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互联网爱开地图炮,省省有梗,永不塌房。
东北人是烧烤就蒜的社交牛X症,福建人是广东人的终极食材梦;
而浙江人,似乎永远和“钱”沾边。
就好像在北京,你可能分不清一个29岁的程序员和一个晨练大爷的精神面貌;在浙江,你也辨不明废品站前谁是老师傅,谁是真富豪——
尤其当他们站在同一杆秤前,激烈地探讨纸壳的成色与行情。
没开玩笑。
影视飓风创始人Tim,亲爹是圆通速递的总裁,但依旧沉迷于卖纸箱。
我的一位浙江富二代的朋友也说,他老爹谈个上百万的合同手都不抖,但卖纸壳少算两块钱能念叨半宿。
是的,你没看错。
爱捡纸壳在浙江不是个例,而是当地人朴素的财富密码:
可以错过比特币,绝不放过纸壳头。
我严重怀疑浙江人的胎教是《资本论》。
孩子一出生,三岁会心算,五岁懂套现,七岁就能和你聊边际效益递减。
杭州主城区的富家小孩,刚上小学就知道搞钱。
橡皮切块儿,牙签穿串儿,一番组装创新之后再倒卖给同学,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路实践。
哪怕长大后对优越的家境有了具体的认知,也始终对钱抱有崇高的敬畏心。
再小的钱都要赚,是刻在浙江人DNA里的致富密码。
一个典型的浙江人,不光攒快递盒,在路上看到水瓶还会顺手捡起来一起当废品卖了,完美践行“走过路过绝不放过”的创收准则。
有杭漂网友吐槽说,浙江的大爷大妈一看到纸壳子就两眼放光,无异于见到了亲孙子。
随便在废品回收站偶遇一个大爷,对方可能会轻描淡写地告诉你,他靠收纸壳已经买四套房了。
而自己,勤勤恳恳上了三年班,连整租都还是幻想。
别处富一代老爹闲,钓鱼喝茶享晚年;
浙江富一代老爹忙,半夜叠纸箱算毛钱。
有人可能好奇,都那么有钱了,咋还算这块儿八毛的?
有网友解释说,“浙江富一代都是干实业起步,一分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哪怕有钱了,还是这个习惯”。
毕竟浙江人连鸡毛都能想到去换糖。
即使再有钱,浙江人也会关注小钱。
这种智慧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浙江限定霸总文学。
在这个省份,小三得上班,小狗学看店,再有钱也不能闲着,不然面相都变了。
传统的霸总后备箱是灯带、鲜花、大钻戒,千篇一律好无聊;
浙江霸总的后备箱塞满了样品样册和零件,走到哪儿卖到哪儿,朴实无华赚爆了。
浙江人在赚钱这件事上没有歧视,更没有偏见。
有女孩创业开了家成人用品店。
在老家这工作可能都拿不出手,但在浙江,大家伙儿只在乎干这行效益咋样,利润高不高。
谈笑无鸿儒,往来全奔着生意经。
就连做个末日求生题,浙江网友也能从盈利的角度答题。
别人只想如何生存,浙江人秒懂如何捞金。
夸张点儿说,这不就是华尔街之狼空降浙江。
有人跟浙江对象吃个饭的工夫,对方已经把饭店翻台率都算明白了,小高斯和华罗庚也不过如此。
不管多大年纪、多有钱,浙江人都在干、都在算,让人不由怀疑浙江的老年痴呆率是不是极低。
要征服星辰大海,也不放过每个能响的硬币。至少在大众刻板印象里:
赚钱对浙江人来说是本能。
有人将浙江人的精打细算视为生存教材;
也有人觉得,这不就是一种没苦硬吃的执拗。
但身为浙江人,我太知道连纸壳都不放过,是因为我们穷怕了。
所以本能地希望,能时刻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改革开放以前,浙江不光经济落后,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自然资源,缺水、缺田、缺铁、少煤、无油。
在那个手停口停的年代,往外走是唯一的活路。
老一辈不识字,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还是硬着头皮走南闯北做小买卖。
