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牌、破产、亏损,曾经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经济型酒店,如今正迎来一场残酷的生存考验。
亚米酒店近日因未能按时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被强制摘牌,这家曾年入2400万元的区域酒店新星黯然离场,成为经济型酒店洗牌潮中的一个缩影。
截至2024年6月末,亚米酒店营收697.77万元,同比下降45.13%,亏损342.24万元,负债率高达147.70%。
亚米酒店的困境并非孤例。
今年7月,布丁酒店因利润微薄、连续亏损,同样触发了“连续三年净资产为负”红线,被强制退市。
进入2025年以来,接近20家中小酒店管理集团走向破产重整或清算。
曾经作为中国酒店业中流砥柱的经济型酒店,正在集体遭遇一场严峻的生存危机。
作为2019年登陆新三板的一家湖南酒店企业,亚米酒店主要从事经济型连锁酒店和中端酒店业务,其旗下有两个品牌:经济型酒店品牌“友米连锁酒店”,中端酒店品牌“星栈”。
企查查显示,亚米酒店旗下有2家全资子公司,即长沙亚米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星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设立在长沙,主要目的是拓展长沙市场。
图源:网络
2019年,亚米酒店曾实现营收2405.19万元,同比增长2.53%,净利润109.84万元,同比增长99.11%。
2019年5月,亚米酒店正式挂牌新三板,6月就完成敲钟。
同年,亚米酒店更是与全球专业地产及空间投资平台多彩投进行战略签约。
图源:亚米官方
据其2019年财报显示,亚米酒店的收入主要来自长沙和常德两个地区,其中长沙地区近3年营收占比基本维持在60%左右,常德地区营收占比维持在40%左右。
图源:亚米2019年上半年财报
但经历三年特殊时期,亚米从2020年起连续四年亏损,门店从9家缩减至7家。
2022年,亚米酒店的经营状况加速恶化:营收出现下滑,亏损更是达到954.75万元,亏损扩大204.95%,负债率更是飙升至121.01%。
因资不抵债,亚米酒店被实施风险警示,证券简称由“亚米酒店”变更为“ST亚米”。
2021年以来,亚米酒店曾多次尝试“自救”。
2021年,亚米酒店与悦益集团共同签订了友米酒店APP及小程序定制开发协议;
2023年,亚米酒店通过租赁经营的方式拿下13家酒店,但遗憾的是该业务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被迫终止。结果是,亚米酒店的亏损和负债率持续上升。
针对这场持续4年亏损危机,亚米酒店在财报中却只给出了“因疫情因素,导致经营难以恢复”的解释。
根据股转系统的相关规定,挂牌公司出现“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均为负值”之情形,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将终止其股票挂牌。
而亚米酒店已经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净资产均为负值,距离摘牌只有一步之遥。
直至2025年10月股转系统发出强制摘牌决定,亚米酒店在年报披露上仍无实质进展。
这家曾经湖南本土中小酒管,最终因自身经营困境和财报披露问题被强制摘牌。
同样遭遇退市危机的还有布丁酒店,旗下品牌重点布局经济型市场,包括布丁、布丁严选、布丁精选、布乙联盟、轻亭、布丁驿、爆米花酒店、莱住、心逸等品牌。
据布丁酒店年报显示,2024年营业收入2.39亿元,同比下滑15.07%,亏损1513.56万元,由盈转亏。从财务结构来看,2024年布丁酒店的负债率已攀升至104.01%,显示出资不抵债的严峻局面。
今年7月,布丁酒店由于触发“连续三年净资产为负”红线,被交易所强制退市。
经济型酒店的本质是“有限服务酒店”——将服务集中在简单的住宿功能上,力求在核心服务上精益求精,而大大简化或取消餐饮、购物、娱乐功能。
然而,这一模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遭遇严重挑战。
一线城市酒店租金年均涨幅超过12%,人力成本占营收比从25%升至38%,单间客房日均成本达120元,而平均房价仅160元,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临界点。
而经济型酒店的最大弱点在于收入弹性太差。
一方面,其定价上限低;另一方面,经济型酒店大多只提供“一张床一顿早饭”,缺少服务环节的附加值,收入几乎完全依赖入住率。
成本与收入的倒挂,让许多经济型酒店难以为继。
同时,消费者的选择也在发生变化。
