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硅谷流行一个说法:“AI 会干掉你的工作。”
从谷歌、亚马逊到各家初创公司,许多企业高调宣布“用 AI 优化人力”,在投资人面前展示未来的高效蓝图。然而一年过去,现实给了他们一个耳光——越来越多公司正在重新雇回自己裁掉的员工。
最近,人力数据平台 Visier 公布的一份全球报告显示,在其追踪的 142 家企业、240 万名员工 中,有 5.3% 的被裁员工最终被老东家重新聘用。这个数字虽然看似不高,但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一比例自 2018 年以来相对稳定,但近两年明显上升,且正在加速。
这意味着,“AI 替代人类”的神话,正面临着现实的冲击。
Visier 首席研究员 Andrea Derler 把这种情况形容为“企业与AI之间的冷静期”。
她指出,很多公司在去年裁员时,给出的理由是“AI 已经能自动化部分岗位”。但事实证明,这个说法更多只是一种“方便裁员的借口”,而非基于真实的业务效果。
根据 Visier 的分析表明,许多公司在引入 AI 系统后,确实能在部分流程上提升效率,例如客服问答、数据录入、项目报告初稿生成等。但真正的问题在于:AI 通常只能“接管任务”,而不是接管岗位。
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职位(例如市场分析师、开发工程师、项目协调员)中,AI 只能取代其中的部分操作,而剩下那些需要判断、协调、经验积累的环节——依然需要人。这样的结果就是:这些公司发现自己“省了一半人,却还得花更多人力去让AI真正能用”。
不仅如此,更现实的问题是“钱”。
正如 Andrea Derler 所说,许多高管在推动 AI 战略时,完全低估了 AI 落地的成本和复杂度:“AI 基础设施不是一个模型接个 API 那么简单。它还包括服务器、数据管道、安全审计、模型监控等一整套系统。”——而这些支出,往往会远超公司引入AI的最初预算。
尤其在企业级场景中,AI 模型需要在内部环境中运行,难免会牵涉隐私、合规和安全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成本直线飙升。一些公司原本计划通过裁员来抵消这部分成本,但很快就发现:AI 上线的速度根本赶不上业务的复杂性。
于是,当新 AI 系统上线后无法顺利接管旧流程,公司就只能把原来的业务骨干给重新请回来。
除了 Visier,麻省理工学院(MIT)最近发布的一项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全球约 95% 的企业尚未从AI投资中获得任何可量化的财务回报。
换句话说,AI 不仅在账面上没有成为“生产力”,反而还变成了新的资本支出中心。Interactive Brokers 首席策略师 Steve Sosnick 对此的评价更为直接:“看起来,AI 行业的巨额投资,很多都没花在刀刃上。”
所以,这让许多企业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循环:他们裁掉员工,投入 AI;但 AI 没有节省下预期的人力;反而需要重新招人,让系统能跑得起来。结果是——“AI 节流”变成了“AI 反噬”。
更何况,即便是从传统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裁员也并非“稳赚不赔”的操作。
根据劳动力规划平台 Orgvue 的数据,企业每节省 1 美元的工资成本,实际平均要花 1.27 美元来支付遣散费、失业保险、重新招聘和培训等隐性成本。
“裁员从来不是免费的,”Andrea Derler 强调,“而很多公司都低估了它带来的复杂连锁反应。”
回头看这一轮 AI 浪潮,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变革,但也暴露出许多被忽视的现实。
Visier 表示,这波“回聘潮”正在各行各业蔓延,在那些尝试快速引入 AI 工具的公司中尤为明显。例如,一些科技公司裁掉了客服、运营或测试岗位,事后才发现 AI 生成的内容不稳定、工单识别出错率高,不得不紧急召回熟悉业务流程的老员工来“补救”。
“那些高估 AI 带来节省空间的企业,最终可能不得不一个个打电话,把自己裁掉的老员工请回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AI 裁员潮,或许只是企业试错的一环,而这种“回聘”现象表明他们正在学会“修正预期”——与其幻想 AI 能替代一切,不如找到AI与人类共存的新平衡点。
但从“裁员”到“回聘”的这段反转,至少也提醒了一个现实:技术的力量永远需要人来驾驭。
参考链接:https://www.techspot.com/news/110139-new-data-shows-companies-rehiring-former-employees-ai.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整理:郑丽媛 ,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7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