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超”的作业不好抄?

1

2025年11月1日苏超决赛,200元的VIP门票被炒到1000元,而这一切发生在一个门票均价仅30元的业余联赛。

决赛那天,南京奥体中心大屏幕上跳出“62329人”的时候,现场直接炸了。

这数字,秒了之前所有业余比赛的上座纪录。

放全中国职业足球史上,也就2012年江苏舜天打广州恒大那场比这猛——65769人,至今没人破。

但想来看这场比赛的人远远不止62329。

有超过220万人在网上抢这6万多个座位,统一摇号。

闯进决赛的明明是泰州和南通,官方还给泰州、南通人开了专属通道,凭身份证抽签,但照样抢不到。

据说中签率只有1.2%。

回想今年5月10号之前,“苏超”在大家心里还是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之后,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硬生生把“苏超”这词给抢了过来,火速点燃全省。

你说它是横空出世?

不不不,背后是政府一手推动。一年前,省体育局搞了第一届“江苏德比”,两场球就吸了4.7万人,远超预期。

官方一拍大腿:为啥不让13个市都来?于是“苏超”雏形就这么来了。

苏超也不是一上来就爆。

热度是慢慢堆起来的。第一轮平均上座才7745人,第三轮直接翻倍冲到15025。

这下大家才意识到苏超是真的火了。

对比江苏省内三支中甲队——南通支云、苏州东吴、南京城市,到6月平均上座才9137、7132、2633……业余比赛把职业队给卷了,就问你魔不魔幻?

再后来,就是苏超一骑绝尘。

从收官数据来看,今年“苏超”历时176天,共举行85场比赛,共有超过243万人次到现场观看比赛,场均28628人。

从第五轮起,每轮比赛场均上座均超过3万人。13个队伍的主场比赛,场均上座均超过2万人。

其中,南京共举办9场比赛(五台山体育中心2场、南京奥体中心7场),场均现场观赛人数达50011人,为各城市最高。

端午假期是今年“苏超”的转折点:徐州第一个更换比赛场地。此后,多支队伍把主场换到容量更大的球场,现场观赛人数骤增。

南通队最拼,为了塞下越来越多的球迷,换了四次主场。

从南通大学操场挤2000人开始,一路换到能装3万人的南通体育会展中心。

2

线下火,线上更疯。

懂球帝一开始把“苏超”塞在“全民足球”分类里,后来发现不对,这热度快赶上世界杯了,赶紧在首页单独开标签。

淘汰赛后半段,央视CCTV5下场转播,两场半决赛收视率干翻当天五大联赛。

决赛更离谱,收视率破1%挂上热搜,央视频观看人数超1000万。

流量来了,钱也跟着冲进来。

苏超第一轮,赞助商就6家,主要靠江苏银行砸800万总冠名撑场面。

半年后,决赛那天赞助商数量飙到41家。

就连中国平安这种国家队赞助商都来了。

互联网大厂也杀进来:京东绑定宿迁,阿里系一口气瓜分五支球队——淘宝闪购搞常州、支付宝选徐州、花呗拉无锡、余额宝合作扬州、蚂蚁保最后牵手南京。

就剩菜鸟没找到主队,被网友一顿“嘲讽”。

赞助报价也坐火箭往上窜。一开始还有人想二三十万搞联动,没多久球队赞助就涨到百万级。

消费带动也不含糊。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江苏全省社零总额干到3.47万亿,同比增长4.2%——稳得一批。

从5月10号“苏超”开踢,到10月8号八强战结束,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直接冲上108.85亿,同比暴涨34%,客流量也涨了三成多。

什么叫“赛事经济”,懂了吧?

更骚的是,你以为“苏超”只是踢球?人家早就杀进内容赛道了。现在连“苏超”主题的短剧和小说都整出来了。

全国第一部“苏超”短剧《穿越之苏超军师联盟》,上线不到一周播放量破50万;83集的《苏超球王》,上线没多久就砍下近3000万播放热度。

现在还有《重生,我在苏超踢前锋》和《足Goal江苏》接力上线……

这波经济Buff,属实是让江苏给玩明白了。

而且“苏超”不光火了比赛,火了经济,还让一批球员从“查无此人”变成“城市英雄”。

有多少人现在还在回味泰州打徐州那场的两个神仙球:一个是泰州队巴特的倒挂金钩,另一个是徐州花姜敏连过数人小角度破门。

曾经的这些选手,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谁。

是“苏超”给了他们一次“被看见”的机会。

被看见,就有更多可能。

甚至连现役中超球员都放话:以前从没想过退役后踢业余联赛,除非是为了锻炼身体。但如果有“苏超”这样的比赛召他回老家,他绝对回去。

你看,哪怕已经是“踢出来的人”,依然想当一回“家乡的英雄”。

3

为啥“苏超”能搞这么大?

