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就是新一轮泡沫!”每到年末,这种声音总会在企业圈里蔓延。
不少老板都有切身体会:AI领域像陷进了“年初热捧砸钱、年末遇冷停摆”的怪圈——2024年开春“AI+百业”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年底却有大批项目因看不到回报被搁置。
2025年初”DeepSeek全民狂热”“具身智能”“AI原生应用”等新热点涌现,资本和企业再度跟风布局,然而才到年中,就有不少跟风入场的企业因技术与业务脱节、投入产出失衡而陷入停滞。
同时,当下AI信息严重“两极分化”。要么是“大模型颠覆产业、AGI替代人类”的宏观叙事,张口就是千亿参数、万亿算力,让中小企业觉得“这是大厂玩的游戏,跟我没关系”;要么是“AI写文案、作图调参”的微观技巧,教你怎么优化提示词、怎么刷跑分,却绕不开“怎么结合我家业务赚钱”的核心问题。
但要是被这种“年初热、年末冷”的情绪带着走,再加上“宏观看不懂、微观用不上”的信息断层,企业只会永远停在“看热闹、瞎焦虑”的阶段。
混沌团队用6个月调研了京东物流、学而思、施耐德等50家不同行业的标杆企业,还梳理了“人工智能+”行动配套的20多个省市落地案例。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混沌AI院中陪跑了上千家企业,其中少部分企业(300家)有真的落地实效,而大部分企业因各种各样的问题中途放弃。
最终我们发现一个关键结论:AI不是短期炒作的泡沫,不是大厂的专属玩具,更不是不劳而获的万能药——“宏观聊得太空、微观技巧太碎、中观进不到业务”的鸿沟,才是企业落地难的真正病根。
那些能靠AI赚着钱的企业,都摸清了“AI+业务”的中观落地路径。
要打破“宏观看不懂、微观用不上”的困局,关键得抓住“中观落地”这个核心:以自家业务为原点,找到AI与行业场景的精准结合点,跑通“业务场景-技术落地-业务提效-收益增长”的闭环。
结合白皮书对制造、零售、金融等8大行业的调研,我们发现:能靠AI赚到钱的企业,都避开了“追宏观概念、迷微观技巧”的坑,死死盯着中观层面的“业务适配”;而失败的案例,要么跟风追高大上的概念,要么死磕无关紧要的技巧,偏偏没抓住“AI服务业务”的本质。
1. 炫技式投入:为了做AI而做AI
有家连锁餐饮老板跟我们吐苦水,花20万开发了“AI菜品推荐”功能,算法能根据用户性别、年龄推菜,却没考虑到“吃饭看口味、看聚餐场景”的实际需求,最终使用率不足5%;还有家企业跟风做“数字人客服”,结果话术生硬,连基础问题都答不对,反而让客户投诉率涨了30%。这类只追求“看起来高级”、不解决真痛点的投入,注定会被市场淘汰。
2. 技巧式内卷:丢了业务核心,陷进细节泥潭
我们接触过一家电商企业,运营团队天天钻研“AI作图的光影参数”“文案的情绪词搭配”,把精力全放在优化单张海报、单条文案上,却没意识到“用AI分析用户浏览数据、优化商品推荐逻辑”能直接提转化率。这种脱离业务目标的技巧内卷,就算图做得再精美、文案写得再华丽,也变不成真金白银的收益。
1. 岗位级提效:小投入快见效,先赚回“信心钱”
这类场景专挑“高频、重复、耗人力”的单一岗位任务,投入少、落地快,能快速验证AI的价值。比如法务岗用AI初筛合同,把“逐字核对条款”的8小时工作量压缩到2小时;销售岗用AI整理客户沟通记录,自动提炼“需求痛点”“成交意向”,跟进效率直接提40%。杭州有家100人规模的科技公司,就花5000元买了基础SaaS工具,30天就让行政岗会议纪要效率提40%,错误率从15%降到3%,3个月就收回了投入。
2. 生态级重构:建壁垒赚“长期钱”
当技术、数据积累到一定阶段,AI能直接重构行业生态。比如施耐德的EcoStruxure AI平台,不仅把自家生产能效提了20%,还能给上下游企业提供“设备预测性维护”“能耗管理”服务,成了行业基础设施;OpenAI开放API接口后,千万开发者基于它做应用,形成了没人能撼动的网络效应。这类场景能创造增量价值,是穿越周期的核心机会。
调研中我们发现,那些能穿越“年初热、年末冷”周期,还能靠AI持续盈利的企业,核心秘诀就是跳出“宏观-微观”的信息陷阱,死死锚定中观“AI+业务”的逻辑。白皮书提出的“L1-L5五级落地体系”,就是把各行业的中观落地逻辑系统化了——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框架,而是针对制造、零售、金融、教育等8大行业,分别匹配了“业务痛点-AI能力-落地步骤”的定制方案,彻底解决“看别人赚得欢,自己摸不着门”的困境。
这个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用最低成本验证AI价值,帮团队建立“AI能做事”的理性认知,从根上避开“年初跟风砸钱、年末无果停摆”的坑。很多企业掉进出周期循环,就是年初被概念冲昏头追“高大上”,年末因短期没回报就放弃——而L1-L2的实干逻辑,刚好能破解这个困局。
