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富足泡沫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当人工智能让一切变得轻而易举,我们便可能会失去思考本身的深度。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在科技词汇表中,从字母A开始,当然,“人工”(Artificial)占据主导地位,比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但还有另一个,可能是对人工智能前景最清晰的表达,那就是“富足”(Abundance)。

富足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箴言。人们宣称:只要创新足够,稀缺便会消弭。信息、机遇乃至智慧本身都将变得充沛、自由且普惠。这听起来是条充满希望的道路。谁不向往一个丰饶的世界?

诚然,物质世界的丰裕确实能带来解放,可再生能源、洁净水源、医疗保障等创新便是明证。但这还不是全部。

当富足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时,动态关系便发生了转变。认知富足无法驱动身体,却能重塑思维。矛盾由此而生:有时“足够”(enough)会变成“过剩”(too much),本应蓬勃发展的系统反而开始失灵。

1. 当富足成为一个问题

20世纪60年代,行为研究者约翰·卡尔霍恩(John Calhoun)建立了他迷人的“老鼠乌托邦”。在他精心控制的围栏里,食物、水和庇护所都很充足,没有捕食者。这是物质丰富的典范。

起初,鼠群繁衍生息,数量持续增长。然而即便食物、水源和巢穴空间始终充足,某种转变悄然发生:攻击性增强,母鼠开始忽视或攻击幼崽,社会等级体系分崩离析。此时出现了一群特殊个体,卡尔霍恩称之为“美丽者”(beautiful ones)。它们终日梳理毛发,吃饭睡觉,却回避交配、争斗与探索。这些个体看似健康,却对社会结构贡献甚微。

随着时间推移,繁殖率逐渐下降直至完全停止。种群最终崩溃,这并非源于资源匮乏,而是在持续富足的环境中走向灭亡。卡尔霍恩称此为“行为沉沦”,将这种现象描述为“二次死亡”,即个体物理死亡前的社会组织瓦解。

他由此得出结论:生存不仅需要资源,更依赖结构、角色与目标。当这些要素瓦解时,资源丰裕无法拯救整个系统。

2. 选择的悖论

多年后,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从一个非常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类似的观察。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他揭示更多选项未必带来更大自由,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简言之,过多选择令人不堪重负。它们非但未能解放认知,反而制造出瘫痪感。而当我们最终做出决定时,往往更不满足,并不断被那些未选择的替代方案所困扰。选择的富足是否反而加剧了焦虑?

3. 认知富足

快进到今天。随着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我们讨论的已不再是食物或消费品,而是思想本身。

大型语言模型创造了一个认知看似富足的环境。如今只需输入提示词,流畅段落便能在数秒间涌现。曾经需要时间与毅力的过程,如今变得瞬息可得,甚至显得廉价。

乍看这似乎是种解放,但卡尔霍恩和施瓦茨可能持不同见解。富足本身并不能保证我们繁荣发展,它可能动摇角色定位,甚至侵蚀意义。在此背景下,它反而会让我们不堪重负,而非带来清晰感与传说中的技术乌托邦。

这正是我所称的“反智能”所在。当今人工智能提供的是流畅表述,却缺乏真实的人类理解力。简言之,这是认知的伪造品。支撑人类本质的或许并非信息量,而是我们独特的人文语境。

4. 人文主义对位

然而“认知”富足亦有其价值。某些形式能深化生命而非将其庸俗化,美即是例证。不同于机器的轻而易举,美永不枯竭,其滋养永不消减。自然漫步、乐章流淌、孩童笑靥,这些体验不会侵蚀意义,反而能将其拓展。

美以滋养我们的方式丰盈存在,它可被分享而不被稀释,甚至可能抵御商品化。当思考过于轻松时,便有沦为空洞之虞;而当美丰盈时,它提醒我们:惊奇与敬畏是可再生的。

这种人文视角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揭示了问题的症结并非富足本身,而在于我们创造的富足形态。关键在于:某些形态会侵蚀意义,另一些则能滋养意义。

5. 新的稀缺性

富足的悖论在于它可能催生新的稀缺。对卡尔霍恩实验中的老鼠而言,稀缺的是角色与目标;对我们而言,可能面临的稀缺包括:

  • 智慧:辨别信号与噪音的能力

  • 原创性:打破框架的勇气,而非仅修饰框架

  • 意义:赋予思想以人性分量的叙事

这些是机器无法按需生成的。当万物皆富足时,它们反而可能愈发珍贵。

6. 富足中的警惕

真正的危险并非人工智能会剥夺我们的思考能力,而是它可能给予我们过多的思考——多到使思考本身面临空洞化甚至平庸化的风险。

值得警惕的是:失控的富足可能导致崩溃。而被塑造成结构、角色与目标的富足,则能催生变革。我们面临的挑战并非盲目歌颂富足,而是守护那些造就人类特质的稀缺性。

译者:Teresa

发布时间:2025-11-18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