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常常有一种“跟不上节奏”的感觉。新工具、新平台、新算法层出不穷。组织的结构与流程也在不断更新。领导者所面对的挑战,远不止市场竞争这么简单。
今天的管理者不仅要处理复杂多变的业务问题,他们还要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人性冲击、伦理困境与信任危机。
过去那种以控制、流程、效率为主导的领导方式,似乎不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看到,组织韧性和员工的长期投入、幸福感,都无法仅靠KPI和制度来驱动。反而,那些真正有穿透力的领导者,往往具备另一种特质。他们懂得看见人、理解情绪、回应关系。他们能够在技术洪流中,守住人性的温度。
所以,我们想谈谈“关爱”。这不是泛泛的温柔,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能力。这是一种看见全局又能照顾细节的智慧。在AI、数据与算法正在重塑管理逻辑的当下,领导者需要一种新的能力结构。他们既能驾驭技术工具,也能呵护团队情感;既能推动绩效提升,也能维护心理安全和组织信任。
我们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关爱型领导力”的路径。它不再将理性与情感割裂,而是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它不再把科技和人文视为对立,而是努力在两者之间搭桥;它不追求掌控一切,而是致力于建立可以共赢、共感、共成长的组织生态。这也许正是未来最需要、也最难培养的一种领导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领导者,往往始于“关爱”二字。与其说影响力来自头衔或权力,不如说它源于一个人能否在风浪中稳住自己,也照见他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领导力的核心,不再只是“如何推动他人”,而是“如何照顾好自己,从而激发他人”。
我们最近在《应用心理学》(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探讨了一个听起来很“柔软”的话题:家庭中的感激,是否会影响领导者在职场中的表现。
研究采用了三个真实情境下的田野实验,涵盖三组独立样本:
(1)103位中层管理者(共收集828份日记数据);
(2)116对领导者与下属(共232份问卷);
(3)109位来自不同行业的领导者(共327份记录)。
我们邀请参与者在每天工作开始前,花十分钟静下心来,回顾一个被家人感谢的瞬间。他们需要写下那个场景、那句感谢的话,以及当时的情绪体验。乍一看,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则温情插曲。但这几分钟的感激反思,却像一股温暖的暗流,唤醒了领导者内在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我们发现,在那些进行反思的日子里,领导者更容易在工作中展现出支持他人、赋能团队的行为。他们在压力之下更有耐心,更愿意倾听、共情和帮助下属。表面上,这只是一次情绪调适;实际上,它是一种深层次的领导力转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因为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是“被需要的”或“有价值的”,这种正向的内在感受,往往会延续到更广阔的工作场域,激发出更积极的行为反馈。
这种心理机制背后,指向我们对几个根本性问题的认知:“我是谁”“我对谁重要”。它提醒我们,领导力从来不是一套技巧或话术,而是体现在你每天的生活方式——你如何感受、如何对待他人、如何与世界连接。
类似的研究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华盛顿大学的基拉·沙布拉姆(Kira Schabram)团队在《管理学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在情绪劳动强度极高的岗位上,“关爱自己”与“关心他人”能分别缓解不同类型的职业倦怠。
具体而言,自我关怀有助于减轻情绪耗竭,而对他人的关爱则能防止陷入犬儒与冷漠。他们进一步指出,关怀行为能够激发我们内在的心理资源,如自我控制、归属感和自尊,从而提升个体的恢复力与长期绩效。
这些发现共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管理信号:真正可持续的领导力,始于善待自己。当领导者长期处于高速运转、不断输出的状态,却没有及时照顾好内在情绪,就很容易在关键时刻出现精力枯竭或关系断裂,甚至误伤团队、反向耗损组织。
“气压骤降时,请先为自己戴上氧气面罩。”这句来自飞行安全指南的提醒,不只是个人生存的规则,也隐藏着深刻的领导哲学。唯有先稳定内在,方能在风暴中成为他人的锚点。
因此,未来的领导者不应仅仅被视为执行战略的高手或推动增长的引擎,更应是内外联结的引领者。他们既能敏锐洞察外部变化,也能温柔地照顾自己的状态;他们能够在复杂中做出理性决策,也能在人群中点燃希望与信任。他们的影响力,来自内心的清明、价值的坚定,以及对人的真实理解与尊重。
真正有力量的领导,不是靠声音的大小赢得尊重,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自我滋养与他人回应中,建立起深远而稳定的信任。这种信任,才是穿越复杂与不确定的最可靠的资本。领导者的成长,也许就从每天的一个小小反思开始—不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别人,而是为了先更好地看见自己。
过去几年里,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在AI时代,管理者到底该信“人”,还是信“机器”?如果说以前这个问题还只是哲学层面的讨论,那么现在,它已经成了人机合作时代中每位企业领导者案头的现实难题。
在技术飞速演进的当下,我们的确走得很快—语音识别、图像生成、算法调度……几乎每天都有“新突破”的新闻。但走得快,不等于走得远。技术所承载的,并不只是效率,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判断、选择甚至关怀,交由机器完成时,那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浮现了:我们希望科技成为怎样的同路人?
