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亿,贵州超级IPO来了

赴港上市最新一幕。

投资界-天天IPO获悉,近日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伟股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击A+H双重上市,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这是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早年南下首次创业失败,邓伟明将目光投向能源行业,抓住契机转型到新能源赛道。此后一发不可收拾,2020年登陆创业板后,一度成为贵州省市值仅次于茅台的上市企业,最新市值约4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邓伟明之子邓竞此前曾任职于一家头部VC机构,如今回家主导此次港股IPO事宜。兜兜转转,不胜感慨。

曾任职知名VC,90后回家,带队IPO了

中伟股份的故事始于一位湖南青年。

1968年,邓伟明在湖南邵阳出生,就读于太原科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湖南邵东焦化厂担任技术员,在国企端上了“铁饭碗”。彼时正值下海经商潮兴起,他也萌生出创业的念头,恰逢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前期,辞职前往海南做房地产买卖,但铩羽而归。

1995年,邓伟明回到家乡湖南,围绕着传统能源和矿业业务,创立了中伟集团。

当时的中伟集团做过煤化工也卖过日用品,但都在传统行业里打转。直到2012年新能源政策出台,邓伟明决定转型,次年收购了主营锂电池前驱体的海纳新材,成功切入新能源赛道。

这之后,邓伟明将新能源材料业务独立出来,于2014年成立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落地铜仁——这里锰矿资源丰富,正适合生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

2020年,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3%。也是这一年,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上市当天股价大涨超200%,市值突破480亿元,此后更是一度达到1400亿元,成为贵州省市值仅次于茅台的上市企业。

上市后,中伟股份加快出海步伐。首站瞄准全球第一大镍生产国——印尼,2021年斥资百亿布局了四大镍矿基地,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韩国、芬兰和摩洛哥,目标是实现从原矿冶炼、材料制造到循环回收的垂直一体化。

公司家族色彩浓厚——IPO前,邓伟明和吴小歌夫妇二人直接以及通过中伟控股、弘新成达,共持有公司约56.31%的股份,其他A股股东合计持股43.69%。

这当中,一位90后二代的身影浮现。

公开资料显示,邓竞出生于1994年,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视觉艺术专业毕业。回国后他辗转君联资本等历练,2021年进入中伟股份落子印尼的合资公司,开始担任该公司的董事。

2023年3月,邓竞进入中伟股份董事会,任职公司董事,并以执行董事的身份主导港股IPO事宜。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走到港交所的门前。

一个新能源霸主炼成

电动汽车、储能系统、消费电子……这些产品都离不开新能源电池。中伟股份所从事的,正是电池正极材料与前驱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包括镍系材料、钴系材料、磷系材料、钠系材料。

身处行业上游,中伟股份的客户既有特斯拉等电动汽车厂商,也包括LG化学、三星SDI、宁德时代、SK On、松下等电池企业,以及厦门钨业、当升科技、容百科技、振华新材、巴莫科技等正极材料企业。

具体来看,公司客户相对集中,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约占29.2%,其中最大客户占比达到8.8%。招股书将其描述为“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美国德州”的电动汽车及清洁能源产业跨国公司,与特斯拉高度接近。

业绩方面,2022年-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303.4亿元、342.7亿元、402.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1%,同期毛利分别为33.8亿元、45.7亿元及48.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9.7%。

从产品类型来看,镍系材料是中伟股份的业务支柱,2024年约占当期总收入的40.2%,三元锂电的前驱体收入共占比约48%;其次是新能源金属制品,约占同期总收入的33.5%。

尽管收入增长明显,但由于频繁贷款和募资,中伟股份利息费用高企,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22年-2024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5.4亿元、21.0亿元及17.9亿元,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38.9%至7.06亿元。

秘密藏在财报数据里。近三年中伟股份的利息费用分别为5.28亿元、7.84亿元、10.11亿元,短期借款从截止去年上半年的21.10亿元增至今年同期的45.8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则达到了74.84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有约四成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且比例逐年上升,从2022年的33.7%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50.6%。就所有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产品的销量而言,2024年中伟股份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为21.8%。

但海外拓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市场变化、当地政策、执行延期等风险此起彼伏。原定于2023年末完建的印尼基地红土镍矿冶炼年产6万金吨高冰镍项目,就经历了两次延期,其位于韩国浦项市的镍精炼厂项目也在今年年初宣布终止。

因此,中伟股份在财报中坦言,业务快速增长带来了资产、负债、生产销售和人员规模的扩张,同时海外项目的布局也让“管理复杂度大幅提升”。尽管如此,公司仍然将“扩大全球版图”作为赴港上市的重要目标。

结语

90后邓竞,无疑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这也是一抹缩影。放眼望去,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从父辈手中接棒,在企业治理中崭露头角。诸如珀莱雅完成换帅,温州创二代侯亚孟走到舞台中央;刘舒琪成为通威股份的新晋掌门人;高海纯接任光伏巨头天合光能联席董事长……还有特步丁佳敏、好利来罗昊、华友钴业陈晓军、海川智能郑颖等等,大批二代出现在了大众视野。

这不难理解。中国早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走到了交棒关口。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80%以上都是家族企业。它们普遍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创始团队年龄超过60岁,传承问题摆在了台前。

不同于老一辈们白手起家,这些创二代们往往拥有更高的学历,从海外名校留学归来,短暂历练后进入家族企业基层。而他们的商科、金融学或理工背景,也能相应弥补父辈的短板。

尤其是在资本运作环节,他们动作更加熟稔,通过并购、投资、IPO等方式,推动企业转型壮大。于是我们看到,中策橡胶、卧龙电驱、海澜之家……越来越多二代开始登上IPO敲钟舞台,与VC/PE合作参与并购的过程中也有他们的身影。

然而,并非每个家族企业都能平稳实现权力的交接。有机构做过一项调查,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二代传承率只有30%左右,到了第三代,传承率甚至不足15%。由于子女不合适或不愿意接班,纵览下来,完成家族传承的终为少数。

守业更比创业难。毕竟,接班只是一个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天IPO”,作者:余梦莹,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4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