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别再无效“卷”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这五项不被察觉的“非对称优势”。文章来自编译。
从我记事起,我成长过程中的一切似乎都围绕着赚钱。“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就永远找不到工作。”
不光是我。
在大多数印度家庭中,生存本身就被当作成功来崇拜。
所以我们被迫走上了一条熟悉的道路:努力工作、获得学位、然后找一份工作。
但在今天,熟悉(的老路)已经过时了。
因为当信息无处不在时,仅仅“知道”是不够的。你需要知道“该知道什么”,以及如何利用它来产生影响。
但谁在教你这些呢?
你的老板希望你干活又快又好,而不是变得睿智。
社交媒体希望你不停地刷屏,而不是思考。至于学校?他们还在忙着帮孩子们为那些早已不存在的工作做准备。
世界不只是在变化而已,而且还在加速。一眨眼,你就已经落后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识的那些最聪明的人,不会花时间去过度吹捧他们过去学到的东西。
他们在悄悄地掌握一套截然不同的技能,这些技能更有可能复利式地增长,累积成他们的“非对称优势”。
以下是其中最重要的五项。
大多数人使用AI的方式,就像穴居人用火。他们胡乱挥舞,灼伤了自己的手指,还没等反应过来,整个村庄都着火了。
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呢?他们把AI当作实验室,而不是玩具。
他们从研究开始。
当大多数人还在谷歌上搜索“最佳生产力提示词”时,他们已经在跟踪那些正在开发、破解和驾驭这些工具的人了。
他们阅读案例研究,他们在 Twitter 或 Discord 上观察那些“奇怪”的实验。他们不只是在使用 AI,他们还在学习别人是如何将 AI 推向极限的。
这就是区别所在。普通用户会紧抓一个工具不放,奉为圣 经。什么都用 ChatGPT,什么都用 Midjourney。
但那些真正快速成长的人,更注重叠加使用多种工具来构建他们的工作流。
他们知道哪个模型写草稿写得更好,哪个模型总结速度更快,哪个模型生成的视觉效果不会出现“画崩了的手”。
他们测试、比较,然后有意识地分配任务。
是,这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专注。这就是为什么其产出结果是那些只花 20 美元订阅 ChatGPT 的人无法复制的。
但关于工具,有这么一回事:它们不会顶嘴,但人会。
无论你的技术栈有多先进,你迟早都要和桌子对面那个大活人打交道。那才是博弈真正开始的地方。
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不会试图在谈判中“获胜”。他们会让价值变得如此明显,以至于(对方)根本没什么可争论的。
这就是关键。
当对方能清楚地看到自己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时,他们就不再抵触,反而会开始向你靠近。
对一家初创公司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证明你的产品为客户节省了 30% 的成本。再辅以真实数据,让这一论点无可辩驳。
对一名求职者来说,这意味着展示你的过往业绩与公司目标是多么的契合。
对一名自由职业者来说,这意味着积累一些小型案例,证明客户付给你的费用能换来十倍的回报。
所以,你的简历、你的演示文稿、你的作品集,都必须成为一座连接他们的问题和你的解决方案的桥梁。
做到这一点,谈判在开始前就已扭转了局势。对话的焦点不再是价格,而是怎么才能得到。
但这毕竟是双向选择。有些合作方的预算可能确实很紧张,或者就是想把“柠檬”榨得太干。
对于第一种情况,你需要留意你打交道的是哪类业务。如果它未来能成为一个很棒的案例,那么适当降低价格,换来一份更亮眼的作品集是值得的。
至于第二种情况,一个糟糕的客户往往比没有客户更糟糕。所以,还是省省心吧,免得收获差评,直接把他们指向最近的柠檬水摊就好了。
然而,即便你能让条款向你有利的一方倾斜,但如果你每天都淹没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中,这一切也毫无意义。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每个人都很忙,但只有少数人取得了成果。为什么呢?
如果你仔细想想,时间是我们唯一平等拥有的货币。所以归根结底,问题在于你如何使用它。区别不在于自律或专注,而在于“优先级排序”。
想想看。CEO 们并不仅仅是比其他人更拼命地工作,他们更关键的是决定“不做什么”。
像沃伦·巴菲特这样的投资者就曾说过:“成功人士和非常成功人士的区别在于,后者几乎会对所有事情说‘不’。”
但怎么做呢?
战略性思维:分清哪些是“感觉紧急”的事,哪些是“真正重要”的事。
动态调整:知道什么时候应随着优先级的变化而转移焦点。
资源分配:认识到什么时候“足够好”就可以了,什么时候才值得投入深度努力。
利益相关者判断:基于真实的业务影响来平衡各方的冲突需求。
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具备强大优先级排序能力的员工,其高影响力工作的产出要多 23%,而工作压力则减少了 40%。
这不仅仅是廉价的生产力技巧,这是真正的绩效倍增器。没有优先级排序,专注只是“隧道视野”;有了它,专注便能“移山”。
既然你已经知道什么才真正值得你花时间,你就需要学习如何在不刻意为之的情况下,彰显你的存在感。
有一点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
行业的玩法与个人创作者不同。在一家营销公司工作,我每天都能看到这一点。就像网红一样,品牌也痴迷于它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度。
但他们追求的回报,则完全在另一个层面上。
个人创作者可能只是想摆脱朝九晚五的束缚,而品牌追求的则是品牌形象、市场信任,以及最终的估值。
这就是为什么赌注如此残酷。一篇帖子发错了,不只是“扑街”那么简单,它可能导致股价蒸发数百万。
其规模也令人咋舌。轮播图、信息图、播客剪辑、联名合作。平台太多,格式太多,渠道也太多。谁在管理这一切呢?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并不总是由一个委员会来运作的。
核心职能实际上只由少数几个能力超强的人在负责,他们做出外科手术般精准的决策:什么内容能火,什么内容该砍,与谁合作,何时出击。
有时候,这就像在《福布斯》这样的平台(的恰当版面)上发表一篇深度思考文章一样简单。
它可能不会在 TikTok 上获得病毒式传播,但它可以在正确的时间,塑造“对的人”对你的看法。
这才是真正的影响力。一个信号,由少数幕后主脑策划,由一个创意团队支持,最终在声誉和信任上实现倍增。
而这些策略背后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
我注意到,一个真正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的标志,就是看他们在复杂的高风险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那种在湍流中驾驶飞机却能临危不乱的能力。这种品质能让在担任领导角色时,价值提升多达 4 倍。
那些即使在一次次获得机会后仍赚不到大钱的人,往往是情绪上的“灾难现场”。
他们会因为芝麻大点儿的破事就彻底崩溃。
即便是那些曾经成功的人,当他们失去了那种极致情绪成熟的优势时,也会开始掉进螺旋式下降的漩涡之中。
《哈佛商业评论》将其定义为: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掌握了这种能力的人,平均每年比其他人多赚 29000 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会像锻炼肌肉一样训练这种能力。他们不会对下属大发雷霆,会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对从任何地方学习都持开放态度。
注意到缺少了什么吗?这些技能没有一项是关于“更努力工作”的。成功的关键已经从“流汗”转向了“战略”,从“努力”转向了“优势”。
有趣的是,在为时已晚之前,这些技能没有一项会让人觉得“紧急”。
随波逐流(追逐热点)只能带你走这么远,但真正的价值是在别处建立的。
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超越传统智慧,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而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译者:boxi。
发布时间:2025-11-13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