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融创点亮曙光

用了将近三年时间,境外投资人终于认清并且接受了关于中国地产业的残酷现实。

11月5日、6日两天,两大昔日“宇宙级”房企境外债务重组获得关键突破。先是融创,在履行完投票程序后,香港高等法院法官夏利士裁定融创境外债务二次重组方案生效。

接着是碧桂园。两组债权人分别以83.71%和96.03%的赞成票,通过境外债务重组方案。漫长而艰难的债务重组长跑,终于迎来不错的结果。

多年之后,人们应该会意识到,2025年11月5日、6日,在中国地产业的发展历史上,会是值得被记住的日子。

根据已经通过的债务重组方案,融创境外债务基本清零,削债额度折算成人民币大约600亿元量级。碧桂园削债力度更大,根据重组方案,境外债重组目标是减少约116亿美元债务。籍此,融创和碧桂园都“甩掉”了巨大的“历史债务包袱”,为进一步回归正常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

之所以“甩掉”要加上引号,是因为这两家大型房企并没有真逃债,真躺平,而是一直在积极自救。两家房企实控人孙宏斌家族、杨惠妍家族,都采用股东借款、贷款、担保等方式,充实上市公司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是将个人家族与上市公司绑定,也没有出现大额转移良性资产等存在巨大道德风险的操作。

欠债还钱虽然天经地义,但是,当中国房地产面临周期性的巨大危机时,不恶意逃废债,不躺平,不大规模转移良性资产,已经堪称“善举”。早在2021年11月,孙宏斌自己将4.5亿美元无息借款给上市公司,这几乎是他个人能筹集的所有资金。

这与很多出险房企实控人的选择不同。房企爆雷潮起后,不少实控人家族早早找好后路,要么层层嵌套将上市公司内良性资产、业务向体外转移;要么利用上市公司商誉、存量资源开展轻资产业务,度过初创期后,将业务转移至体外,通过股权代持等方式实际控制公司。

更有甚者,直接躺平,置上市公司正常经营秩序于不顾,动辄以“死给你看”的方式面对债权人。虽然充分利用了法律赋予平等民事主体的权利,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极大地挑战了商业伦理,甚至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

这样做法,无法求得债权人的谅解,更奢谈建立信任。躺平等死,让债权人看不到公司恢复正常经营,恢复盈利能力继而偿债的希望,债务重组方案自然难以通过,公司经营也就难以回到正轨,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对照方见高下。碧桂园和融创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并非逼迫债权人认清市场现实而削债,都是一边寻求沟通债务重组,一边努力恢复盈利能力。

融创和多家AMC合作,改善项目层面的财务结构,盘活项目的流动性,同时还降低了项目层面的资金成本。去年以来,以这种模式盘活的高端项目多次热销,在上海等城市均创下开盘售罄,单盘回款百亿量级的纪录。

碧桂园也积极寻求各方支持,积极履行保交楼责任,虽然市场环境艰难,但保交楼项目的进展基本符合预期。同时,也积极处置境内外资产,回款充实现金流,确保上市公司日常经营秩序,经营状况也有好转迹象。

这一切,市场会有公正评价,债权人也看在眼中。对于债权人而言,出险之后的债务清偿问题是事关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如果房企不能以自身行动争取信任,如果实控人及其家族不能展现出与上市公司“共存亡”的作为,信任便无法建立,债权人也不会配合、支持公司削债,恢复正常经营秩序。

融创和碧桂园正是以自己的行动,取得了债权人这种宝贵的信任,也为自己进一步恢复正常经营秩序和盈利能力争取到了更为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空间。这也是一种“善有善报”,或者说是,“天助自救者”。

冰冷的市场,残酷的周期,正在考验整个中国地产业。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逼迫债权人认清现实,接受现状是不公平的。债权人的认知需要时间和过程,但也更取决于出险或准出险企业的行动和作为,要让债权人看到希望。

一个朴素的事实是:积极自救者多能达成债务重组,实现较大规模的削债,而那些恶意逃废债、躺平等死的出险房企,大都不能求得债权人的谅解,最终走向破产清算,实控人家族往往也很难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融创和碧桂园债务重组的“终局”,至少是一个正向反馈,他们向所有出险房企揭示了一个道理,积极自救比死给你看能够收到更好的结局。

融创与碧桂园的债务重组,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自救胜利,更是对中国房地产行业信心重建的重要一步,传递了远超企业自身命运转寰的光芒。

它们的经历证明,在危机中坚守责任、积极行动,远比消极逃避更能赢得生机。市场的信任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担当去争取。寒冬虽未完全过去,但已经有人点起了火把。

信用如镜,破而难圆,唯有以行动为粘合剂,方能在裂痕中照见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攸克地产”,作者:攸克,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7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