,在新能源行业“技术迭代一日千里”的竞争中,“研发+产能”的双轮驱动,大概率才是抵御竞争的根本保障。而基本盘的资金压力与护城河的巩固需求,共同指向了同一个答案:必须通过多元化融资打开增长空间。

03

成长性怎样?

储能红利下的第二曲线也不能躺赢

阳光电源的成长性毋庸置疑,赴港上市某种意义上也是新赛道造血,并为持续抢占全球化红利的战略布局。

储能赛道的高景气度仍在延续,为成长性提供了坚实基础。2025年全球累计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规模突破980吉瓦时,年度新增装机量达380吉瓦时,其中电网侧储能同比增长62%,光储融合项目占新建电站比例达58%。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本月发布的《2025年下半年储能市场展望报告》预测,中国、欧洲、中东等市场需求强劲,预计到2035年全球累计装机将达2TW/7.3TWh。

阳光电源显然正在深度受益于这一趋势,全年目标锁定了40-50GWh。

有很好的商业化机会,竞争同样也激烈。

尤其是在欧洲储能市场,阳光电源的最大竞争对手是特斯拉,与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等也构成重要竞争关系。国际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Mackenzie)发布了《2025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2024年,特斯拉以15%市场份额居于第一,阳光电源市场份额为14%,居于第二。

因而,成长性的隐忧不容忽视,加之储能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2025年国内储能采招市场订单规模达179GWh,同比激增150%,但价格战导致部分企业毛利率跌破20%。

站在行业视角,成长的本质是穿越周期的资本耐力赛。

所以,阳光电源选择港股上市,正是为这场耐力赛补充燃料。港股对新能源行业的估值逻辑更贴近国际市场,便于公司获得全球化溢价。更短的再融资周期,能让其快速响应海外订单与技术研发需求。从募资用途看,海外基地建设与数智化升级的资金投入,直指“全球化产能+技术迭代”的核心增长逻辑,这不仅能规避贸易壁垒,更能抢占新兴市场先机。可以说,港股上市不仅是为了成长性,也是为了将现有成长动能转化为长期竞争力。

回溯阳光电源的港股上市之路,从2024年拟发行GDR,到2025年转向港股,这场资本选择可能已超越“缺钱与否”的表层讨论。

在3000多亿市值的节点上,这家企业面临广阔的业务前景,也有新的压力,既要稳住储能高增的基本盘,又要加固技术护城河以抵御竞争,更要培育第二曲线穿越行业周期。

港股市场提供的,不仅是资金活水,更是全球化的估值标尺与融资效率。当储能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当全球新能源竞争进入“技术+产能+资本”的综合较量,阳光电源的选择,本质上是中国新能源企业从“本土巨头”向“全球领袖”进阶的必经之路。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上市背后更值得思考的是:在新能源赛道的下半场,究竟是短期订单驱动的增长更可持续,还是技术壁垒与全球化能力支撑的成长更具价值?

而阳光电源后续的市场表现,或许将给出最真实的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朱新,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30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