斯坦福大学的李飞飞教授曾说:“技术的发展必须由人文精神引领。”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她发起的“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就倡导,伦理、公平与多样性不能只是事后的修饰,而应当是从系统设计伊始就被嵌入的出发点。这种理念,正是今天领导者在面对技术改革时最需要的价值坐标。
我们也看到了AI被“善用”的许多实例。蒙纳士大学包郑扬(Leo Bao)教授团队的实地实验表明,AI因其稳定的情绪反馈与非人格化处理方式,在教学场景中能有效减少性别偏见,提高学生的专注与成绩。香港科技大学的韩妙哲团队则发现,即使组织中只有2.4%的任务涉及AI,仍然足以在突发危机后显著加速企业估值的恢复。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当AI被合理设计,它不仅能“做事”,也能“托底”。
但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技术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做得更快”或“更智能”,更关键的是,它是否能够“做得合情合理”。马里兰大学王雯(Wen Wang)与合作者提出,我们可以将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能划分为四个维度:认知智能、情绪智能、社交智能与创造智能。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认知推理、情绪表达甚至某些创造任务中,像GPT-4这样的模型已展现出超越人类平均水平的表现。然而,当涉及理解他人的社会动机、识别心理状态、展现自我效能等社交智能核心要素时,AI仍明显受限。也就是说,它可以“看起来像人”,却还无法真正“像人那样理解人”。这提醒我们,技术的边界并不止于算法精度,更在于它是否能在复杂的人类互动中,做出具有伦理温度与人情厚度的判断。
我们有时容易被AI那“仿佛很懂你”的语气所迷惑。但它的“理解”是基于数据回归,而非情感感知;是基于预测,而非体会。这就像在与一个熟练的模仿者对话,它懂格式,却不懂你真正的挣扎。领导者要意识到,技术也有它的“情绪盲区”,我们不能把本该由人承担的温度,也一并外包给它。
人机关系的复杂性尤其体现在协作信任的维度上。韩国学者柳相锡 (Sangseok You) 团队的研究表明:在与机器人并肩工作的情境中,人类对性别差异的敏感度反而更高。当对方是机器人时,性别的差异更容易削弱快速信任。相比之下,个性或工作风格的差异更容易被接受。这一发现提示我们:传统基于人际互动的信任机制难以直接用于人机协作。我们面对的问题已不再只是“如何与同事沟通”,而是“如何重新定义谁是我们的同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技术有时“像人”,但并不“是人”。波士顿大学高原团队的研究表明,大型语言模型(LLMs)虽然能模拟人类语言表达,但在没有真实经验、目标与情感的前提下,其决策方式与人类在根本上不同。这种“像人”的假象,一旦被误用在管理决策中,可能带来令人始料未及的伦理后果。
我越来越相信,未来真正有远见的领导者,不是那些只懂如何“拥抱AI”的人,而是那些知道什么时候让位于AI、什么时候必须由人亲自出场的人。他们懂得算法的长处,也知道人性的底线;他们重视效率,但不牺牲意义。
科技越强大,越需要人文的约束;算法越精准,越需要价值的辨析。我们不能也不应指望技术解决所有问题。技术可以放大我们的能力,但只有人文,才能放大我们存在的意义。
这是我作为一个管理与领导力的研究者,在与众多高管、团队交流后的真实感受。所谓“以人为本的科技管理”,说到底,不是让人变得像机器,而是让科技变得更像人,为人服务。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的企业管理者都愿意谈ESG、谈社会责任,但一说到“关爱员工”,往往被贴上“软”的标签,甚至有人笑称那是HR的“情绪项目”。可事实上,一个组织到底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真正理解“人”的重要性:不只是客户的满意度,也包括员工的状态与尊严。
