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电池独角兽宣布破产

电池老炮要倒闭了。

近日,德国电池企业BMZ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为欧洲本土电池产业的困境再添沉重一笔。

成立于1994年,BMZ被视为欧洲锂电池先驱,业务始于从中国采购零部件组装电池包,再卖给欧洲客户。巅峰时期公司估值超20亿欧元(约160亿元人民币),并雄心勃勃计划建设德国首个大型锂电池工厂。然而转型收效甚微,随着核心客户流失,公司最终破产。

在此之前,欧洲电池明星企业Northvolt的陨落同样令人唏嘘。面对全球竞争,欧洲新能源产业优势不再。正如最近欧美八位风险投资人来中国考察,深受震撼。

一家电池巨头破产

曾估值160亿

BMZ的故事起源于一位创业老炮。

1966年,Sven Bauer出生于德国东南部一个家境贫寒家庭。他从基层工人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工程师。1994年,因工作接触到锂电池,年轻的Bauer敏锐地认为这就是未来,果断创立电池企业BMZ(意为电池组装中心)。彼时正值石油主导的时代,他的选择被许多人视为冒险甚至疯狂。

起初,BMZ的商业模式清晰而务实:不自产电芯,而是从中国、韩国等地采购锂离子电芯,再将其集成组装成电池模组和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园林工具及医疗设备等领域。

“我们在欧洲几乎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Bauer称公司是将锂电池带入欧洲的先驱。市场确实比他想象得还要大,BMZ一度成为亚洲电池最大买家,服务对象包括叉车制造商凯傲、医疗器械制造商飞利浦和园艺工具巨头斯蒂尔等公司,为其提供从储能电池研发、物流、零部件供应再到回收利用一站式定制服务。

野心逐渐显露,BMZ开始押注自研电芯。早在2018年,BMZ收购电池电芯品牌TerraE,计划以此为基础,在2020年前建成德国本土首座大型锂电池工厂。公司曾承诺在扩建第一个阶段花费3亿欧元以实现4 GWh产能,中期规划达到8 GWh产能。

然而,理想未能照进现实。TerraE并未实现本土量产,如今其使用的电芯仍依赖亚洲一级供应商的生产线,主要产品是NMC/NCA及LFP类型电池,用于电动车电池系统的配套供应。

同时,公司战略重心悄然转移,从非动力领域向动力电池倾斜,聚焦商用车领域。BMZ开始为电动大巴制造商Eurabus供货,并与戴姆勒客车部门签下长期协议——据传这是欧洲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电池供应合同之一。2021年,BMZ曾传出IPO消息。彼时公司当年营收约为4亿欧元,已成为欧洲最大的电池系统制造商之一,估值达到了约20亿欧元。

次年,私募股权机构SKion GmbH收购了BMZ 20%的股份。机构背后掌门人是宝马汽车集团继承人、德国女首富Susanne Klatten。她对BMZ寄予厚望,表示非常看好BMZ以及未来市场潜力,称能源转型的核心在于先进电池系统的突破与发展。

历经数十年,BMZ在全球拥有超过2300名员工,子公司遍及中国深圳、美国、日本、波兰等地。然而,就在看似稳步前行之际,危机悄然逼近——这个曾闪耀一时的电池帝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何陨落?

盛极而衰,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直接原因是流动性危机。在一篇新闻稿里,BMZ表示此举是由于失去了一家储能领域的主要客户。该客户流失导致公司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包括法律纠纷和额外成本支出,最终引发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危机爆发前,BMZ曾试图紧急自救。早在2024年,公司宣布将在德国境内裁员约20%,涉及约160个岗位,计划总共削减640个职位。创始人Bauer解释称,“我们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这是一次生存转型。否则,公司将难以为继。”

但这些努力未能扭转局势。

事实上,动力电池产业研发建设周期长、前期资本需求大、技术门槛高,这意味着并非所有国家与企业都具备“自研自产”的能力。 尽管近年来BMZ大举押注,但转型成效有限,巨额投入在市场需求波动与成本攀升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几乎没有缓冲空间。

直到上周,BMZ旗下两家德国子公司因资不抵债申请自主保护,并获当地法院批准。与此同时,母公司BMZ控股也因对这两家公司承担担保责任,被迫同步申请破产保护。

目前,管理层正着手制定重组方案,计划在破产程序完成后,将核心运营业务剥离至新的企业架构中。得益于股东提供的过渡性资金支持,公司表示现有客户关系将得以维持,业务不会立即中断。

一位德国汽车行业专家对此评价道:“那艘船已经驶离港口了。就像Northvolt的折戟一样,欧洲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电动汽车电池产业的希望已然破灭。” 这句话道出了欧洲在新能源竞争中的尴尬处境。

这一幕似曾相识。

更早之前,欧洲最大动力电池公司Northvolt宣布破产。成立于2016年,Northvolt有“欧洲宁德时代”之称,不到8年融资150亿美元,是欧盟成立以来获得融资最多的创业公司,高盛、大众汽车等都曾重仓下注。

电池独角兽相继陨落无疑给欧洲新能源行业带来沉重一击。彭博社评论称,欧洲试图打破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主导地位的努力正在失败。

一趟中国考察

VC反思:这些领域不用再投了

这一幕让我们想起最近欧美VC的一趟中国考察。

“追赶没有意义,游戏已经结束了。”前不久,八位来自西方风投机构的投资人来到中国考察新能源产业,经历了一场“认知海啸”。

Kompas VC 合伙人、高盛前投资银行家Talia Rafaeli坦言,出发前就已知晓中国在电池和能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亲眼看见如此巨大的差距,让人不禁怀疑欧美的竞争对手能否生存下去。她发出感慨:“每个人都应该做这样一次旅行。”

“那不是想象中人声鼎沸的工厂。”2150联合创始人Jacob Bro面对宁德时代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以及钠离子电池量产路线图时,反复使用徒劳来形容当时的感受。无论是技术创新速度,还是量产交付能力,或是产业链布局,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都占据了“全方位”的碾压优势。

从零开始复制并拍马追上,几乎不可能。这已不只是资金问题,而是系统性优势的体现。考察结束回国后,这些投资人列了一张「不可投资清单」——正如德国风投机构Extantia Capital和Planet A Ventures双双表示,已决定不再投资电池制造等领域的西方初创企业,转而寻求与中国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合作。

他们认清了一个现实:全球清洁能源的竞争,早已不是差距的问题。当西方仍在政策辩论与监管博弈中徘徊时,中国已在全产业链的规模化上构建起完整的闭环。对欧美初创企业而言,真正的挑战已不再是能否追上,而是没有了入场资格。

多年前,曾毓群就亲自挂帅宁德时代出海业务,带领团队频繁调研欧洲市场。过去五年间,宁德时代在欧洲从零起步,相继在德国、匈牙利建厂,目前已占据欧洲电池近半市场份额,是欧洲最大的电池供应商。

“如果(欧美)想要在电池领域赶上甚至超过中国,它们可能必须从教育着手。”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在媒体采访中道破了关键,相比欧美国家,中国仍然有许多大学在从事电化学方面的研究,但相关专业在欧美并不受欢迎,这是中国拥有大量电池行业人才的原因。

正是一位位看似渺小的个体,改变了这场产业潮水的方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王露,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1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