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有时候会对同一个问题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同样的选择,前后犹豫不定,甚至让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在商业谈判、日常交往、甚至体育竞技中,我们经常被他人和自己的「不可预测」所困惑。这种「认知噪音」到底从何而来?难道大脑天生就喜欢「出错」吗?还是,这背后另有深意?
今天,开智学堂编译了认知科学家 Nick Chater 教授的精彩文章,带你一起拆解人类决策「认知噪音」背后的秘密。
你是否想过,如果人类行为变得完全可预测,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想象一下,网球比赛中每一次击球、发球都一模一样,胜负早已注定——这样的比赛还有乐趣吗?
事实上,正是人性的多变和不可预测,才让世界充满活力。无论是创业的风险、股市的波动,还是流行趋势、政治格局的变迁,几乎所有重要领域都深受「人类不可预测性」的影响。
但这种「变数」究竟从何而来?难道只是因为人类太复杂、影响因素太多?还是说,有些时候,变化本身就是成功的关键?比如,网球选手想让自己的击球选择出其不意,商场上的竞争也常常需要「出奇制胜」。
更令人好奇的是,心理学实验发现——即使在极其简单、标准化的决策场景中, 人们的选择依然极不稳定。
比如,让被试在彩票( 已知有机会赢得一大笔钱) 和稳定的小额收 益之间多次 选择, 用真金白银来计算人们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他们如何平衡收益和损 失等等。 竟有高达四分之一的回答前后不一致。市场调查中,研究者也常常 不得不多次提问、取平均值。
更极端的例子:用一枚偏向正面的硬币(正面概率2/3)让人连续猜测,几乎没人会一直选择「正面」——哪怕知道这是最优解。人们总忍不住要「加点变化」,哪怕这会让自己输掉本该稳赢的局势。
为什么?我们的决策,真的注定要携带「认知噪音」吗?这里的「认知噪音」,指的正是行为和思维中的不一致与随机性——就像录音时的杂音那样,让本应清晰的信号变得模糊不定。
面对这种普遍的「不可预测性」,Nick Chater 教授和同事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解释:大脑的认知噪音,不是缺陷,而是核心机制。
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你听说动物园有动物逃跑了,你该担心吗?要精确计算各种动物逃脱概率、危险程度,几乎不可能。但你的大脑会怎么办?它会随机想到几个动物(比如狮子、老虎、豹子),然后迅速做出反应。如果想到的是食肉猛兽,你会赶紧回屋;如果想到的是猫鼬、鸭嘴兽,也许你就无所谓了。
这其实是大脑的一种「随机采样」机制。面对复杂、不确定的问题,我们不会穷尽所有可能性,而是会在记忆和经验中,随手「抽取」几个最容易浮现的例子,然后迅速下判断。
这种方式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算法(MCMC)如出一辙——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随机走迷宫」,通过反复抽样,推测出全局的答案。理论上,抽样越多越接近真实分布,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能来得及抓几个样本,匆匆决策。
Chater 团队用MCMC来模拟大脑的决策过程,发现这些「认知噪音」恰恰是最优策略的「必需品」。
为什么?因为现实世界的信息太复杂、太不确定,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做出完美的推理。大脑采用「随机采样」,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探索各种可能性——正如动物在森林中觅食,既要有耐心,也要有偶然的突破。
这种采样机制,带来的正是那些看似「无序」的波动:
有时你反应飞快,是因为采样命中了熟悉的答案;
有时你陷入停顿,是因为大脑在探索更远的可能性,试图跳出固有思维模式。
你的判断会「连锁反应」,这正是大脑为适应环境、保持灵活性而进化出的机制。
也正因为每次「抽样」都带有偶然性,你今天想到的都是失败案例,决策就会变得保守;而如果想到的都是成功故事,你又可能变得大胆。昨天看起来稳赚的生意,今天想起几个倒闭的创业公司,信心就全没了。
这种「采样式决策」贯穿于记忆提取、概率判断、行为选择等方方面面。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行为总是充满「认知噪音」——因为每一次大脑采样,都是一场小型的「随机实验」。
也许你会问,这样的「认知噪音」难道不是一种错误?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消除它,让决策变得更理性、更稳定?
Nick Chater 教授的研究却告诉我们:恰恰相反,「认知噪音」是大脑应对复杂世界的生存智慧。
比如,别人让你快速说出动物的名字,刚开始脱口而出,越到后面却越卡壳,甚至脑袋一片空白。你可能以为是自己大脑「短路」了,反应慢了半拍。
Nick Chater 教授团队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受试者在一分钟内尽量多写出动物的名字。 结果令人吃惊——大部分时间,大家都能很快想到答案,但偶尔却会陷入长 时间的停顿。这种反应时间的分布,不是普通的时快时慢「 均匀波动」,而是呈现出重尾分布: 大多数时候很快,偶尔极慢。
再比如,他们让被试者用敲击键盘的方式,估算1秒的时长。你以为每次估计都是独立的吗?其实不然。研究发现,每个人的估算值会「连成一片」,上一秒的判断会影响下一秒,甚至影响更远的未来。这种现象在科学上有个名字,叫做1/f噪声,是一种极具结构性的「慢波动」。
这意味着什么?你的每一次决策、每一个小小判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像水波一样层层叠加,彼此影响。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台冷冰冰的计算机,而更像一支即兴演奏的乐队,旋律时快时慢,充满弹性。
现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变化无常。没有人能穷尽所有可能,只能在有限时间内做出近似判断。正是这种带有「认知噪音」的随机决策,让我们能够灵活应对新情况、快速做出反应,也让我们的行为充满多样性和创造力。
更有趣的是,这种决策模式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甚至在股市等大型系统中也能观察到类似的「噪音规律」——或许,正是每个个体的「采样式思考」,在整体上塑造了市场的波动和不可预测。
所以,下次你为自己的「反复无常」或他人的「不可理喻」感到困惑时,不妨想想:也许,这正是大脑与复杂世界博弈的智慧体现。
噪音,不是障碍,而是我们适应不确定世界的秘密武器。
Nick Chater,英国华威大学商学院(WBS)行为科学教授,认知与决策领域世界顶尖学者。曾任伦敦大学学院(UCL)和华威大学心理学讲席教授。他主要研究人类理性背后的认知与社会基础,成果广泛应用于商业与公共政策。
Nick Chater 已发表 200 余篇学术论文,著有六本专著,荣获英国心理学会 Spearman 奖章(1996年)、实验心理学会大奖(1997年),以及认知科学学会终身成就奖 David E Rumelhart Prize(2023)。其代表作《思维是平的》(The Mind is Flat)获2019美国出版协会 PROSE 奖,被评为临床心理学最佳著作。
他是英国科学院院士、认知科学学会会士、心理科学协会会士,他还联合创办了决策科技咨询公司,曾任行为洞察团队(Behavioural Insight Team,俗称「助推小组」)顾问,并参与英国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工作。Chater 教授也是 BBC 广播 4 台《人类动物园》节目的常驻科学家。
研究方向:认知与行为科学,尤其关注推理、决策和语言。对基本心理过程进行实验、计算和数学建模研究,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在政策和企业中的应用。
Zhu, Jian-Qiao, León-Villagrá, Pablo, Chater, Nick and Sanborn, Adam N. (2022)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f cognitive noise.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18 (8). e101031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智学堂”(ID:openmindclub),作者:Nick Chater,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0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