八十年代东北街头的浙江人
很少有人一起手就干大生意,多的是从纽扣、笔帽这些小零件做起,哪怕利润单位只有“厘”。
浙一代思维活络,卖不了汽车,那就卖汽车配件,从普罗大众的需求中钻研商机。
而就是那些别人看不上的一丁一卯微薄的利润,被浙江人倒腾来倒腾去,倒腾成了一门又一门生意。
时代造就了他们的商业嗅觉和资源置换的意识。
出门在外意识到自己势单力薄的时候,浙江人也绝不死磕。
而是想办法联合整个家族、整个村子一起做同一种生计,几年时间就能扩大规模,做大做强。
这许多年过去,浙一代创造的财富神话比《甄嬛传》还下饭。
但浙一代再怎么辉煌,也不代表浙二代就能像窦文涛那样梦想着啥也不干就当个遗产继承人。
浙江的富二代中有半数都属于厂二代。
而厂二代基本都是被父母一句“回来当老板”的谎话,从欧洲、澳洲以及杭州骗回了家。
别看回家后喜提豪车豪宅的配置,但二代们的身份并不是什么公主少爷,而是月薪五千的工厂普工。
为什么精确到“五千”呢?
因为五千不用交税。
有网友谈了个厂二代对象,一度怀疑是谈到杀猪盘了。
毕竟有哪个富二代开的保时捷,住的大别墅,一到月底竟连油都加不起呢?
他们要想让爹妈涨点工资,爹妈的态度几乎都是:
“涨什么涨,房子车子不都给你买好了?想买什么大件我们到时候给你拨款。”
所以别奇怪你那个厂二代朋友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卖起了纸壳。
那确实是生活所迫。
厂二代的跑车只出现在朋友圈里,他们平日里开的不是叉车就是铲车。
不为什么,就是方便拉货。
作为浙江人,我也见过初下基层的浙江富哥,非要开帕拉梅拉装了一车铝合金条的,结果车顶蓬布当场就被划了一大口子。
细数全国富二代的互联网生活,浙江二代们最接地气。
有别于日常参与高端活动的京圈沪圈富二代,浙江厂二代的VLOG内容大概率就是早上七八点就去厂里开大门,一直待到晚上十一点厂里的车床都还没完全冷却。
有厂二代留学8年,拥有10年海外公司工作的经验,结果人生新剧本的第一章是回国。
第二章就是在车间挑木头。
江湖上有句话叫做,既怕兄弟吃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厂二代们不同。
他们生怕兄弟来的这趟没开路虎,不能帮着拉车货。
虽说萧山赘婿名满天下,但反常识的是:
哪怕你跟浙江富二代处上了对象,也当不了金丝雀,成不了软饭男。
嫁入/赘入浙江豪门的结果只有两个:
要么你就跟厂里的百来号工人成团,要么你就当披荆斩棘的老板娘/老板女婿。
在浙江,婚恋就像《爱情转移》唱的那样:
恋爱不是温馨的请客吃饭,而是上不完的班、拉不完的货、算不完的账。
说一千道一万,不管钱挣到了哪个份上,浙江人都不能闲着。
我个人觉得,很大一个原因是生存危机从始至终都没离开过浙江人。
节节攀升地害怕阶级滑落;
蝇营狗苟地害怕一无所有。
浙二代们尚且紧绷,更别说其他不被托举的普通人,以及讨生活的更底层。
互联网流行的“江浙沪独生子女”叙事,从来都只属于一部分人。
更多人的人生剧本,封面上就写着“劳作到死”四个明晃晃的大字。
小时候我在浙江农村,就见过很多为了省电,在路灯底下做手工活的中老年妇女。
也有一些浙江网友分享过,家里的老人哪怕进了ICU,还惦记着地里的那一把菜。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
纸箱和螺丝钉,是最小单位的安全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周刊”(ID:phoenixweekly),作者:富十几,编辑:章鱼,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7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