L1(岗位+AI):从单个痛点破局,30天见效果
专挑“天天做、特耗时”的岗位任务切入,比如行政岗的会议纪要、财务岗的发票核验、客服岗的常见问题回复。这些场景的数据就在手边(比如客服的历史对话、财务的发票存档),不用重构现有系统,改动极小,能最快看到效果。
白皮书里给了套“拿来就用”的操作方法:用“要素建模法”拆岗位任务,比如把法务岗“合同审核”拆成“识别甲乙双方信息、提取核心条款、标注风险点”三个关键动作,再对应匹配AI能力(OCR识别、关键词提取、风险库比对)。除了深圳电子元件企业的案例,餐饮行业也有典型实践——今邕烧烤用AI处理订货、对账、盘点等财务和运营岗的基础工作,单是对账环节就从原来的3人天压缩到半天完成,人效直接提升37%,完美印证了L1阶段“小投入快提效”的核心逻辑。
L2(流程+AI):打通跨部门堵点,行业方案直接套
不同行业的核心流程天差地别,白皮书不搞“一刀切”,给每个行业都备了专属的流程优化路径:做零售的,就聚焦“销售-补货-陈列”链路,用AI打通POS、库存、会员数据,缺货率能降35%;做制造的,盯着“订单-排产-质检”链路,用AI分析生产数据优化排产,交付周期缩20%;做金融的,主攻“开户-审核-风控”链路,AI自动核验信息,审核效率提70%。
广西贵港一家猪场引入“声纹+视觉”AI巡检系统,替代了原本1800名技工的人工巡检工作——系统能通过猪的声纹识别健康异常,通过视觉监控判断进食情况,不仅将巡检效率提升10倍,还把仔猪存活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种打通“养殖-巡检-预警”全流程的优化,和徐福记的生产排班优化逻辑一致,都是通过AI破解跨环节协同难题,用实打实的收益摆脱周期情绪影响。
这个阶段要实现“价值升维”——让AI从“降本工具”变成“增收引擎”,这是区分“跟风者”和“领跑者”的关键,更是摆脱“年初热、年末冷”的核心:当AI能持续帮你赚钱,自然不会因短期情绪波动被放弃。微软、谷歌能连续10个季度加码AI投入,核心就是他们靠L3-L4阶段的落地,让AI成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来源,而不是单纯的成本项。
L3(产品+AI):给核心产品加buff,直接增收
白皮书拆解了各行业“AI+产品”的成功套路,不用你凭空摸索:水产行业的福建闽威实业,用AI分析市场消费数据洞察“健康零食”需求,优化鲈鱼肠配方并精准匹配社区团购渠道,成功打造爆品实现销量翻倍;教育行业的学而思AI学习机靠“答题数据-个性化推送”提分率≥15%;医疗设备企业加AI辅助诊断后,基层医生准确率提30%、产品销量涨50%。这些案例覆盖传统产业和新兴领域,核心都是让AI适配产品核心痛点,而非单纯附加技术标签。
白皮书里把这类场景的落地步骤拆得明明白白:先靠用户调研抓核心痛点(别自己瞎猜),再选“够用就好”的AI技术(不用追最先进的),接着小范围试点验证效果(比如先给10家门店装,看数据再推广),最后规模化铺开。刚才提到的医疗设备企业,就是按这个步骤走的,半年就靠AI功能打开了基层市场。
L4(AI原生产品):重构商业模式,开辟新赛道
这类产品以AI为核心,做传统产品做不了的事。跨境电商领域的深圳灵舶科技是典型代表,他们打造的“AI数字员工”能完成选品、上架、客服等80%的执行岗工作,不仅把人力成本降低60%,还通过精准选品让销售额增长66%,重构了跨境电商的运营模式;游戏行业的草花互动则用AI生成美术素材,将美术成本降低70%,10人团队就能完成原本50人的工作量,靠技术效率开辟了中小游戏厂商的生存新路径。
这个阶段要重点防“模型幻觉”的坑,白皮书给的解决方案很实在:核心场景必须“AI初判+人工复核”,比如金融AI审批贷款后,风控岗要二次核查;一旦AI输出错误率超5%,立刻暂停调参。这套“双重审核机制”,能帮强监管行业(金融、医疗)稳稳避坑。
这个阶段的企业,已经成了行业标杆——AI不再是内部工具,而是能对外输出价值的“行业基础设施”。广告营销行业的易点天下就是如此,他们构建的AI投放系统,能将投放决策时间从3天压缩到17秒,获客成本降低22%,不仅优化了自身业务,还为电商、游戏等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智能投放服务;国美通过AI-BIM平台实现转型,从传统家电零售企业升级为智能装修解决方案提供商,7个月估值暴涨6倍,用AI重构了自身的行业定位和生态价值。
白皮书明确了L5的三个前提,少一个都不行:数据飞轮能自己转(用户用得越多,模型越好用)、多智能体能协同干活(比如“预测-调度-服务”模块联动)、全公司都有AI思维(从老板到基层都懂“AI能帮业务做什么”)。能走到这一步,就能穿越技术周期,当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普通人/普通企业,如何抓住AI的真机会?