说人话是:江苏有钱,而且舍得往足球上砸。

江苏有个体育产业基金,每年五个多亿真金白银砸向群众体育,其中10% 白纸黑字写明必须用在足球上。

这笔钱不算天文数字,但它是“种子资金”,是点燃“苏超”的第一把火,保证了联赛能转起来、不停摆。

企业赞助更是挤破头。

江苏是啥地方?上市公司遍地走,150多家,个个不差钱。

他们把赞助“苏超”既看作社会责任,也当成品牌秀场。既赚了吆喝,也贴了金,属于典型的“既要里子也要面子”。

再看老百姓,也是“有钱有闲还愿意花”。

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常年全国前排,花个三五十块去看场业余比赛,就跟下楼买杯奶茶一样随意。这种“小额消费自由”,是很多经济薄弱地区羡慕不来的底气。

其实说江苏有钱,那还是说浅了。真正的核心是:它不光有钱,还雨露均沾。

全省13个地级市,都是全国百强。这战绩,全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还有那个“二级财政”体制:各市自己赚的钱自己花,不靠省里发糖,也不给兄弟城市输血。这就好比一家子兄弟,全部分家单过,自负盈亏。结果就是谁也不服谁,内生的“竞争感”拉满。

你再看看别的省,那基本就是“一超带多弱”的剧本:

浙江也富,但为啥显得团结?资源高度集中在杭州、宁波两位大哥手里,底下不少小弟还得等帮扶,天然形成了“大哥小弟”的秩序,打不起来。

广东有广深双雄争霸,但珠三角九市嘎嘎乱杀,GDP占全省八成以上,粤东粤西粤北好多地方还得指望着省里转移支付。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搞德比?

山东是济南和青岛两个副省级城市唱二人转,其他城市跟这俩差距太大,根本形不成江苏那种“十三太保互相掐架”的平等竞争氛围。

湖南嘛,长沙虽然是省会,但放江苏眼里实力也就那样,其他城市更是一个比一个难,一帮穷哥们,谁还有心思跟你搞“城市德比”?

苏超能火,还有个物理外挂:地理红利。

江苏面积不大不小正正好,城市间基本都在500公里生活圈内,高铁网络四通八达。13个地市,市市有专业球场,城城通高铁高速。

南京球迷周六睡醒,一拍脑门想去南通看球。高铁两个半小时直达,看完球还能搓一顿“天下第一鲜”的文蛤,晚上到家追剧一集不落。

你换个省份试试?

湛江到深圳500公里,常德到郴州近500公里,菏泽到威海800多公里……光路上时间就能劝退九成球迷。

最后,苏超的运营是“业余的壳,职业的魂”

赛事由省体育局联合13个市政府一起搞,规则就偏向业余化(每队限3个职业球员),把“属地归属感”直接焊死。

配套上,视频裁判、标准化罚单流程一样不少。比如杨笑天肘击,24小时内罚单就下来了,这效率,比很多职业联赛还职业。

所以啊,“苏超”的成功哪是什么偶然?

分明是经济模式、财政体制、地理条件、行政效率和文化基因的完美共振。有钱、有人、有配套,想不火都难。

4

但你以为“苏超”的价值只在于论证了“文旅+足球”有搞头?

并不是!

其真正价值不在于它制造了多少网络热梗,拉动了多少消费数据,甚至不在于它捧起了哪座冠军奖杯。

它的核心启示,是让我们看到了当足球真正回归普通人、扎根于地域认同的土壤时,所能爆发出的那种纯粹、本真且磅礴的生命力。

它是一场成功的社会实验,证明了“快乐足球”与“地域荣耀”相结合,能释放出远超竞技本身的巨大能量。

但是,各位,请冷静!

“苏超”是江苏特定经济、文化、地理和行政资源下的“定制产物”,是一套无法拆解的完整生态系统。它就像一道精致的本帮菜,你只知道它甜,但若不懂火候、没有产地食材,盲目照搬配方,结果可能只剩齁咸。

所以,别忙着抄作业,尤其是连题目都没看懂的作业。

盲目学习“苏超”,只会陷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你没有江苏的均富底盘,却要搞低票价,最后只会拖垮财政;

你没有“散装十三太保”的戏精文化,却要强行制造对立,只会显得生硬又尴尬;

你没有高效统筹的政府托底,却要承诺职业级保障,最终难免失信于人。

所以,与其模仿“苏超”的形式,不如思考它的内核:如何找到属于你自己那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与民众真正的情感连接点。

“苏超”的终点,不应该是其他省份比赛的起点,而应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身的特点、优势与局限。真正的学习,是创造属于自己的剧本,而不是硬挤进别人的狂欢。

让足球的归足球,让快乐的归快乐。找到你的路,比走上其他人的路,更重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闻旅”(ID:wenlvpai),作者:王念念,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3 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