在全球商业加速重塑的当下,领导者们正被迫面对一些深层问题:怎样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牺牲员工的福祉?怎样在强调客户体验的同时,避免对组织内部的消耗?过去的“二选一”思维已经不适用了,真正有系统眼光的领导者,必须学会在价值张力中找平衡,而不是简单地做减法或加法。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和服务型企业管理者的对话。我们聊到“顾客至上”文化时,他苦笑着说:“我们天天讲客户第一,但员工天天在心里数着离职倒计时。”这种“外部满意、内部耗竭”的模式,在不少组织中屡见不鲜。员工为了交付“高标准”,不得不长期透支自己的时间与情绪,结果是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早已疲惫不堪。更糟糕的是,这种疲惫无法被绩效指标真实反映,却会在团队协作、人际关系和创新意愿上悄然“泄压”。
从管理逻辑来看,是时候换一种视角了:将员工视为“内在顾客”。组织不只是服务客户的工具,也要成为滋养员工的平台。把“关爱”落到制度和文化中,不仅仅是为了“留住人”,而且是为了真正激发人的能量。这不是什么理想主义,而是一个现实的商业命题。
我们也注意到,组织灵活性正在成为下一代领导力的核心能力。在我与合作者对中国与韩国近200对双职工家庭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男性员工的工作灵活性提高,不仅能改善其自身的家庭投入,也显著促进了其伴侣的职业表现。这一发现不仅打破了性别角色的传统假设,也提示企业,提高男性员工的家庭参与能力,是实现组织性别平等与绩效共赢的关键路径。
企业层面的实践也为此提供了有力佐证。携程的“混合办公”政策至2024年已帮助员工节省通勤时间70万小时,显著提升了员工幸福感与家庭和谐,尤其对女性员工影响更为积极。携程董事长梁建章与合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发布的研究进一步指出,灵活办公政策对女性职业发展具备强力支撑效应,是组织治理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工具。这一系列发现共同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灵活性不是对管理秩序的妥协,而是对人性复杂需求的理解与回应。
与此同时,AI与算法在企业管理中的渗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少公司开始尝试用AI系统打分定绩效、排班排任务。刚开始看起来非常“高效”——数据客观、计算精密。但慢慢地,员工的反馈就来了:他们觉得“被系统管着”,没有被理解、没有温度。有个外卖平台的案例甚至引发了社会舆论——骑手为了满足算法的时间要求,不得不违章穿行,安全感和尊严感双双降低。
这些故事让我意识到,技术的确能提高效率,但不能代替对人的理解与照顾。一个真正成熟的组织,不会把“有温度的判断”全权交给算法。领导者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做到平衡,在技术与人性之间搭起桥梁。“有温度”的技术应用,不是慢,不是低效,而是负责任的体现。领导者不能只追求系统的精准,还要关注系统带来的心理感受与文化影响。
如果说客户满意是组织的外在价值,那么员工状态,就是其内在能量。在未来的管理世界中,我们不能只看外表的漂亮数据,还要看结构是否稳固,文化是否温润,个体是否被支持。真正有远见的领导者,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为“人”设计系统,还是让“人”适应系统?
管理从来不只是“做事”,更是“懂人”。如何构建一个能关心客户、也不辜负员工的系统,是我们这个时代留给管理者最深的考题之一。而答案,往往藏在那些看似柔软的角落里。
在经历了组织结构、技术工具与员工价值观的深度变革之后,未来的商业社会对领导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那么,什么样的领导者能够胜任这个时代的挑战?
