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万跌至10多万,口腔CBCT狂打价格战,拖累上下游

近年来,国内口腔CBCT市场迎来大爆发,尤其是随着国产化率迅速提升,更多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进入市场,渗透率快速增长,在许多中小型民营口腔医疗机构,CBCT也已成为标配。

然而,在一轮疯狂增长后,以价格战为核心的行业危机逐渐浮现:CBCT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下游口腔医疗机构日常诊疗受到影响,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面临坏账风险……连锁反应接踵而至,全产业链寻求突破口已迫在眉睫。

产品扎堆,陷入价格厮杀

截至目前,国内处于有效期的CBCT注册证共85张,其中国产占比达60%。

国内口腔医疗领域引入CBCT技术的初期,进口设备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售价普遍较高,这一时期内,具备购买能力的主要是那些资金较为充裕的口腔专科医院、大型综合医院的口腔科,民营口腔门诊设备购置预算有限,仍然主要依靠牙片机等传统影像设备开展诊疗。

随着国产CBCT的崛起,进口品牌的价格垄断被逐步打破。国产设备不仅具备显著的价格优势,依托产地优势还能提供本土化的售后服务。因此,越来越多民营口腔门诊开始引进国产CBCT,以替换原有的传统影像设备;同时,更多中小型机构也逐步具备了配置CBCT的条件。

另一方面,国内口腔医疗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民营口腔门诊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尤其是种植牙集采等政策落地后,民营机构成为其中的重要力量,采购CBCT等影像设备的刚性需求增长。

整体来看,近年来民营口腔门诊已成为国产CBCT采购的主力军,口腔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对国产设备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选择国产化设备的比例正逐年增高,共同推动了国产CBCT的市场发展。

2021至2023年是国产CBCT获批的高峰期,随着越来越多新产品大规模进入商业化阶段,近两年里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随着市场参与者增多,价格战已成为企业抢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上半年,国内CBCT设备的平均单价从102万元大幅下滑至57.23万元,降幅超过43%,部分产品价格年降幅甚至超过20%。

价格战带来的冲击,即便是行业头部企业也难以幸免

美亚光电作为CBCT上市公司,其医疗设备板块以CBCT业务为主,近年来业绩波动明显:2019年上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毛利率已从60.82%持续下滑至48.45%;2024年上半年,医疗设备板块收入更是出现32.27%的大幅缩减。而在此期间,美亚光电一直保持着每2年左右上市一款新产品的节奏,在研发布局上并未止步不前。美亚光电不止一次在财报中表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及客观经济环境影响,是业绩承压的核心原因。

美亚光电医疗设备板块收入和毛利率变化情况,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朗视仪器(公司曾申报科创板IPO,现已终止)在其招股书中也曾披露了产品价格的下滑趋势,其核心产品Smart3D系列平均单价从2019年的22.42万元降至2021年的20.45万元,HiRes3D系列从33.77万元降至32.76万元。市场竞争同样是价格波动的因素之一。

头部企业面临竞争压力不得不调价,初创型中小CBCT企业的做法同样激进。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迅速渗透至下沉市场,部分产品价格已压至10万元左右,甚至推出“零首付分期”“买一送一(购买CBCT,赠送其他小型口腔设备或耗材)”等营销策略。

价格战下,没有真正的获益者

从短期来看,更丰富的产品供给、更实惠的价格,的确提升了CBCT的市场渗透率,让许多中小民营口腔机构也具备了通过CT影像进行精准诊断的能力。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越来越明显,并表明:价格战中似乎并没有真正的获益者,从医疗机构、设备厂商到上游供应链,都被卷入竞争漩涡,承受着价格战带来的后果。

价格战最直接的影响自然是设备厂商利润收缩,进而导致产品或服务“断供”,陷入经营困境。

对于头部企业来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阶段性的收入和毛利率下滑尚可承受。对于还需依赖一级市场融资的初创企业而言,价格战带来的伤害尤为明显。例如,2025年一家CBCT企业陷入工厂停工、售后服务中断、被供应商起诉等风波,目前虽已宣布逐步恢复生产和售后服务,但品牌形象受损。

同时,CBCT作为技术密集型产品,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来提升成像精度、优化软件算法、拓展应用场景。但在价格战压力下,企业不得不将资源集中于市场推广,而非技术升级,长期来看将导致行业整体竞争力下降,难以与国际品牌抗衡。