面对“宏观看不懂、微观用不上”的信息断层,再加上“年初热、年末冷”的周期陷阱,很多企业陷入“想做不敢动、做了不赚钱”的恶性循环。结合白皮书的中观落地方法和各行业标杆经验,我们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整理了三条“AI+业务”的实干建议,帮你彻底摆脱焦虑:
别被年初的热门概念吓住,也别因年末的冷遇退缩,就从身边“最痛、最易落地”的任务切入。比如销售用AI整理客户沟通记录(用白皮书的提示词模板:“总结客户核心需求、异议点、成交意向,分点列清”),财务用AI核发票,客服用AI做常见问题回复库。这些场景投入极低(很多免费工具就能满足),30天内就能看到效果——既不会因年初跟风浪费钱,也不会因年末没成果停摆,让AI真正成“帮干活的助手”。
广州有家做建材批发的中小企业,客服团队用免费AI工具整理了100个常见问题的回复模板,系统能自动匹配客户提问推送答案,客服效率提了50%,客户满意度涨了15%——几乎零投入,却解决了“客户问得勤、客服忙不过来”的老问题。烘焙行业的北京某烘焙厂也有类似实践,他们用AI分析社区团购数据预测订单量,优化原料采购和生产计划,从月亏30万直接转为月赚15万,完美诠释了中小企业L1阶段的落地价值。
先打通跨部门的“数据孤岛”,比如做制造的优化“订单-排产-交付”流程,做零售的理顺“销售-库存-采购”链路,用AI降本提效;再把AI嵌入核心产品,创造新的收入点。
东营银行就是这么干的:先打通“客户征信-贷款申请-审批”的全流程,AI自动核验信息、识别风险,审批效率提了75%,从“数天审批”缩到“数小时完成”;接着推出AI智能信贷产品,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短、小、频”的贷款需求,实现“线上申请、实时放款”——产品上线半年,新增贷款规模就达20亿元,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要是有技术和资源积累,就聚焦垂直领域做AI原生产品,甚至建生态。比如某区域物流企业,基于自己的运输数据开发了AI路径规划系统,不仅把自家运输成本降了18%,还把系统开放给同行用,一年新增收入超亿元;某教育科技公司建了“AI老师-学生-家长”的生态,AI跟踪学生学习数据后,给家长推个性化辅导建议,靠增值服务年增收3000万。
回顾互联网发展史,也曾有过“年初热捧、年末遇冷”的周期波动,但最后活下来成巨头的,都是亚马逊、谷歌这种“理性规划、持续落地”的企业。AI行业现在的情绪起伏,只是技术普及的必经阶段——年初的概念热,是技术可能性的初步释放;年末的遇冷,是跟风者忽视落地的必然淘汰。泡沫会洗掉那些“年初追概念、年末弃项目”的投机者,但真正懂“理性规划、实干落地”的企业和个人,会在周期里沉淀价值、实现爆发。
同时,现在的AI市场,早就过了“靠概念造势、靠技巧尝鲜”的阶段,进入“中观落地定成败”的关键期。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明确要求“推动AI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各地也给了行业专项补贴——比如无锡给AI设备采购补30%,上海给模型备案企业奖50万,可很多企业因为缺中观指南,只能眼睁睁看着红利溜走。作为企业经营者,真正的风险不是错过风口,而是困在“宏观-微观”的信息陷阱里,始终让AI赚不到钱。
文|张 雷 混沌人工智能商业创新研究院院长、AI商业专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作者:张 雷 ,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8 21:02