结合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和信息系统管理的实地研究,我想分享几个未来企业领导者特别需要具备的特质—它们既有认知层面的能力,也有人格和价值观上的修炼。未来真正能带领组织穿越不确定性的,不是那些最会发号施令的人,而是那些能在变化中稳住自己、读懂他人、理解系统张力的人。
1.系统性同理心(systemic empathy):不只“懂人”,还要“懂系统中的人”
我们常讲“同理心”,但未来的领导者需要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同理心。不仅要能感受到一个个体的情绪,更要看懂背后组织结构、角色定位与资源分配之间的张力。比如,一个业绩不佳的中层,可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任务目标和资源之间本就不对等。系统性同理心使领导者能在跨层级、跨部门的复杂场景中,做出更具协调性与远见性的决策,让组织在变动中保持有机联结。
2.情绪整合力(affective integration):不只情绪管理,而是“带情绪的领导力”
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会议里气氛剑拔弩张,一个小问题可能被无限放大。这个时候,情绪整合力就特别重要——你要能觉察并接住现场的情绪,同时保持自己的定力,不陷入情绪反应中。更进一步,你要营造一个大家愿意说真话、敢于表达不满但又不会破坏信任的空间。在高压与不确定成为常态的工作环境中,领导者其实就是一个组织情绪的调音器。如果你能在混乱里传递出稳定、安全、信任的信号,整个团队就会更有韧性,也更有创造力。
3.价值导向的灵活性(value-driven flexibility):坚守价值,不等于僵化
真正的灵活,不是反复无常,而是在清晰价值观的指引下进行策略调整。比如,有的组织开始推行弹性办公,但执行方式极度僵硬,反而适得其反;而有的组织明确表达:我们鼓励高效完成任务,而非打卡姿态。后者反而让员工感到信任与尊重,更有动力。
未来的领导者,必须能够在原则和现实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说到底,灵活性是价值驱动下的理性调整,而不是逃避冲突或一味妥协。
4.伦理远见(ethical foresight):技术能做,不代表应该做
在AI越来越多介入决策的今天,这一点尤其关键。在一些组织里,用AI对员工“打分”,结果搞得人心惶惶——明明干得不错,却因为一些算法“异常”被标红。技术确实可以带来效率,但如果没有伦理的守护,就容易伤到人心。
未来的领导者必须对技术工具与组织制度的伦理后果保持高度敏感。他们不仅要评估“我们是否能够这样做”,更要思考“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在短期绩效与长期责任之间寻求可持续的平衡路径。伦理远见,是防止技术反噬与信任流失的第一道防线。
5.共生型领导哲学(symbiotic leader-ship):从“控制者”到“连接者”
真正有力量的领导,不再是站在金字塔顶端发号施令的人,而是能连接个体与组织、内部与外部、当下与未来的桥梁型角色。他们相信赋能胜于命令,信任胜于监督,协作胜于竞争。他们理解:员工不是组织的工具,而是共生的伙伴。
好的领导像园丁,不是拔苗助长,而是因势利导,给人以空间、阳光和支持。这样的领导者,能带出的是自驱、协同、互助的组织氛围,而不是靠推、靠压、靠绩效指标驱动的短期热情。
未来的领导力,不是关于谁更强势、谁更有权力,而是关于谁更能在技术与人性之间搭桥,在复杂系统中守住人心。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沟通、一次次选择与一次次反思中慢慢长出来的。
我们终将面对一个既高度智能又亟需温度的世界,而领导者的使命,就是让技术不失人性,让组织不忘初心。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也带出这样的团队。MI·趋势
参考文献
Bao L, Huang D, and Lin C. C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prove gender equality?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J]. Management Science, 2024.
Bloom N, Han R, and Liang J. Hybrid working from home improves retention without damaging performance[J]. Nature, 2024, 630(7930): 920–924.
Gao Y, Lee D, and Burtch G, etal. Take caution in using LLMs as human surrogat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25, 122(24): e2501660122.
Han M, Shen H, Wu J, Zhang X.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firm resilie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natural disaster shock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25.
Hu J, Chiang T, and Liu Y, etal. Double challenges: How working from home affects dual-earner couples’ work-family experiences[J]. Personnel Psychology, 2023, 76: 141–179.
Hu J, Kim D, and Lanaj K. The benefits of reflecting on gratitude received at home for leaders at work: Insights from three field experiment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24, 109(9): 1461–1488.
Schabram K, Heng Y T. How other- and self-compassion reduce burnout through resource replenish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22, 65(2): 453–478.
Wang W, Pei S, and Sun T. Unraveling generative AI from a human intelligence perspective: A battery of experiment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25.
You S, Robert Jr L P. Trusting and working with robots: A relational demography theory of preference for robotic over human co-workers[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2024, 48(4): 1297–1330.
作者:胡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苏世民书院双聘教授,花旗集团国际商务讲席教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ID:BKfudan),作者:胡佳,编辑:谭相宜,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3 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