曾经依靠价格优势吸引客源的经济型酒店,正在失去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当下酒店市场出现明显割裂:一边是消费者压缩住宿预算,另一边是经济型酒店价格持续上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供需错配在起作用。
《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2024》指出,经过十几年高速发展,经济型酒店行业增速放缓,未来的市场机遇更多在于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而不再是单纯扩张数量。
2020至2022三年,大量抗风险能力弱的单体经济型酒店关门,出让了大量市场空间。
另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显示,国内经济型酒店客房占比还剩54%。
如今这个数字正快速萎缩,锦江、华住、首旅三巨头新增门店中,中高端酒店占比已超过50%。
消费者认知已从早年将经济型酒店视作将就之选,转变为现在期待它成为惊喜之选。
既然价格不再那么低廉,那么就希望物有所值、有所提升。
中端酒店的早餐品种可从18种增加到88种,客房免费瓶装水和小食等细节明显提升体验,而低廉的经济型酒店则配备简陋,或需要额外付费。
此外,新一代消费者更加注重体验的独特与个性。
他们希望酒店大堂或公共区域能提供社交属性,至少有时尚有趣的设计可供拍照分享。
而传统廉价快捷酒店千店一面的标准化风格,已无法满足他们追求新鲜感的心理。
面对成本与需求的双重压力,经济型酒店的价格优势正在消失。在不少城市,要找到200元以下的经济型酒店已很困难,二三线城市的一晚住宿动辄达到300-400元。
价格差距缩小让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中端酒店,不少主打廉价、产品老旧的经济型酒店陷入“涨价失客,不涨亏本”的两难境地。
面对生存危机,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在积极寻求转型与焕新升级,甚至有些回避“经济型酒店”的概念。
华住旗下的汉庭打出“国民酒店”概念;
东呈的城市便捷酒店则提出要做大众酒店市场的守望者;
在锦江酒店(中国区)新一轮品牌结构调整中,锦江之星、白玉兰、IU酒店被调整到同一个战队,锦江之星、白玉兰、IU酒店、7天四大经济型酒店品牌也被纳入千店品牌发展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国内门店数破千家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共计9个,其中1000-2000家规模共计6个,2000-3000家规模共计2个,4000家以上规模1个。
众所周知,经济型酒店的产品结构相对简单,收益来源也主要依赖于客房。
经济型酒店的未来,不再是简单的“廉价”二字可以概括。
行业需要重新定义“经济型酒店”的概念——从“廉价实用”转向“质价比”。
当前中国酒店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传统经济型酒店因产品老化、体验滞后,叠加“伪中档”价格虚高,导致普惠住宿市场出现巨大供给真空。
对经济型酒店来说,必须聚焦于当下的需求痛点,找准市场新锚点,为品牌寻找到新的增长动能。
就比如,华住集团近日在上海刚发布海友全自助酒店,对旗下经济型品牌海友进行全面升级。
据介绍,海友全自助酒店以“全自助、低碳环保、可靠便宜”为产品特点,采用“90%标准化产品+10%场景化服务”的独特逻辑。这一模式构建了兼具极致效率与品质体验的可复制模型。
华住集团CEO金辉指出,海友过去走了弯路,过度聚焦年轻客群而忽视更广泛的国民市场,为压缩成本而牺牲客房面积与居住体验,如今华住决心“把经济型酒店重新做一遍”。
回到亚米酒店本身,其董事会公告中的一句“公司经营相对困难,现金流紧张,无力支付审计费用”,道出了多少中小酒管的无奈。
市场已经发生变化,要么适应,要么淘汰。
经济型酒店的未来格局正逐渐清晰:一边是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和品牌优势持续扩张,另一边是“小而美”玩家依靠差异化生存。
夹在中间的经济型酒店玩家则面临最大的挑战:要么向上突破,要么向下沉淀。
曾经的“经济型”酒店定义已被重构,不再是廉价简陋的代名词,而是效率驱动、场景适配的“集合体”。
对中国酒店业来说,这场产品变革不是终结,而是新一轮创变的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酒管财经”,作者:大晟,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1 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