在服务端,医疗机构虽然能以越来越低的价格购入CBCT,但隐性成本可能被抬高。

由于在低价竞争的压力下,部分企业通过缩减研发投入、降低零部件标准、压缩售后服务成本等方式维持运营,一些低价CBCT设备存在明显短板。

动脉网从一些口腔医疗机构了解到,部分低价设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方面:影像质量不佳,直接影响医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产品使用一段时间后运行速度变慢,或不稳定;产品遇紧急故障报修时,技术人员响应不及时;设备质保期过后,核心部件很快损坏,而更换费用高。在紧急情况下,当设备无法使用时,医疗机构只能将患者转诊至其他机构,造成客户流失;若多次出现严重状况无法解决,医疗机构不得不再次投入预算更换设备。

因此,在这些医疗机构负责人看来,CBCT低价格并不等于高性价比。

在价格战造成的恶性循环中,上游供应链也难以“独善其身”。

近年来,CBCT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在X射线发生器领域,医用高压电源、医用X射线管已实现完全国产化,不仅打破了海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更具备了自主研发迭代的能力;在探测器领域,动态非晶硅平板、动态CMOS平板两大类核心产品均实现国产化量产,技术指标与进口产品持平。

核心零部件的自主供应,带来两大显著变化:大幅降低了CBCT整机生产成本,让国产设备具备了价格竞争优势;推动整机企业与零部件厂商开展联合研发,加速了新技术、新应用的落地,使国产CBCT在成像精度、扫描速度等关键性能上实现跨越式提升。这原本是一个正向、积极的方向。

然而,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影响正在向上游供应链传导。2025年6月,CBCT核心零部件厂商康众医疗起诉CBCT厂商登特菲,追讨拖欠货款。近期,康众医疗发布公告称,该案件一审已判决,判决的到期货款及逾期付款违约金近1600万元。不过,登特菲已处于经营异常状态,康众医疗在公告称,已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由于最终执行情况尚存在不确定性,该案件对康众医疗造成的具体影响需以生效判决的实际执行情况为准。

核心零部件厂商若面临经营压力,可能导致其减少研发投入,影响零部件技术的迭代升级。而零部件质量与技术的减缓,又会反过来影响CBCT整机性能的提升,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如何突破行业困境?

持续数年的价格战,已经让行业各方都意识到低价策略的不可持续,并着手打破这一不良生态。

2025年初,登特菲两次发布CBCT产品调价公告,其中第一轮提价覆盖全系产品;公司在公告中直言,提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促进市场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合理的价格体系之外,CBCT行业要突破当前困境,各企业还需构建不可替代的产品与服务价值。结合近几年的市场现状来看,行业需聚焦需求适配、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来突围。

例如,从民营机构“性价比”需求出发,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差异化设备。

民营机构采购设备时优先考虑性价比,甚至期待设备能成为拓客、引流工具,这为CBCT差异化迭代指明了方向。

目前,朗视仪器、美亚光电、博恩中鼎等多家企业都推出了多合一功能的CBCT,除了口腔CT、全景片、头颅正侧位片之外,还集成了牙片功能。这类设备虽然较基础款CBCT价格更高,但诊所无需额外设置牙片机屏蔽间,降低了开业成本及后续房屋租金成本。

此外,博恩中鼎、有方医疗等推出了车载式CBCT,可不受铅房限制,用于义诊、体检、上门服务等多场景,适配中小型口腔医疗机构的灵活诊疗需求。

CBCT技术还可跨专科领域拓展应用场景,打开增量市场。

CBCT在高密度组织影像检查中具备成像佳、辐射剂量低、成本低的优势,除口腔领域外,可向耳鼻喉等专科延伸。目前,朗视仪器的耳鼻喉CBCT已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获批上市,解决了通用型螺旋CT针对耳鼻喉区域分辨率不足的问题。

同时,CBCT在精准放疗、骨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正在被挖掘,通过技术优化可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当然,无论功能如何迭代,CBCT的核心竞争力始终需围绕影像质量、拍摄效率与辐射控制等要素,影像精度提升、伪影去除、低剂量扫描技术研发,以及重建算法与图像处理算法的优化等,仍是企业构建技术壁垒的关键。鉴于售后服务已成为口腔医疗机构普遍谈及的痛点,设备企业提供及时高效的咨询、装机、维修、培训等服务,同样能成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维度。此外,借助AI技术为医疗机构服务赋能,例如部分设备搭载的AI口腔健康报告功能,能帮助医疗机构快速生成直观的患者健康报告、优化诊疗沟通体验,这也将成为设备竞争力的一部分。

事实上,近年来医健行业多个细分领域都在经历国产化率提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阶段,并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价格战倾向。

CBCT的前车之鉴再次表明,牺牲产品品质、服务质量与企业利润换取市场份额的低价策略不可持续。随着行业供需关系从供过于求转向优质供给稀缺,更多企业清晰意识到质量二字的分量。未来,只有以临床需求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场景拓展与服务升级构建差异化价值,实现高质量产品与规模化收入的良性循环,企业与行业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脉网”(ID:vcbeat),作者:张晓旭,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4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