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4万甩卖7家新能源公司,央国企打响风光资产腾挪战

光伏组件价格跌破0.7元/瓦,新能源电价改革全面落地,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电站正成为央企资产表上亟待处理的“鸡肋”。

北京产权交易所里,一笔特别的资产交易悄然挂牌。京能国际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48.94万元的统一价格,打包转让七家注册于辽宁阜新的新能源公司100%股权。

这一条藤上的七胞胎,资产最低的仅0.011万元,却要求意向受让方必须一并吞下。

这不是孤例。三峡集团、国家电投、中广核等能源巨头纷纷加入转让行列。过去一年间,仅国家电投就转让了近40家新能源公司股权,交易价值约180亿元。

01

交易所里的新能源“清仓”

京能集团的这七家新能源公司,如同七胞胎般有着惊人相似的财务特征——没有负债、资产微薄、营收为零。阜新赛纳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仅0.018万元,负债为零,营业收入始终挂零。

且转让公告明确要求,交易完成后这些企业不得再使用国家出资企业的字号和特许经营权,彻底割断与母体的联系。

三峡集团同样在密集调整资产。7月23日,三峡新能源挂牌转让开封平煤北控新能源有限公司50%股权,转让底价达11811.26万元。

此前的7月16日,他们更是以惊人的1元价格挂牌转让曲靖晶瑞新能源有限公司49%股权。

国家电投作为“绿电之王”,自2024年起已累计转让旗下近40家新能源公司股权,涉及光伏、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超3.2GW

这家连续8年雄踞全球光伏规模榜首的巨头,如今正悄然缩减光伏投资比重。

资产转让潮背后,是新能源行业从“规模扩张”向“效益优先”的战略转折。

央企们不再满足于装机量的数字游戏,而是开始精打细算每度电的收益。

02

价格探底

组件与电价的双重挤压

新能源资产被“甩卖”的背后,是产品价格和电价的持续探底。

2025年7月,光伏组件投标价格区间下限已降至0.608元/瓦,均价仅0.701元/瓦。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保持在0.686/瓦。

N型组件的价格略高,区间在0.701-0.74元/w。但N型组件2024年同期价格也保持在0.783元/W。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电价政策变革。

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的136号文明确新能源电量原则上全面进入电力市场,标志着新能源“机制电价”时代正式来临

各省份迅速响应。湖南省发改委于10月29日印发《湖南省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实施细则》,湖北省也紧随其后,从10月起正式执行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政策。

电价大幅下滑。在山东机制电价竞价中,风电仅获0.319元/千瓦时,光伏更是低至0.225元/千瓦时。

甘肃的竞争更加惨烈,风电、光伏全部以0.1954元/千瓦时的下限成交。

湖北省电网企业对此解释:“在电力供需紧张的枯水期和用电高峰期,电价可能相对较高;在电力供需宽松期,电价可能相对较低。”

这意味着,光伏出力高峰的午间,很可能正是电价最低的时段。

03

战略转向

从全面开花到精准落子

面对行业变局,央企巨头们并非简单撤退,而是重新布局新能源棋局。

国家电投的战略转变最为明显。这家曾经的光伏霸主,正将重心转向风电。

2024年,国家电投新增风电装机近1000万千瓦,同比增长19.06%,累计装机达6059万千瓦。

相比之下,其同年新增光伏装机增速则放缓4.58%

风电为何更受青睐?国家电投的看法是:“风电夜间出力特性避开用电高峰,受限电影响小,收益相对稳定。”

与此同时,央企们纷纷聚焦优质资产,将资源集中投向“风光大基地”与“零碳产业园”项目。

国家电投已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战略,要求各单位“以全寿期成本领先为目标,加强能力建设和标准化管理”。

央企们的资产腾挪,正是对这一战略的直接践行——剥离低效资产,聚焦核心业务

走进北京产权交易所,电子屏幕上滚动着各类资产转让信息,京能集团那七家新能源公司的挂牌公告并不起眼。

走廊里,曾经挤满了追逐风光资产的投资者,如今只剩工作人员匆忙的脚步。

粗放的时期已经过去,精耕细作的时代正缓缓开启。央企们已经转身,从追求规模的狂热,转向对度电成本的冷静计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赵嘉楠,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5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